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革”的历史与现实

火烧 2010-07-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探讨文革的历史背景、阶段划分及影响,分析其阶级基础与无产阶级领导作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深远意义。

“文革”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
1、性质
1966年至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提出和领导的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斗私批修、避免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伟大革命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壮举。
“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给xx的信》
2、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
3、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年5月16日至7月底)是革命派被围剿和压制: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在全国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
第二阶段(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是号召革命师生和广大群众起来革命:1966年7月底,毛泽东主席回到北京,他号召革命师生和广大群众,“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从1966年8月至11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8次接见来京的革命师生和红卫兵,共一千多万人。
第三阶段(1967年1月至1974年10月)是实行革命的大联合:1967年1月上海首先发起夺权运动,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政府的权力,组织了一个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权机构。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效仿,纷纷夺权。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号召广大革命群众实行革命的大联合并批准成立各省的革命委员会。至1968年9月7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革委会实行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68年8月,党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派工人宣传队进驻文化单位和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这些单位的革命群众,搞好革命的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以便有秩序、有步骤的开展斗批改。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提出“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1970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1974年10月,毛泽东提议由已在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并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的邓小平,出任国务院排名第一的副总理,并进一步提出邓小平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四届全国人大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第四阶段(1974年10月至1975年11月)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一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第五阶段(1975年11月至1976年9月)是保卫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反击右倾翻案风:一些受过群众冲击的领导干部,在前几个阶段,虽然对自己的错误作过检讨,但是从内心深处,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不能正确看待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的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把不满情绪都发泄在文化大革命上,对文化大革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在这些人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就算文化大革命的帐、翻文化大革命的案。毛泽东经过多次教育、警告之后,一些人置若罔闻、一意孤行。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再一次下定决心,发动反击右倾翻风,保卫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果实。
4、成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经过几十后,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之后。
5、历史局限性
(1)阶级力量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全国从业人员2.30亿,其中第一产业1.85亿人,第二产业0.25亿人,第三产业0.20亿人。
1966年全国从业人员2.98亿,其中第一产业2.43亿人,第二产业0.26亿人,第三产业0.29亿人。
1971年全国从业人员3.56亿,其中第一产业2.84亿人,第二产业0.40亿人,第三产业0.32亿人。
1976年全国从业人员3.88亿,其中第一产业2.94亿人,第二产业0.56亿人,第三产业0.38亿人。
“文革”10年,第二产业人数增加了3000万,这是非常重大的成绩。
但是,“文革”开始时,第二产业人数只占一二产业总人数的9.7%;“文革”结束时,第二产业人数仍然只占一二产业总人数的16%。
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盟友。农民阶级是土地革命的主力军,紧跟工人阶级的领导,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土地改革以后,毛泽东主席认为,“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因此,他大力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造农民思想。“公社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农民转变成工人。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文革”期间的一个重要阶级基础是农民在工农联盟中占绝对多数(84%~90%),虽然通过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人民公社的集体生活,广大农民的思想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思想改造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工农联盟中,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带着农民阶级向前跑。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可以说是工人阶级拉着农民阶级向前跑。
“文革”期间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这种互动关系和力量对比情况是决定“文革”成果的最重要的阶级基础。
(2)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文革”期间,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强,工人在工农联盟中占少数(10%~16%)。
“文革”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提出、亲自领导的,“是一次认真的演习”。
第一次“文革”是在工人阶级力量不强的情况下,由无产阶级领袖强势发动的伟大革命。无产阶级领袖以其至高威望团结并约束着在工农联盟中占绝对多数的农民阶级,坚决依靠在工农联盟中占少数的工人阶级,完成了这一伟大创举。
1968年,毛泽东主席指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工人阶级也应当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二、现实
1、工人的数量和比重
1998年全国从业人员6.99亿,其中第一产业3.48亿人,第二产业1.64亿人,第三产业1.87亿人。
2008年全国从业人员7.75亿,其中第一产业3.07亿人,第二产业2.11亿人,第三产业2.57亿人。
1998年第二产业人数占一二产业总人数的32%;到了2008年,第二产业人数达到一二产业总人数的41%。
按此趋势,到2018年,第二产业人数可能会达到一二产业总人数的50%以上。
2、工人阶级的觉悟
在城市地区,1983年国企第一次改革,后来是大批工人被下岗,大批国企改为股份制或私人企业。2010年国务院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私有化。
在农村地区,从1995年下半年起到1999年,全国乡、村两级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中,约有80%~90%改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私人所有的企业。在市场化和乡镇企业改制的双重作用下,大部分乡镇企业工人变成了雇工,许多乡镇企业管理者变成了私营企业主。
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如果说大多数工人在当年对《五·一六通知》理解不深,那么,经过30多年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历,工人阶级对《五·一六通知》的认识应该是大大不同了,他们的觉悟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提高。
3、工人阶级
“文革”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强,工人阶级在工农联盟中只占不到16%,因此只能由无产阶级领袖强势发动。
今天,工人阶级已经在工农联盟中占到接近百分之四五十,工人阶级的觉悟也在30多年实践中得到极大提高。

4、前奏
2009年7月24日,通钢工人罢工,抵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最终取得成功。
2010年5月17日,外企佛山本田工人开始全员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并重组工会。近日,珠三角、长三角发生了多起台资和外资工厂工人罢工事件。罢工现象近期已成潮流,并呈星火燎原之势。有媒体说,“中国劳工向来以温和、好管理著称,如今一反常态,看来积怨已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很可能出现更大的罢工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