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 佛陀论交友
佛陀论交友
佛陀论交友◎慎言在《佛说善生子经》中,佛陀向善生子讲述了消财进入恶道的六种祸患。这六种祸患分别为:嗜酒游逸、不时入他房、博戏游逸、大好伎乐、恶友、怠惰。佛陀在向善生谈及恶友之时,特别向善生详细介绍了四恶友与四善友。劝诫善生子要远离四恶友,亲近四善友。以下分别介绍佛陀所说是四恶友与四善友。四恶友佛陀在经文中,首先向善生子介绍了四恶友。经云:又居士子,四友非友像,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取异物,二为言佞,三为面爱,四为邪教。颂其义曰:取异物之友,言美以顺耳。面谈为媚爱,邪教相危殆。斯以非友像,智者则不友。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佛陀告诉善生子,有四种人不具备朋友的形象。这四种人分别为:贪求你财物的人,话语华而不实的人,充满献媚之相的人,教唆你做坏事的人。佛陀认为,这四种人不可与之交友,聪明之人应当远离他们。佛陀接着对这四种非友分别作了解说。佛陀首先介绍了取异物之友。经云:取异物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贪取彼物,与少望多,为畏故习,为利故习。颂其义曰:夫以取彼物,少与而多欲。畏习与利习,贪人友际然。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佛陀告诉善生子,取异物之友,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人是在与人往来之时,经常占人的便宜,只要能够得到对方的钱财等物品,他们就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我们经常说朋友之间要经常来往。来往的含义就是有来有往,如果有来无往,就不会有人再与你来往。世上不存在无条件的付出,朋友之间更是如此。当朋友为你付出时,你应当感恩,并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回报,这样的友谊才会长久。若一味地让别人为自己付出,自己却无动于衷,再好的朋友也会对你敬而远之。还有一种人是,当你以钱财帮助他们时,他们不是由衷地感恩你的帮助,而是希望你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如果给少了,他们还会生出怨恨情绪。另一种是因为畏惧别人,故意巴结他人,以拉拢彼此的关系。还有一种则是为利益而与人皆为朋友。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绝。当你无利可图之时,他们便会弃你而去。四非友的第二种为言佞之友。言佞之友也有四种类型。经云: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颂言义曰:好行宣人私,有私而自隐。面从褒扬善,退则议其恶。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所谓言佞之友就是喜欢说人是非,面是背非之人。这种人有四种表现:喜欢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贬低别人的人格,即便是对他最好的人,他也不会放过。而他们对自己的隐私则只字不提,生怕别人知道破坏了其光辉形象。他们在别人面前对人阿谀奉承,说着言不由衷的假话,而在背后则将人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典型的虚伪之人。孔子就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即装着伪善的面目,说着华丽话语的人,很少有对人仁慈的。四非友的第三种类型是表面对人关爱的人。经中称这种人为面爱之友。经云:面爱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说人往短,阴求来过,与之不宝,欲人有厄。颂其义曰:为于不可为,不利造妄语。与而不为宝,愿人厄请已。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面爱之友在谈及别人时,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经常揭露别人的短处。这种人经常对人说妄语,当有求于你时,说得天花乱坠。当你有事有求于他的时候,他则会敷衍你。比如,当你想借他一件工具使用,他本来有好的,但却将一件即将报废的工具借给你用。这种人看着别人过得比他好,就会心中不舒服,总希望别人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这样他才会觉得舒心。四非友的第四种类型为教唆人做坏事的人。经中对这种人有如下描述:邪教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杀生之事劝化人,以盗窃、以淫邪、欺诈之事劝化人。颂其义曰:杀生与盗窃,欺诈为妄语。趣向他人妇,以此劝立人。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这种经常教唆别人做坏事的朋友。当你与他相处时,他会教唆你做杀生、偷盗、邪Y、妄语之事。这些邪恶之事都是五戒所禁止的。为佛弟子如果造作了这些恶业,就是犯了五戒中的四戒,不用说成佛作祖,就连一个品行端庄的人也算不上。按照戒律的规定,教唆别人触犯杀、盗、淫、妄语恶行的人,他本身也触犯了这些戒条,将来也会遭致恶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认清他们的险恶用心,及早远离他们。如果与他们沆瀣一气,你就会成为一个惹人生厌的人。日久天长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善友佛陀在《佛说善生子经》中,还向善生子介绍了四善友。经云:又居士子,有四友。为仁明欲利人,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同苦乐,二为利相摄,三为与本业,四为仁愍伤。颂其义曰:与人同安危,摄之以善利。为厚能业人,哀愍导正道。