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不要给孔夫子剃阴阳头好吗

火烧 2009-02-06 00:00:00 中华文化 1034
文章围绕是否应给孔夫子剃阴阳头展开讨论,分析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争议,强调理性看待历史人物与思想。

和许远国王振今商榷:不要给孔夫子剃阴阳头好吗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全面继承还是全面反对,这是个问题。笔者发现,网上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厚今薄古论者,特别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一些网友,很多都对孔子有意见,好象孔子把股市搞跌了使他受损失一样,有点非理性。再一个种以古反古论者,就是尊崇老子反对孔子,这个思想过去就有,现代派们似乎想跟孔子争谁是老子的真传弟子一样,为了尊老,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

我们在谈这些问题前,先要分析下孔子老子是个什么关系。简单地讲,这两个人都是西周时代传统政治学的继承人。传统政治学讲究修身和为政的高度统一,讲究通过修身,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严格按这个规律来治理国家。

东周后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王庭财政收入紧张,对原来职业世袭的专业技术人员,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结果收入的大幅度降低近使这些人都感觉没有前途,于是搞音乐的跑了,收集诗歌的跑了,专门掌握祭礼和占卜的都有跑的。跑哪,到各诸侯国凭本事混碗饭吃,或者干脆干个体教几个学生混口饭吃。老子也跑了,据说跑到印度去“化胡”了。 

这个期间还发生了一个事,由于这帮事业单位的家伙都不安全本职工作,周天子被迫把他家整套的礼乐资料甩包袱,了鲁国。反正他们是亲亲的哥俩。为啥给,估计可能一个是财政紧张,保管经费不足;再一个是政令不畅,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化公为私;三一个也有可能也有秦狄这些强国盯着这批文物,通过贿赂工作人员,通过走私搞到手。国家动荡前夜,保存文化资料、智者独善其身以传承文化,是我们民族很早的共识。

老子是干什么的,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党史研究室主任,同时还是国家天文台台长和周文王思想研究会会长。他是正统的官方学者。所以他的思想特别纯正,而且还偏于自然科学。用强坛的话讲,是个“理工科思维”的周传统继承人。

孔子是个干什么的,在鲁国当过一小段时间的高级法院院长兼公安厅厅长。结果由于反对精神污染杀了个人,估计是得罪了高层,没办法,辞职不干。然后出国找官做。此前孔子完全自学成才,研究了周礼。并可能利用职权大量无偿地借阅鲁国国家图书馆藏书。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官方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本质上讲,孔子是个文史科思维的草根学者。当时在鲁国很有名气,有3000多个粉丝。

鲁国呆不下去,孔子于是出国跑官要官。可是他的方法呢,别的国家都感觉不好使。比方他主张恢复国际正义与秩序,国家不分大小都要平等,大国小国都要遵守国际法不能搞单边主义等等;比方,他主张统治者要真心地关注民生而不要口头地关注,要带头节俭把经费省下来投入到民生上,而不要光给公务员涨工资剥夺贫民百姓的生活费;比方,他主张大量增加教育投入,让老百姓不仅能吃饱饭,上得起学,还要经常唱唱歌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可是春秋争霸之际,这些统治者早都把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了。于是对孔夫子,顶多“三公”招待一下,公款吃吃饭,公车送一送,最后好点的公费让他旅游一下,送点礼品打发了。没有人把孔老夫子的话当回事。有的国家给孔子吃烦了,又不好明着赶,就暗地里制造群体性事件,吓走孔夫子。

这个过程中,孔子到了周天子治下,受到了学术权威老子同志的接见,并回答了长期使中年学者孔子困惑的一些问题。此后,孔子明白了,三十岁有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四十不迷惑了。原来天下乌鸦都差不多,黑的多,白的太少。于是干脆回家。干什么,整理故旧,把文化传承下来。

孔子回到鲁国后,先是整理了已经散失不全的周王转移到鲁国的诗,这都是各国民间代表的提案议案、周天子的重要讲话,配乐以用于加强周王后人思想政治建设的资料。因此可见,抓思想政治建设,自古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孔子整理的时候,三千多篇诗,完整的不多了,早在他七八岁,吴国的季子来听的时候,完整的能配乐的诗也就三百多篇了。孔子干了个什么事呢,就是恢复原始排序,把一片片残篇断简通过认真研究分析,能恢复一点是一点。同时他还把散乱流失的鲁国史料文献,用周文王主义史学观,整理出一部鲁国史学大纲,名字叫《春秋》。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的天道治理学,大家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只有老子,简单地写了个提纲。孔子呢,狠抓干部教育工作,完全地从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技能训练等方面,培养了三千多骨干,其中爱学习的坚持下来的大约一百多积极分子。

