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郭松民 | 谈谈军衔制:没有军衔就不能打胜仗?(上)

火烧 2019-09-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军衔制与作战胜负的关系,指出没有军衔也能取得胜利,分析历史战役中军衔制的实际影响,质疑军衔制对指挥混乱的关联性。

  郭松民 | 谈谈军衔制:没有军衔就不能打胜仗?(上)

 

  “近代军衔制是从欧洲产生的,这种制度既是平等主义的产物,也是平等主义原则没有贯彻到底的结果。”

 

  01

  —

  前段时间,因为讨论六五式军装,又涉及到了军衔制的话题。

  关于军衔制,一个流传甚广并被许多人接受的说法是:1979年的那一仗,由于没有军衔而导致了指挥混乱和不应有的伤亡。

  对这种说法津津乐道的人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从毛主席井冈山建军直到今天,我军在战场所取得的几乎所有辉煌胜利——除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外——都是在没有军衔的情况下取得的。

  解放战争后期,战役的动辄达到几十万、上百万人的规模,部队中还有大量的“解放战士”(即被俘后参加解放军的原国军士兵)和刚刚入伍的翻身农民,而且通常还会有几个不同系统的野战军配合作战,指挥业务的工作量和复杂性都是极其惊人的,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没有军衔而导致的指挥混乱。

  抗美援朝是二次大战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现代化的国际战争,结果如何呢?没有军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有着完备军衔制的美军,军衔制的缺位没有给志愿军的辉煌胜利造成任何障碍。

  把“军衔制”视为作战指挥的必要条件,说到底是一种“冷兵器时代”的想象力,充其量是一种“前膛枪时代”的想象力。那个时候,打仗时部队必须排成整齐的一字队形,按照统一的口令同时射击,才能形成有效的杀伤力。

  等到射击武器再向前稍稍进步一点,对战场上的军官来说,军衔就是一种“危险的累赘”而不是值得炫耀的光荣了,尽量隐蔽自己的军衔,不让自己成为射击目标才是最合理的。

  一个军官在战场上故意亮出自己的军衔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心求死,如原德国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上将,因为受到盖世太保的羞辱而决意自杀,他佩戴军衔和勋章出现在围攻华沙的战斗中,结果被波军狙击手当场击毙;

  另一种是虚荣心太盛以至于死到临头还不自知,如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到了解放区还要摆将军的威风,于是他就如愿以偿地成为我八路军神炮手的最佳射击目标,“名将之花”就此“凋落在太行山上”。

  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国军高级将领不知凡几,中下级军官就更多,他们被俘时,几乎没有谁是佩戴军衔的。一般来说,他们在开战之前都会换上士兵的粗布军服,最低限度也会摘下军衔。一般人印象中,国军总是“将星闪烁”地上前线,那主要是被“国军主旋律”电影误导而留下的错误印象。

  所以,1979年的那一仗,如果出现了“指挥混乱和不应有的伤亡”,应该是有别的原因,而和军衔制的缺位无关。这种说法,看来主要是为恢复军衔制制造舆论。

  在作战指挥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今天,大量的指挥业务是远距离实现和在虚拟空间里完成的,就作战指挥而言,军衔已经基本上没什么用了。

 

  02

  —

  从近代军衔制的产生过程来看,“便于指挥”从一开始就不是最主要的考虑。

  近代军衔制是从欧洲产生的,这种制度既是平等主义的产物,也是平等主义原则没有贯彻到底的结果。

  在中世纪的欧洲,军事、作战事务主要为贵族、骑士阶层所垄断,他们都有自己的爵位,所以不需要军衔。

  但是,到了15、16世纪,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全球殖民扩张,战争的规模极剧扩大了,国王们不得不招募自由农民、市民、破产骑士、有产市民的子弟以及出身于其他阶层的普通人加入军队,与之相对应是,军官的选拔制度也不得不发生变化——

  以出身门第世袭军职的旧传统破产了,以按照劳绩战功授予军官职位的新制度产生了。

  但这些凭借军功被选拔上来的非贵族军官,由于没有爵位可供标志个人的身份,开始担心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待遇得不到保障。于是强烈要求设立一种与其军职相对应的阶位称号,来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军衔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军衔——帅、将、校、尉、士等等,就这样在原有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系统外建立起来了,这是军人专有的“爵位”。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合仍然有权穿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

  之所以说军衔制是平等主义的产物,是因为它使许多非贵族出身的平民获得了“爵位”,其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颇为类似中国商鞅变法时的“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之所以说军衔制是平等主义原则没有贯彻到底的产物,是因为它并没有废除等级制,只是扩大了可以享受“爵位”的范围。军衔制的两个特征:等级制和终身制,无疑属于封建制的范畴。

 

  03

  —

  到了现代、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平等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各国的贵族爵位制度,或完全被废除,或仅有象征意义,连英国王室都以平民化生活为荣,但军衔制却作为对军人的一种特殊优待被保留下来了。不过,其平等主义的含义已经消失,凸显的反而是不平等,所以严格说起来,军衔制并非荣耀,它只是现代社会脑后的封建小辫子而已。

  军衔制在刚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其相对于传统世袭贵族制的平等主义倾向,所以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观察到,在法国同西班牙的战争中,由于法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衔制度,“军人的衔级开始成为一种权利,大大优于家庭出身,受人重视的是劳绩战功,而不是祖宗门第”,这使得法军士气高昂,所向披靡,战争刚一开始,西班牙的“边境城市便纷纷落入法国手中”。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其背后的动力,主要也来自平等主义。待到拿破仑帮助各国摧毁了封建制度之后,法国的优势便丧失了,各国的民族主义反而滋长起来,这最后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