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讽。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佛陀认为,有四种善友,他们心怀仁慈,经常关心利益他人。这四种善友分别为,一是与人同甘共苦,二是经常以利益摄受别人,三是劝化友人以正确的言行为人,四是以仁慈之心奉劝友人诚实守信。佛陀还分别对这四种善友作了详细的介绍。佛陀首先介绍了同苦乐之友。经云: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己所宝,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颂其义曰:与其利己者,有财利亦与。与以家之利,言忠为忍言。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佛陀认为,能够同甘共苦的朋友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在友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以自己珍爱的财宝布施给朋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二,对朋友能够真诚相待,能够将本来给妻子、儿女的财产利益,救济朋友的急难。第三,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帮助友人,能够不顾自己的生活状况,倾其所有帮助朋友。第四,能够以逆耳之忠言劝诫朋友,使其常行善事,远离恶行。佛陀认为,能够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对待朋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同甘共苦的朋友。四善友的第二种类型是以利相摄之友。佛在经中说: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颂其义曰:以不宣彼私,己私不为隐。相见语讲善,还则弭诽谤。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佛陀告诉善生子,能够做到以下四点,才能称为利相摄之友。第一,对于友人的隐私,虽然自己一清二楚,但为了保护友人,对他的隐私应当守护,不对人宣扬。第二,当自己有甚么隐私之事,能够对朋友坦言诉说,不会隐匿。第三,在朋友相处之时,应当经常保持欢喜心,口说善言以温暖好友。切忌在朋友面前不管对方的感受,口不择言地对人。第四,当听到友人说朋友的是非之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好友辩诬,制止他人对好友无端的造谣中伤。善友的第三种为本业之友。佛陀认为,本业之友应当做到四点。经云:与本业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利业之,以力业之,纵恣谏之,以善养之。颂其义曰:业之以财利,以力助安之。切磋其纵恣,将养其善志。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佛陀告诉善生子,要成为本业之友,应当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帮助好友从事有财利的事业,使其有利可图。第二,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友人,使其以正确的言行来为人处世。第三,当朋友有散乱放纵的行为发生时,应当及时提醒好友,促使其及时回头,以防友人走上歧途。第四,经常以善言善行来感化友人,使其受到你善的感化,从而成为品行端庄之人。佛陀认为,一个人若能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对待别人,那么,他就是你的本业之友。佛陀所说的第四种类型的朋友为仁愍伤之友。佛在经中说:仁愍伤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教劝竖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闻,成其施。颂其义曰:信戒闻施道,恒以劝化人。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佛陀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就是仁愍伤之友。第一,经常劝告友人以诚心待人,以守信取信于人。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不仅佛教,就是古圣先贤都非常重视一个人是否有诚信,并将诚信作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品格。第二,作为佛弟子,佛陀认为一个真正的善友,应当经常劝诫友人持守戒律,做到以戒为师。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以戒为师了,他的言语行为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第三,作为善友,如果友人不思进取的时候,你应当劝告好友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友人能够成为广闻博识的人。一个人知识面越广,他的才力也发挥得越充分,他对社会和他人就越有益。第四,对于一向悭吝不舍的友人,作为善友要及时提醒他悭吝所带来的祸患,让他将自己多余的财富用来布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为他培植更大的福报。如果能够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对待友人,你就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善友。佛陀分别向善生介绍了四恶友与四善友,其目的是让人远离四恶友人的染污,亲近四善友,从而把自己培养成远离恶行,常行善事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