这么一拉往事,我们就搞明白了,孔子和老子都是高举周王室“天道主义”伟大旗帜。不过老子同志传的是经典作家的理论,孔子先生是把一整套规章制度、修养方法继承了下来。他们本来就是一回事。

其实网上非孔尊孔争论这么多,我看连根本的什么是儒家,原始的儒家、真传的儒家、变异的儒家、神学的儒家这些基本的区别都没有搞明白。

我们先说以老非孔派。所知道的网友一个名字叫“悟宇”一个名字叫“王振今”。

“悟宇”主要认为中庸之道不对,不如老子的平衡哲学好。其实这是误解。中庸本身就是平衡,你也强调平衡,所以就不用反对了。

“王振今”先生反对孔子主要是认为孔子删贴吃贴,只发出了三百条不足十分之一的贴子。其实这个不怪孔子,当时留下的就不多了。不信,你只可以找朱熹先生问一下。王老先生是肝木超强,魄夺其神,敢想敢说。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偏执型精神障碍。他的健康和心理我们给他号号脉,木生火,心气足,虽然读书少但思考能力强,还有点收获;火过旺烧焦胃土,所以肯定吃不多;木旺反克金,火旺正克金,所以估计肺功能不是太好。木太强了就生发太过,变得执拗,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所以邻居来往估计也不多。总之,他是一个心理不够健全的人。

过去我们为什么要批判儒家呢,主要是从传统的统治儒的角度批判的。其实我们党继承了原始儒的正而的绝大部分。没有人能够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孔子的真传,七十二弟子谁得到了,真传给了曾子。孔子给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来后,总结了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就是《中庸》和《大学》讲的主要思想。这个孔门心法一面是家传到子思,子思又跟曾子再进一步学习,后来传到孟子。孟子这一支,附着着孔子传下去,到朱熹又被发扬光大。朱子发扬的重点在《大学》和《中庸》,又加了点佛学道学理论,形成了理学。理学明朝继承,列为官方意识形态。王阳明又做了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心学、良知论。这个传统一路传到曾国藩传到梁启超,又被早期的毛泽东同志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他创办的新民学会,新民二字来自于大学,光大于梁启超。

原始儒学是好的,它和《老子》一样,分别继承了西周治国传统,通过修身,摆脱人的异化,使统治最公平化,作为最小化。到了孟子是浩然之正气。到了朱熹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要与其身正不令而行联系起来理解。朱子其实要求居上位的人要存天理来其欲,目的是什么,对老百姓好一些啊。老王说良知,要谁讲,统治者啊。他是孟子正气说的继承,良知来自于公心。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公心学说,所以和原始儒是相通的。天下为公、先人后已、君轻民重、兼善天下难道不是统一的核心思想吗?

别传是小人儒,这一支的传人可能是子夏。孔子的学生都看不起他。因为他被老师严厉地批评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看来子夏是孔子的修正主义的继承者。这个思想有可能后来又传承到荀子。慢慢地小人的一面就越来越突出了。突出了什么,形式主义啊。即孔子礼制思想,强调对下层人民的约束。这个思想再接着传至韩非,变成法家。更强化了统治人民的坏的一面。

到了西汉,董仲舒又把史学的天文学、神学思想纳入到儒家中,把礼制思想神学化庸俗化,把忠君爱国的等级思想、讲究孝道的宗族思想系统化凝固化,最终使儒学在获得独尊地位的同时,极大地异化,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

过去我们批孔,主要地还是批判的子夏这一支的修正主义的儒,即愚民、极权、通过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压迫人民的思想,而不是孔子本人的真儒。这个批判最早思想根源是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

不过历史总是公平的。既然光荣伟大属于孔子,当然出现偏差孔子也要替学生担着。不过责任是担得多了点。

现在中华文明复兴,必须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我们要继承孔子儒学的精华,为官者首先要已所不欲,勿施于民;为官者首先要仁者爱民,为官者首先要幼已幼以及民之幼;为官者首先要养浩然之气。为官者请记住:君为轻,社稷次之,人民为重,以压低人民的收入为价值取向的办法,这是继承儒家思想吗?改善民生不能成为口号要变为具体的政策措施。

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警惕帝制时代特权思想的回潮。特别是现在对儒家的宣传隐有偏差,似乎有些利用民族自觉意识,趁机在中间加三聚氰胺,把小人儒的不良部分继承下来,强调等级秩序、强化特权思想、强调人民安分守已的倾向。这个倾向与共产党人平等、民主、科学、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有冲突,这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个倾向性。

我们要正确地分析这个争论,我们强调古为中用,扬它好的部分,弃它坏的部分。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肯定。这才是毛主席倡导的正确方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