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
失去了
失去了
感悟精选一:
失去的岁月
一
上大学时,常常当我在灯下聚精会神读书时,灯突然灭了。这是全宿舍同学针对我一致作出的决议:遵守校规,按时熄灯。我多么恨那只拉开关的手,咔嚓一声,又从我的性命线上割走了一天。怔怔地坐在黑暗里,凝望着月色朦胧的窗外,我委屈得泪眼汪汪。
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它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1条河,能够让咱们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刻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性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性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我。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
当我回想很久以前的我,譬如说,回想大学宿舍里那个泪眼汪汪的我的时候,在我眼前出现的总是一个孤儿的影子,他被无情地遗弃在过去的岁月里了。他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徒劳地盼望回到活人的世界上来,而事实上却不可阻挡地被过去的岁月带往更远的远方。我伸出手去,但是我无法触及他并把他领回。我大声呼唤,但是我的声音到达不了他的耳中。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死亡,从前的我已经成为一个死者,我对他的怀念与对一个死者的怀念有着相同的性质。
二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问过:时刻是什么?它在哪里?人们在时刻中追问和苦思,得不到回答,又被时刻永远地带走了。
时刻在哪里?被时刻带走的人在哪里?
为了度量时刻,咱们的祖先发明了日历,于是人类有历史,个人有年龄。年龄代表-个人从出生到此刻所拥有的时刻。真的拥有吗?它们在哪里?
总是这样:正因失去童年,咱们才知道自我长大;正因失去岁月,咱们才知道自我活着;正因失去,咱们才知道时刻。(职场励志名言)
咱们把已经失去的称作过去,尚未得到的称作未来,停留在手上的称作此刻。但时刻何尝停留,此刻转瞬成为过去,咱们究竟有什么?
多少个深夜,我守在灯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结束。然而,即使我通宵不眠,一天还是结束了。咱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留住时刻。
咱们永远不能占有时刻,时刻却掌握著咱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咱们短暂的生命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此刻、未来,咱们的生和死、愉悦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
但是,既然过去不复存在,此刻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时刻吗?这个操世间一切生灵生杀之权的隐身者究竟是谁?
我想像自我是草地上的一座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闹著从远处走来,渐渐长大,在我身旁谈情说爱,寻欢作乐,又慢慢衰老,蹒跚著向远处走去。我在他们中间认出了我自我的身影,他走着和大家一样的路程。我焦急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来,但他毫不理会。此刻他已经越过我,继续向前走去了。我悲哀地看着他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三
许多年以后,我回到我出生的那个城市,一位小学时的老同学陪伴我穿越面貌依旧的老街。他突然指著坐在街沿屋门口的一个丑女生悄悄告诉我,她就是咱们的同班同学某某。我赶紧转过脸去,不敢坚信我昔日心目中的偶像竟是这般模样。我的心中保存著许多美丽的面影,然而一旦邂逅重逢,没有不立即破灭的。
咱们总是觉得儿时尝过的某样点心最香甜,儿时听过的某支曲子最美妙,儿时见过的某片风景最秀丽。"愉悦的岁月是那失去的岁月。"你能够找回那点心、曲子、风景,但是找不回岁月。因此,同一样点心不再那么香甜,同一支曲子不再那么美妙,同一片风景不再那么秀丽。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已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是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著永远不可企及的愉悦的光华。
每次回母校,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过去住的那间宿舍的窗外。窗前仍是那株木槿,隔了这么些年居然既没有死去,也没有长大。我很想进屋去,看看从前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从那时到此刻,我到过许多地方,有过许多遭遇,但是这一切会不会是幻觉呢?也许,我仍然是那个我,只但是走了一会儿神?也许,根本没有时刻,只有许多个我同时存在,说不定会在哪里突然相遇?但我最后没有进屋,正因我知道我的宿舍已被陌生人占据,他们会把我看作入侵者,尽管在我眼中,他们才是我的神圣的青春岁月的入侵者。(微信名)
在回忆的引导下,咱们寻访旧友,重游故地,企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然而徒劳。咱们最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齐消逝的不仅仅是咱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咱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情绪,咱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四
但是,我仍然不坚信时刻带走了一切。逝去的年华,咱们最珍重的童年和青春岁月,咱们必定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了。咱们遗忘了藏宝的地点,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地方,否则咱们不会这样苦苦地追寻。或者说,有一间心灵的密室,其中藏着咱们过去的全部珍宝,只是咱们竭尽全力也回想不起开锁的密码了。然而,可能会有一次纯属偶然,咱们漫不经心地碰对了这密码,于是密室开启,咱们重新置身于从前的岁月。
当普鲁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块泡过茶水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突然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快感和震颤的时候,便是碰对了密码。一种当下的感觉,也许是一种味道,一阵气息,一个旋律,石板上的一片阳光,与早已遗忘的那个感觉巧合,因而混合进了和这感觉联结在一齐的昔日的心境,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从这心境中涌现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这种普鲁斯特式愉悦的机缘,在此机缘触发下,咱们会产生一种对某样东西似曾相识又若有所失的感觉。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鲁斯特那样抓住这种机缘,促使韶光重现。咱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著外在的事务。咱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咱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五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刻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此刻永恒化;活在期盼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像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上的时光流逝。因此,回忆是忧伤的,期盼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著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著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著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刻之中摆脱时刻。
谁能生活在时刻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因此令人怀念,是正因咱们在童年以前一度拥有永恒。但是,孩子会长大,咱们终将失去童年。咱们的童年是在咱们明白自我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咱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刻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
还有上帝呢?我多么愿意和圣奥古斯丁一齐歌颂上帝:"你的岁月无往无来,永是此刻,咱们的昨日和明天都在你的这天之中过去和到来。"我多么期望世上真有一面永恒的镜子,其中映照着被时刻劫走的我的一切珍宝,包括我的性命。但是,我知道,上帝也只是诗人的一个避难所!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自我偷偷写起了日记。一开始的日记极幼稚,只是写些这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之类。我仿佛本能地意识到那好味道容易消逝,于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岁渐大,我用文字留住了许多好味道:爱,友谊,孤独,欢乐,痛苦……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劫难中,我烧掉了全部日记。之后我才知道此举的严重性,为我的过去岁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写作的习惯延续下来了。我不断把自我最好的部分转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后,罗马不在罗马了,我借此逃脱了时光的流逝。
仍是想像中的?但是,在一个已经失去童年而又不坚信上帝的人,此外还能怎样呢?
