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正史中厉害吗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背后暗藏的四位高参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背后暗藏的四位高参

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四位高人
《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
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z《诸葛亮集?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z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视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书〉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z〈蜀志?诸葛亮传〉{他认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z〈便宜十六篆?思虑{,“视微知几,听细之大”z〈便宜十六策?视听〉{,高下、前后、隐显、大小两方面是有关连的,都要留意,决不可只顾一方面,决不可以为是细微的东西,轻易忽略过去。在〈便宜十六策?治乱篇〉中,他说到要使政治由乱到治,应当“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之所以分先后,是因为“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但绝不能只顾先,不顾后。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书。评论者往往说这是诸葛亮的“事务主义”的表现。下这种评论,表明未深究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诸葛亮极端重视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事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他抓得很紧;小事,像自校簿书,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间是相通的,治实不能忽视小事。关于自校簿书,丞相府主簿杨J曾用“坐而论道谓之三公”、“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等话劝过他z《蜀志?杨戏传》注引〈襄阳记〉{。但在他看来,这些是治名不治实。丞相府的簿书能反映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诸葛亮要治理好蜀国,怎能不翻?
相关文章
- 三国里面司马懿怎么死的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对决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使用的美男计
- 诸葛亮九宫八卦阵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的八卦阵怎么被陆逊破掉的
- 历史上诸葛亮 三国史上能够阻止诸葛亮征讨南中的人是何人?
- 三顾茅庐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密史: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并不是曹操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三国史上,诸葛亮与曹操的军事实力对比为何会落败?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揭秘:三国史上堪比诸葛亮的曹操手下四大历史能人
- 历史上诸葛亮帅吗 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致命失误是因为错用了姜维?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史上众多自比诸葛亮的“诸葛亮”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心结终酿蜀国哪桩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