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亚洲中国战场转折点是什么战役
亚洲中国战场转折点是什么战役
通常认为,反法西斯 中国战场 ,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决定性的转折之战,这或许属实。
但又想到—个同日本法西斯殊死搏斗长达14年之久、作战地域遍布几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军民伤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的国家,怎么会连一场或几场具备重大转折意义的战役/战斗也没有呢?实际上,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难以准确定位并形成共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能突破旧有思维的框框。
这一方面是由于 中国战场 长期的相持阶段(将近7年),使人们对抗日局势的微妙变化产生了迷茫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外的某些过度宣传,导致我们把反法西斯战争的注意力放到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
实际上看来,所谓“ 转折点 ”不仅有时间(或曰阶段)和所属战区的限定,更有数量上的差别。
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尽管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军被歼灭总计在200万人以上,但这并不是说从此“苏联已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主动权”,因为紧接着在库尔斯克地区,恢复了部分元气的德军便集中其装甲部队主力发动了一场旨在扭转败局的战略性进攻,结果又遭惨败。
自此苏德战场的敌我态势才算完全改观。
至于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的 转折点 ,那就更不具备说服力了。
尽管当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形成,世界各反法西斯主要战场在客观上起到了互相呼应和支持的作用,但若粗略的以东西方两大作战地域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并没有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中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鼓舞军民士气是另一回事),仅此一点便可充分说明“转折之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又如中途岛海战,有人认为它是整个亚太战场的 转折点 (或是之一),但其实这种说法更是站不住脚。
众所周知,虽然在二战中海空力量已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陆军老大哥。
若没有地面部队的大规模歼灭战与实地占领,是不可能彻底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的。
同样道理,有资格说是自己最终将日本法西斯送上绞刑架的,唯有长期牵制7成以上日本陆军主力的中国军民;另外,当时的侵华日军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守岛部队情形大不相同,前者自始至终都很少为缺乏弹药粮秣发过愁(补给线短,较少依赖海运,可以就地筹措等),而后者却常常陷入困守孤岛的窘境,乃至一再的出现濒临绝地的日军“争食人肉”和“全体玉碎”的惨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中途岛海战取得了多么大的战果,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其历史作用可能还敢不上中国华北战场的一次较大规模反扫荡作战(至少可以打破日寇三光政策,打击敌人的掠夺行动)。
综上所述,在军情复杂、地域辽阔的 中国战场 ,其 转折点 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此如果我们根据时间跨度来区分的话,大致有以下几场战役(或战斗)可入选: 一、局部抗战时期(1931.9.18-1937.7.7) 1、1933年7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激愤于政府的无能和懦弱,毅然决定与中共合作,1933年5月在察省正式组建了兵力达十余万之众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很快开始独立对日作战。
同盟军在力克察东四县后乘胜追击,又经连续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将察北军事重镇多伦收复,至此察省失地全部光复。
尽管后来在国民政府及日寇的政治分化和军事打压下,同盟军被迫解散,但他们的抗日壮举极大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而且察哈尔抗战还是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以后的国共正式合作开创了有益的先例。
以上种种,即足以令多伦大捷成为中国局部抗战时期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战役。
2、1936年11月傅作义绥远抗战,取得红格尔图和百灵庙大捷,肃清了绥远全境敌寇(多数为蒙汉伪军)。
尤其是百灵庙大捷,歼敌近万名,毙日本特务、顾问近百人,使日军在绥远下的赌本顷刻间输得精光。
绥远抗战之所以能够位居“转折之战”行列,就在于其是局部抗战时期,惟一一次既打击了侵略者,又收复了失地,同时还没签订任何卖国条约的完全胜利。
3、1936年12月12日华清池战斗。
其实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后经过中共调停,最终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以团结抗日为基础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战斗规模很小,意义却极其深远,一方面它牵动了整个东亚局势,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因此这小小的华清池战斗,也堪称是局部抗战阶段的转折之战。
除了上述三个战例,1932.1.28-3.3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似也应当列入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战斗。
但小兵考虑到此役最后以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告终,故未将其列入。
类似的情况还有长城抗战。
二、全面抗战之敌战略进攻阶段(1937.7.7-1938.10.27) 1、淞沪会战(1937.8.9-11.12)。
其入选的道理很简单,即彻底打破了日寇“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疯狂图谋。
国人神为之往,气为之壮,血为之凝。
2、武汉会战(1938年夏秋)。
当时中日两国的焦点都集中在武汉会战上。
一旦武汉失守,国民政府的威望与执政基础将被进一步严重损害,同时给予蒋政权内部的对日投降妥协派以当汉奸的借口,而日寇则可将这座华中最大的城市变成其对中国腹地继续作战的跳板与后勤基地。
不幸的是,最终这一切都发生了。
随着1938年10月27日武汉三镇陷落,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了八年抗战最艰苦最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
而武汉失守还不到两个月(12月18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即投敌叛国。

武汉会战之转折意义,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战争阶段分水岭以外,还标志着自此始,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开始由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向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抗日救国的主力军也由国民党军队变为人民武装。
这一阶段还有诸如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均逊于以上二者,故未入选。
至于平型关战斗,尽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作为隶属于太原会战一部分的局部战斗,过分扩大其作用没有必要。
三、全面抗战之敌我相持阶段(1938.11-1943年秋) 1940年底,为配合准备南进和所谓“长期作战体制”的需要,整个侵华日军的部署和作战重心,开始向华北、华中地区的“治安战”转移——很显然,日寇的主攻矛头直指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
百团大战(1940.8-12)。
百团大战之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将日寇的“火力”都吸引到了人民军队一边,极大的缓解了国统区压力;其二,既打乱了日寇的诱降蒋政权阴谋,也部分打消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心理;其三,振奋了全国民众因国民党部队会战连续失利,而陷入低迷状态的抗战士气;其四,至少使日军的“南进”计划推迟了5个月,为美国政府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备战时间。
百团大战的特殊性在于:这次战役是在日寇自认为“稳固”的后方发起的;百团大战是人民军队贯彻md军事思想,充分发挥运动战优势的一次规模空前的集中性展示,三个半月时间向敌频繁攻击达1824次,攻坚、破袭、伏击,多种战术灵活运用,令敌防不胜防。
就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百团大战一度使“华北局势恶化”;此役,人民军队互相支援,勇挑重担,体现了高度的革命觉悟;百团大战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很强的群众自发性,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阶段,日军在国统区也发起过为数不少的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予敌以沉重打击,但敌我双方基本上处于拉锯相持状态,国民政府方面除了国土比前期丢的少了一点外,基本上偏安西南一隅,而也随着正面战场压力的减轻,其反共行动有所回潮,兄弟阋墙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在华夏大地上演。
四、全面抗战之我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秋-1945.8.26) 1、苏联红军出兵东北(1945.8.9-8.26)。
此役全歼侵华日军兵力最雄厚的关东军集群,仅此一点即足可使其成为战略反攻阶段最重要转折之战。
而1945年8月26日结束的虎头要塞攻坚战,则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束。
2、全面反攻和歼灭拒降之敌作战。
1945年8月9日md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短期内我人民武装即歼灭(毙伤俘)日伪军40万人,缴获步枪24万支,轻重机枪5000多挺,各种炮1300门,攻克县以上城市250余座,残余日伪军的主要屯集点包括北平、天津、太原,均已陷入我人民武装重重包围之中。
如果不是日寇很快宣布投降,拿下这些城市均指日可待。
——别人博客上的 我很认同就复制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