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他教秦始皇权谋算计,却遭同学陷害入狱,还“被自杀”!

火烧 2022-05-05 07:30:11 1050
他教秦始皇权谋算计,却遭同学陷害入狱,还“被自杀”! 贯穿《韩非子》全书的重要理念,便是“别相信任何人”的哲学。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是什么?既不是爱情、关怀、情理,更不是人情,人们之所以采取行动,原

他教秦始皇权谋算计,却遭同学陷害入狱,还“被自杀”!  

贯穿《韩非子》全书的重要理念,便是“别相信任何人”的哲学。

他教秦始皇权谋算计,却遭同学陷害入狱,还“被自杀”!

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是什么?既不是爱情、关怀、情理,更不是人情,人们之所以采取行动,原因只有一种——那就是利益。人类是会为了利益而采取行动的动物,这就是《韩非子》一书的见解。

韩非曾说:“鳗鱼像蛇、蚕似烛火。人见蛇心惊胆颤,见烛火则毛骨悚然。然而,渔夫却敢徒手握鳗,妇人则能用手拾蚕。只要利益当前,任谁都会忘记恐惧,化身成勇者。”(编按:原文为“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当然,每个人各有各自的立场与利害关系(编按:原文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不论是君主、臣子、丈夫、妻子皆只有利害,别无其他;因为每个人照着自己的立场,主动追求的利益也大不相同。韩非引用了这样的例子:

卫国的某对夫妻向上天祈祷。

妻子祈祷:“神啊,请赐给我100捆布匹。”

丈夫则说:“求得太少了吧!”

听到丈夫这番话,妻子回答:“祈求太多,你还不是拿去给小妾?”

就连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夫妻,都有如此大不相同的利害关系,更别说是君主和臣子之间了,这就是《韩非子》想传达的观念。

看透,你对人性就不再绝望

如果在立场、利害关系不同的情况下,打从心底信任对方,恐怕会招致无法挽回的失败。总之,就是别相信任何人,唯一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

韩非认为人只有自私,并无仁义可言,更不用教之以礼。韩非曾这么说:“不要期望对方不背叛自己,而是要采取就算对方想背叛,也无法实际行动的态势;不要期望对方不狡猾、耍诈,而是采取就算对方想这么做,也没办法得逞的做法。”

在韩非眼里,人是无可救药的,只有以严刑峻法禁止他们违规,不求礼爱教化使王天下。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并不是对人性感到绝望,而是舍弃一切的旧有观念及一厢情愿,看清人心的现实罢了。读到这里,大家应该不难想像,他的双眼有多么雪亮。

结合“法、术、势”,强者的组织管理

韩非提倡“别相信任何人”的观点,以独特的统治理论,对主管(领导者)提出各种领导统御的建言。他的统治理论的核心是,“法、术、势”3个要件。

在韩非之前,法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分别是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以及齐国的慎到。韩非结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完成独创的统治理论,同时将该理论作为组织管理及领导统御的基本原则。

所谓“法”,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法律。这是人民应该遵循且唯一绝对的标准,同时,法律必须明文规定,并且对人民公告周知。君主必须让人民彻底了解其法律、掌握组织纪律,并立足于法律之上,采取严密监视。

所谓“术”,就是透过“法”控制臣子的技巧。韩非曾表示:“术是不可见光的技巧。君主应该将其术暗藏于心,仔细观察比较,秘密的操控臣子。”

他同时也说:“只要使用术来治理天下,即便自己高坐朝堂,容态犹如处子般闲静,国家仍然可以平顺、康泰。反之,如果不善加运用“术'来治理,就算劳瘁消瘦,仍然事倍功半、难收成效。”

最后的“势”,则是权势或权限的意思。《韩非子》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从前,魏昭王想亲自担任判官审理案件。于是,他找了宰相孟尝君来。

魏昭王:“寡人想亲自当判官审理案件。”

孟尝君:“既然如此,请先熟读法律吧!”

魏昭王马上翻阅法律书籍,可是,读没多久便开始打起瞌睡。

接着,他又这么说:“寡人还是不适合钻研法律。”

韩非引用这个故事之后,补充了下列注解:“君主只要掌握权力的核心就够了。如果连臣子该做的事都要插手干预,当然会困倦。”

这里所说的掌握权力核心的状态,就是“势”。简单来说,就是掌握对臣子生杀予夺的权势。因此,只要不轻易放掉权势,就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控制底下的人。如前文所说,贯彻“法”、运用“术”、掌握“势”,就是驾驭臣子、统治组织的诀窍,这正是《韩非子》一书的重要主张。

就算不用特别说明,大家应该也不难想像,韩非于书中假想的君主(现代人则可想像为主管或领导者)形象是孤独的。然而,如果没有足以承受孤独的坚强个性,就没有立足于上位的资格,这似乎也是韩非想阐述的论点。

后世不认他,却人人学他

《韩非子》的作者韩非,活跃于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前,当时已接近战国末期。战国时期是由燕、秦、楚、齐(田齐)、韩、赵、魏等七个强国(即战国七雄)相互抗争、对立的时代。然而,在各国持续发动血腥战争的同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辈出,并各自提出“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展开激烈论战。其中,韩非承袭了法家思想,并将法家理论集大成,成为诸子百家的完美句点。

韩非在前3世纪初,出生于韩国。当时,正是战国七雄之争接近尾声的时期,秦国的优势已然稳固。韩非是韩国的庶公子(此处的公子指王子,庶公子为妾室所生之子),身分尊贵。但即使身为公子,却仍因不是嫡出(正室所生),而没能享有太多的特权。

韩非年轻时拜师赵国的荀子门下。荀子在钻研儒家学问的同时,提倡“性恶说”,在诸子百家之间大放异彩。后世认为,韩非之所以强调“别相信任何人”,就是因为荀子的深刻影响。顺道一提,在这个时期,韩非有一位名为李斯的同门,之后成了秦始皇的宰相,据说李斯私下其实相当赞赏韩非的才能。

韩非学成归国后,沉浸在写作之中。因为天生就有严重的口吃,所以不善雄辩。因此,他便透过最擅长的写作,来让世人了解自己的理论。

可是,韩非在自己的国家(也就是韩国),完全无法得到认同。韩国原本就相当弱小,或许正因如此,众人毫无余力去注意当时相当前卫的韩非理论。这时候,一名出乎意料的伯乐出现在失意的韩非面前,那就是秦国的秦王政(即嬴政,也就是日后的秦始皇)。据说,秦王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对韩非激进、强烈的政治主张深表认同,于是他想出了计策,将韩非唤至秦国。

然而,韩非到了秦国后,遭到过去的同学李斯诬陷、被迫自杀。当时,李斯以心腹的身分,深受秦王政重用。李斯或许担心韩非一旦受到任用,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向秦王政进言:“此人是韩国公子出身,怎么可能真心对秦国贡献己力?尽管如此,如果就这么放他回去,恐怕会把我国的内情透露出去,还是趁现在处置比较妥当吧。”

秦王政听了李斯的怂恿,便把韩非关进大牢。接着,李斯马上把毒药送进大牢,逼迫韩非自杀。绝望的韩非只好乖乖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当时是西元前233年,正是秦王政统一全国的12年前。

然而,日后当秦王政一统天下,他用来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正是韩非这位不幸思想家的主张。不光是如此。在之后的数个时代,以确立权力为目标的执政者们,也都偷偷以韩非的遗作《韩非子》作为理论依据。韩非若是地下有知,或许也该安心瞑目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