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报有几种 不知孝亲的果报
不知孝亲的果报

不知孝亲的果报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见铿法师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仁孝之人,在于兄弟,必知友爱;在于师长,必知恭敬;在于朋友,必知信义;在于邻里,必知敦睦;在于国家,必知忠耿。古言:百善孝为先。历来圣贤多为躬行仁孝之人,如虞舜之孝心感天,文王之孝德垂后,乃至孔子、曾参等皆是笃行孝道的最佳典范。行孝之人,善德巍巍,万世流芳;不孝人子,人神共愤,遗臭万年。《地藏经》云:“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亦有诗云:“我不孝亲,子不孝我,世事轮流,眼前因果。”孝与不孝,都离不开世间因缘果报。薄待父母因果难逃父母生养劬劳之恩,深重难量,一如世尊于《父母恩重难报经》所言:“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孝亲之人,福增无量,子昌孙茂;逆亲之人,后代孤零,死堕阿鼻。过去有一逆子,寡母年老,仍唤令下厨,不顾其年迈劳苦。一日,有朋友相访,逆子令母煮面食招待。但因柴湿,面久久未能煮熟。逆子频频催促,且不时恶言骂詈。母害怕至极,面熟随即捧出,然因过于匆忙,忘记放盐。逆子大怒,将面直向老母泼去,烫伤母脚,邻里皆为之不平。不久,逆子因煮桐油,不慎泡伤其脚,数日后,皮破肉烂,屡医无效,竟至痛死。薄待父母,恩将仇报,鬼神难容,因果难逃。以孝道启发善美天性欲端正社会风气,整顿社会秩序,重建人类之伦理纲常,必先弘扬百善之源──孝道精神。从儒家道德的角度,引导众生明了孝悌乃做人根本;从佛法因果的层面,教育众生认识自己的恶习,承担自己的良知,进而启发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与本具慈悯的善性。在儒学与佛法的薰修下,以仁孝为基础的善美天性必得显发;若再加以持续的长养,必能启蒙吾人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亲体吾人本具的自性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