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人有谁 边塞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边塞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那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他身处于盛唐时期,是唐朝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此外,王昌龄还和诗仙李白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两人被清朝的沈德潜认为是自古以来,七言绝句造诣最高的诗人。
王昌龄画像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的重视知识的一个朝代。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王昌龄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王昌龄所写的诗大多是比较的豪放与激进。但是,唐朝也经常面临着外敌的入侵,边境战事不断。所以,王昌龄也写下了诸多表达自己想要去到战场之上,保家卫国的著名诗篇。
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从军行》这首诗当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王昌龄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要将外敌感触祖国,保卫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敌的践踏与凌辱。
在唐朝时期,文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而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正是唐朝的。他作为一代文学家,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入朝为官。王昌龄最早是担任秘书省教书郎,然后又成为了汜水尉,官阶不断的上升。之后更是成为了江宁丞,深受唐朝统治者的信任,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王昌龄生平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王昌龄画像
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首传送千古的《芙蓉楼送辛渐》,不仅使镇江芙蓉楼名扬天下,更表达了作者王昌龄于苍茫烟雨中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芙蓉楼送辛渐图
《芙蓉楼送辛渐》被收录于《全唐诗》中。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元年,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正是仕途潦倒,官运不济之时。彼时的江南,山色空蒙,细雨如丝,于烟波浩渺的江水之畔送别故友,对作者来说,自有一番别样的心境。
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故交诗友,远道而来探视落魄的王昌龄,其诚挚之谊,自不必说。古人云“穷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自古如此,因而雪中送炭之情,远比锦上添花可贵,作者岂有不知之理。然而好友相聚,自由曲终人散的一天,于是,便有了长江之畔的依依惜别,再经作者的笔触渲染,遂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佳作。

此刻正值初春,寒雨连江,楚山孤立,友人离开之后,王昌龄便又得继续孤单寂寥的生活,可是读者依然不难从诗作中发现作者开朗博大的胸怀与坚韧不拔的心性,这从临别之时作者对友人的嘱咐中便可轻易窥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玉壶自比,充分展现出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的心胸,因而这一结句,无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塞下曲王昌龄
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诗画图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写下的诗篇当中,《从军行》王昌龄这首就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首。
从军行王昌龄诗画图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