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丛林有群中国雷锋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将雷锋精神带入西非,通过建设、援助与文化交流,赢得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深远影响与国际传播。
西非丛林有群中国雷锋
费 裴
1月5日16时30分,波音747穿破云层,徐徐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沈阳军区某部、雷锋生前所在团为主组建的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从西非归来,但他们带去的雷锋精神留在了那里。
2004年3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到达利比里亚时,这个300多万人口的西非国家没有人知道雷锋是谁,甚至有人不知道中国。但10个月后,“雷锋”们离去时,这个名字已成为当地人永恒的记忆。
最尊贵客人的待遇
“他们会来吗?”克里斯蒂娜和同学小声地议论着。这里是利比里亚绥德鲁多功能高中的礼堂。得知中国“雷锋”将访问学校的消息,克里斯蒂娜和她的同学焦急地等待着。几分钟后,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雷锋’来了”,学生们兴奋起来。几位身穿绿色迷彩服的中国军人走进绥德鲁多功能高中的礼堂时,立刻被轻柔的圣歌包围———在利比里亚,这是人们迎接最尊贵客人的方式。中国军人对此已十分熟悉。在利比里亚,他们先后向利比里亚大学等19所大中小学及塔佩塔、里弗塞斯、吉安特、绥德鲁等4座城市的政府赠送了中英文版《雷锋故事》和雷锋铜像,每次都受到这样的礼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隆重而短暂的欢迎仪式后,工兵分队副大队长用英语为学生们介绍雷锋的事迹。“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我们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工兵分队大队长初庆华说,“对于几乎被战乱摧毁的利比里亚来说,雷锋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们所急需的,因为这种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消除14年战争造成的隔阂,重建国家。”
为了更好地传播雷锋精神,工兵分队不仅把《雷锋故事》翻译成英文,还将雷锋事迹展览室带到了利比里亚。如今已经有包括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官员、利比里亚政府部长和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瑞典、孟加拉国的维和官兵及驻地群众共600多人参观了展览。“我们敬仰上帝,上帝带给我们光明,今天,我看了伟大战士雷锋的事迹,我相信,他能带给我们友谊和力量。”绥德鲁市教育局长参观纪念馆时感慨地说。
“他们都是雷锋”
抵达联合国利比里亚特别行动第四战区后,工兵分队以其独特的“雷锋”特点在所有维和部队中显得十分突出。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此外,他们像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建设利比里亚,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利比里亚人。
在市民撒缪斯家中,60多岁的撒缪斯的脸和自家的电灯一样发出光芒:“因为内战,绥德鲁已经有15年没有供电。现在,中国工兵为我带来了光明”,老人说话时激动不已,“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工兵,并希望他们永远留下来,这也是全体绥德鲁人的愿望”。中国工兵用自己营地的发电机为附近的居民供电,让他们感受到维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2004年6月19日,一起突发事件让中国工兵完全征服了当地人的心。那天,两个无人看管、严重锈蚀、约1000公斤重的氯气罐发生泄漏,方圆1公里的区域内失去生命迹象。由于氯气仍然在不断外泄,1万居民面临死神的威胁。6月20日,工兵分队接到联合国请求救援的命令——根据联合国和中国签订的出兵备忘录,处理化学毒剂不是中国工兵承担的责任。21日晨,35位身着防护服的中国工兵冒着生命危险将氯气罐封好,转移到郊区后深埋地下,并用从国内带去的生石灰封牢,彻底清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人群几乎堵塞了中国工兵返回的道路,“中国人太棒了!”人们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大声地喊着。
“上帝保佑中国工兵”
6月,雨季到来,工兵分队正在格林威尔至首都蒙罗维亚间的热带雨林架设一座钢桥。经过连续5天的艰苦奋战,桥的主体已经搭建完毕,剩下桥板还未铺好。28日19时左右,大雨如注,官兵们准备收工。突然,凄历的哭喊声从河对岸传来:“请救救我的孩子!”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向中国工兵哭诉。原来,这个母亲乘车带着因疟疾而高烧昏迷的孩子到医院治病,但旧桥已塌,新桥未建成。“那些桥板都有几百公斤重,要用吊车来吊,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当时在桥边组织施工的工兵分队副大队长介绍说。但为了救昏迷的孩子,中国工兵迅速谨慎地在暴雨中开始铺设桥板。同时,工兵分队的医生为孩子输液。这时,架桥工地突然亮如白昼。河两岸的当地人把自己的车灯全部打开,照亮了工地的每个角落,有的人甚至跑下车来,帮助中国工兵一起搭桥。两小时后,一座现代化的钢桥矗立在黑夜中。
车辆从新桥上驶过,车上的人不顾依旧狂暴的大雨,纷纷把头探出车窗,举起大拇指向桥边的中国工兵致敬:“上帝保佑中国工兵!”
送上一身干净衣服
工兵分队的宣传干事小周和项医生曾在工兵分队拉沙子的村子附近救治了一个生殖器感染发炎的小男孩。此后,雨林中多了一个头顶香蕉和木瓜赶路的中年人,他就是小男孩的父亲。为了表示感谢,每次到绥德鲁办事,他都要带上一些水果送给周干事和项医生。那个村子距离绥德鲁有20多公里,走路几乎需要一天时间。
在救治小男孩一个多月后,周干事再次带车到村子里拉沙子,返回时车陷入泥坑无法动弹。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赶到卡车旁,试图把卡车抬出来,但未能成功。雨下个不停,雨水把中国工兵和当地人的衣服全淋湿了。村子里的人逐渐离去,周干事以为他们避雨去了,便和战士们躲到驾驶室里。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小男孩父亲的带领下,人们用破雨伞、简陋的棕榈叶帘子护住手中的衣服,再次围住中国工兵的卡车。“请不要嫌弃,这些衣服是干净的,请赶快换上吧。”小男孩的父亲对周干事说。那些衣服并不很新,但叠得非常整齐。后来才知道,这些衣服是村里人上教堂时穿的,是他们最好的衣服。
“雷锋”的精神是如此神奇:当你对别人付出“雷锋”式的爱,人们也回报给你同样的爱。随着“雷锋”们维和的脚步,如今这种爱已弥漫在西非雨林的各个角落……
(摘自2005年1月17日《环球时报》)
很赞哦! (103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