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乐平的魅力在民间

火烧 2011-03-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聚焦乐平木雕、小吃、赣剧等民间艺术,展现其独特魅力与文化自信,强调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自强的重要性。

乐平的魅力在民间

司马平邦

我来自“中国最没有文化的省份”黑龙江以及“黑龙江最没有文化的地区”北大荒,由此观江西省乐平市,倒可以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对乐平的世相民态有自己特别的观察。

都说乐平历史悠久、人文昌达,这话在我一个黑龙江人眼里真是一点儿不假,自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乐平县,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除此外,近代以来,乐平也真算得上真是又乐又平,鲜少受到战火兵荒的蹂躏,这让它至念还保持着完好的中国传统民间社会形态。

手工艺,是乐平人的一绝,都说徽商威武,但真正为徽商修出如此徽派建筑的是其实从来是乐平的手艺人,有几百年间,乐平手艺人曾经纵横江南富庶之地,其造楼建阁的本领相当了得,这次到乐平,造访一木雕公司,有二三十青春年少的手工业技师,有男亦有女,都是十三四或十四五开始学徒,3年出徒,到20多岁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们中的大部分这辈子就靠这个手艺活一世了。

不过,以现在之人对文化的理解,将这些手艺出色的人称为手工艺技师我看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他们是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是艺术创造者,而且是木雕这种独特艺术的创造者,这群人在乐平有多少,我一时无法查确,但在中国,在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里能如此委身作坊之间日日不休传事雕凿镂画的,却极为稀缺,这套手艺是乐平的民间一绝,是乐平人的骄傲。

又何以不能称为艺术家?

其实,乐平的小吃,如乐平狗肉和乐平农村最盛行的水席也是非常不错的,但却没有“乐平小吃”这样一种说法,殊为可惜之至,尤其是好乐平乡间的水席,还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吃法,如敬酒用勺而不用杯,又因之江西人的口味比浙苏人的口味要重,所以比之淮扬菜乐平小吃更具大众性,希望有日可以见到乐平小吃流于京城沪上。

来乐平,我还有一大发现是就是当地的古戏台和上面演出的赣剧,这实在是乐平最大的特色,美得让人叫绝,当然关于此的专业性赞美已经太多太多,无需我一个外行赘言,比如,我有机会看了一出《太君辞朝》,是杨家佘太君领着杨家仅余的几个寡妇辞帝西行回乡养老的故事,唱得那个动情演得那个感人,乐平赣剧团的名角深受着乐平当地老百姓的喜欢,我这样的外人亦为如此接地气的赣剧艺术而动容。

抢救文化,归根结蒂就是抢救人,开发文化,归根结蒂就是开发人,去年,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先生去年曾发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文化三自”论,言犹在耳,在乐平民间,其实,所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来就具有,也从来未曾遗落,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加自强。

除了手工艺、水席、狗肉、戏台、赣剧这样的乐平关键词,还有一个代表乐平民间社会之本质的关键词亦不可忽视,即宗族社会。

乐平民间,尤其是在乐平的农村,或因几百年间未受过战乱骚扰的原因(几百年前乐平亦遭战火屠杀,十不余一),其基于民耕文明之上的宗族社会20世纪以来,虽然历经解放、文革和改革开放的政治风云,仍然根深而果茂,当然,以前的祠堂和族长制已经被现在的老协(老年协会)取代,老协现在乐平的农村,有点儿像曾经的中顾委,但比中顾委有决定村中关键事务的实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到改革开放,大砍大杀“大步扯蛋”的阶段渐行渐远,所谓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我认为还是人际的和谐,这在民间,乐平的宗族社会也算是种未来的方向,当然,我更认为乐平的宗族社会是农耕文明遗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块活化石,它依然可以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组织形式和理想诉求密切地结合、有机地互动,并在现代社会法理的基础上得到完善,以发挥它对匡扶传统文化、承载世道人心的重大作用。

这所谓的“乐平农村为中国传统的宗族社会的活化石”一说亦可以成为江西省乐平市的一张至为响亮的名片,成为乐平吸引外人争相游之仰之所赖者,当然这就要看当地政府当地经济的主导者们如何认知和开放它们了。

我以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包容而不是排斥,以乐平农村的宗族社会和宗法制度为代表的另一个民间的乐平,该在中国的当代社会形态中占有一席之地,该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沿传下去的一个合适载体。

匆匆来乐平,草草看民间,虽然匆匆草草,但乐平的民间生态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多少解释了我对为什么近四五年来乐平域内经济可以迅速腾飞式发展的疑惑,所谓天地时利人和,乐平有最珍贵的人和,人和者,即现代文明的根本,也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现在最最需要做的,是将这种人和更好地嫁接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媾过程里,让它发挥最大的能量,得孵育出更美好的乐平新文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