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五六事
酷热的夏天终于要熬过去,但难得的清闲也到了尽头。两个来月不知不觉就没了,只感觉是两三天。早晨一下子又5点起床,还真有点不习惯,两个月里我可是5点钟刚刚爬上床!闭上眼睛就是天亮,睁开眼睛就是天黑,饮食起居全乱了套。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上班来一打开苏教版语文课本,就见里面选了不少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长征之歌”,第一课就是毛主席的著名的《七律·长征》,后面也有诗歌直接就是写毛主席的,尽情地讴歌了毛主席的伟大。总而言之,几篇关于长征的诗词文章,让人神清气爽,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给学生讲这样的课文,真是快乐无比,早晨5点起床的不适,顿时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过,鲁迅在苏教版也鲜见了,第三册更是一篇没有。最近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删减入选的鲁迅作品一事还在媒体上争论不休。不是说鲁迅删不得,问题是究竟什么原因。是不是鲁迅的作品真的不适合当今时代了?真的不适合孩子学习阅读了?真的不合乎现代语文规范了?说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文言文作文并不见删减嘛,恰恰相反,还增加了分量。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说鲁迅制造了“愤青”,那么说他没读过鲁迅吗?正是鲁迅让我们多了一份坚韧,少了一份懦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清醒,少了一分愚昧。当今社会奉行向西方低头哲学,凡是西方的美国的就是好的,就“拿来”。须知,鲁迅有批判的眼光,他“占有,挑选”,并不向西方奴颜婢膝顶礼膜拜。他认为迷信西方的权威,不过是由吃人礼教的奴隶变为现代西方的奴隶。鲁迅曾说中国多的是“做戏的虚无党”,鲁迅也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他说只有自己的作品不再具有价值,才真正证明了“时代的前行”,但可悲的是鲁迅所揭露的种种弊病并没有真正消失。这才是让那些奴才恐惧鲁迅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原因。
开学前准备工作照例是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以前看到“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不解,心想,中国共产党救了中国,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拥护难道不天经地义吗?现在才知道我错了,还真有一些狼崽子放着阳关大道不走,偏偏要走独木桥!当看到“老师不准在课上宣讲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时,不禁暗暗叫好,看来“杨师群们”真该好好学学了。
针对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利。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由此“班主任的批评权”这个新概念引起社会各方的热议。有的认为批评本来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之一,何必由教育主管部门“赋权”?有的认为鼓励恢复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一些适当的教育手段确有必要,因为时下确实有一些老师“不敢”批评孩子。而事实上批评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难道有没有批评过学生的学校老师吗?一方面我们看到“弑师”事件,一方面我们看到嫖宿幼女猥亵儿童事件,这是当今教育的悲哀!根本不在批评学生上面。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就是罪魁祸首!
关于节假日补课或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名义的另类补课都取消了,湖南衡阳市教育部门甚至要以商业贿赂论处自行组织或假借短期教育培训机构名义组织学生上培训班的学校老师,违反《教师法》第八条规定的,注销教师资格。学者熊丙奇认为:近年来,经过各地教育部门的治理,中小学教师已经很少再明目张胆地在学校里为某个培训机构做广告、拉生意,更多的是通过公开的方式(如由本校组织补课)或隐蔽的方式(如到培训机构担任教师或自己私下开办“小作坊”)来经营自己的“副业”。教育部门可以叫停学校的假期补课,但对其他的形式却无能为力——培训机构的培训班只要合法,大张旗鼓打广告招生,教育部门根本无从查处;各地教育部门虽有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但在具体处理时,往往阻力很大。政府部门要治理补课歪风,真正的重拳,应是对培训市场“釜底抽薪”。事实上,从社会培训机构的火爆、一些特级教师被家长们要求私下办培训班这样的现象看,中小学家长送子女上培训班的需求极为旺盛,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家长改变这种需求,限制了学校的补课,火了社会机构;打击了公开的有偿家教,地下的家教更加猖獗,且更为混乱。而政府部门最有效的引导做法,就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各中小学均衡发展,彻底取消重点学校,让各校办学水平趋于一致,如此一来,择校不再,送孩子上培训班的冲动减少,培训市场自然归于理性;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改革中高考制度,不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而是建立对学生的多元、综合、动态评价体系。如此,各种补课、题海战术才会失去意义,自动被学校和家长、学生抛弃。归根结底,要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可是每到新学期开学,各地总有“不和谐”的消息,总有因借读费问题而上不了学的外来打工子女。取消借读费,确实是民心所向,但存在于各地的事实表明,要让“取消令”真正造福百姓,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发布通知,而必须为此进行一系列配套。比如:取消借读费后,谁来补足借读学生的办学经费?还有户籍问题,每年高考总有一些考生为此买单。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学校差距,使得穷家孩子望“校”兴叹。教育问题成为压在老百姓头顶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尹翠小朋友是幸运的,但还不只是她一个?更多的尹翠呢?都期待天天撞上总理吗?治本的方案是要真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投入负担。总理曾为农民工讨过新,但农民工讨薪问题依然存在;温总理也曾“热爱”过一看不起病的百姓,但老百姓依旧看不起病。医疗成为压在老百姓头顶的第二座大山。还有房子呢。
姑娘整容是为美,不知汉字整容为哪般。日前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这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依旧强烈。写了几十年的汉字再要写就变成错别字了,原来文盲是这样炼成的!不是没有先例,上学 时 老师天天强调“呆板”(ai二声)啊,“呆板”(ai二声)啊,突然之间就成(dai一声)了,我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呆若木鸡。试想,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拿教材来说,教育部门一直倡导循环使用教材,可是,汉字字形一变,所有教材得全部重新印刷,何来循环使用一说?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某个魅力咖吧),还是老百姓买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每天日用的汉字,教育部语委几个专家一嘀咕,笔画说改就改了,等于是用政府的权力强行改正老百姓的日常习惯。如果此事可行,那么,交通部门兴许哪天高兴,就可以把右侧通行改成左侧通行。食品卫生部门可以取消筷子,通用刀叉。商业部门可以规定人们购物一律用卡,取消现金交易。既然教育部可以随意修改人们的书写习惯,那么上述这些部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这样折腾一番。唉,汉字不知招谁惹谁了,年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孔和尚说,李师师总想干苏东坡的事,真是嫌中国不够“繁”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