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牛刀:开发商不差钱是自有资金比例太低

火烧 2010-02-0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开发商不差钱源于自有资金比例过低,降低至15%导致银行风险转嫁。建议提高至35%,遏制房价上涨,回归正常风险机制,推动房价理性回归。

牛刀:开发商不差钱是自有资金比例太低

 很多开发商放出风来,不管怎么调控,房价就是不降,理由是开发商不差钱。任志强说,贷款的增速大于投资的增速,开发资金到位的增速大于投资的增速,这中间一定会有个尚未打通的关节,那就是土地的供给。当土地的供给不但增速下降,并且是极大的负增长时,那么未来市场的预期就一定是上涨的。

 

其实任志强这是在偷换概念,强词夺理。从房地产来讲,贷款的增速高于投资的增速有的一说,主要是低利率和银行杠杆效应促成的。2009年,中央政府一反常态,直接为高房价托市,在产业政策上打破了应有的规则,并将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从35%直接降低至20%,普通住宅降低至15%。后来许多城市发展为,所有住宅自有资金比例都降低至15%。这样,造成了开发商不差钱。

 

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35%是1995年开始执行的,是建立住宅开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策略之一。也就是说,设定这个比例,开发商在银行贷款的杠杆效应为接近两倍,而降低至15%,就把开发商在银行贷款的杠杆效应放大到5.5倍,同样一个项目,开发商可以从银行多拿3.5倍的贷款,开发商当然可以说不差钱,贷款的增速当然高于投资的增速,这似乎是个一说就明白的道理。

 

中国的开发商其实就是一个皮包商,大多自己没有什么钱,每一个项目做完,开发商的股东们就把盈利部分瓜分一空,有新的项目从头再来。当然,上市公司做法不一样。降低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其实是把开发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不管当时中央政府出于什么目的,将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降低至15%,现在看来都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了开发商不差钱。那么,既然开发商不差钱了,那把自有资金比例再提高如何?

 

将开发商自有资金提高到一个适当的比例,首先降低了银行风险。老百姓买楼还有一个三成首付的问题,其目的也是既保证有利于房地产的正常交易,也确保银行金融风险的分担和释放。再说,之所以确定35%的比例,也是因为当时的沿海房价泡沫促使银行对开发贷款加强风险防范。因此,把这项政策做一个回收,也是到了非常合理的时机。

 

其次,开发商在2009年基本完成去库存化,手上资金充裕,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加大银行贷款风险,也完全没有必要继续所谓的“刺激”。降低自有资金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回归到正常的风险防范机制上来。

 

只有继续执行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达到35%的政策,在新盘推出的房价上,才能真正遏制房价的上涨,遏制开发商的捂盘,增大有效供给。这里面要打通的不是什么土地的供给,而是政策的回收,要像回收流动性一样着手回收相关的产业政策,使之符合市场运行的规范法则,加大银行的风险防范。这样,才能向房价理性回归的方向,再迈出一大步。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