感悟精选二:
说说拥有与失去
散文
时刻:2014-11-0809:2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散文作者:小溪点击:次
正因失去,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正因失去,却又多了一份获得。—-题记
最近与兄弟姐妹们相聚,谈及最多的是圈子内熟人的近况,每每谈到某某又升迁了、某某级别又变动了、某某又加薪了时;有的人便自叹弗如,觉得这一辈子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失去的太多,错过的也太多,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可买。也许,看到别人的进步才意识到自我的落伍;也许,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重要。我想,如今能补救的,就是看重当下,珍惜已经拥有的……这让我想起曾在网上看到过的几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引来与兄弟姐妹们共品借鉴:
从前有一个女孩住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里,村里只有马儿花儿庄稼和田地陪伴着村民们。女孩在孩提时就盼著快快长大,离开村子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在她心里,有比马匹、花朵、庄稼、田地更重要的生活向往。长大了能够赚钱了,她便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攒著钱,最后有一天攒足了能够去外面世界看看的费用。
姑娘踏上了陌生的土地,惊奇地发现许许多多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一天她飘过一个马厩,马厩主人正在给马洗澡,那是匹她从未见过的千里马。姑娘停了下来,向马厩主人恭恭敬敬地道了声:“午安。”
“午安。”马厩主人答道。
“你的马真是漂亮极了也棒及了。”
“多谢。你不是本地人吧?”
“是的。”
“你的家乡有良驹吗?”
“我以前一向认为咱们那儿的马是世界上最好的良驹,看到你的马后我便不这样认为了。”
“姑娘,养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使”马厩主人说道,“过来,我领你看看我的马匹。”
他领着姑娘去参观他的马厩,那里饲养著各种品种以及毛色各异的马匹,让她大吃一惊:“我从来不知道还会有这么多不一样品种的马。”
“这只是它们的外表。知道嘛,每一匹马的内心都不一样,从它们的眼睛里就能看到它们的内心。”马厩主人说道,“你就应懂得如何从眼睛中阅读它们。”
姑娘聚精会神地观察著每一匹马的眼睛,眼睛真是心灵的窗户,她从马的眼睛里发现了它们的内心各有千秋,比外表的差别还大。
姑娘从马厩主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识马的知识,回到村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马。她精神专注地望着每一匹马的眼睛,第一次看见了它们的内心,她笑了。村民们好奇地看着她,问她途中学到了什么,她开心地说:“我学习并领悟了怎样去阅读马。”
姑娘在马厩里找了份工作,开始训练喂养马匹。又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攒著钱,为下一次旅行做准备。
姑娘漫步在第二块陌生的土地上,这次她尽最大可能多看多记并弄懂沿途的一切。一天她飘过一个花园,看见了许许多多的花,品种之多,香之芬芳,前所未见,也闻所未闻,简直不敢坚信这些花都是真的。她感慨地对花匠说:“这真是最美最艳最香的花。”
“这不是花的问题。”花匠倚著锄头说,“取决于你怎样去闻它。”花匠说完便弯下腰,“看,张开嘴巴,你就应这样来闻它。”说著把脸沉浸在花朵之中并微微张开嘴巴,作深深的呼吸。女孩照着花匠样貌做了,嗅到了所能想象得到的最醇美的芳香。她识别著各种的香气,发现每一种香都有其独特之处。
从花匠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花儿的知识后她又回到了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闻花,她弯下身子将脸浸在花朵中,微微张开嘴巴,深深地呼吸著。这是她熟悉的味道,可又觉得是从未闻到过的香味,比她记忆中的香味却多了一点的感触一点体会。
她开始在花园里工作,种花锄草;又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攒钱,为第三次旅行做准备。
姑娘又第三次开始踏上陌生的土地,经历并享受着新事物给予的快感:新奇的动物、未见过的食物、陌生的声音以及陌生的脸庞。渐渐的,她发现这些和从前见过的也没有什么两样。一天她坐在路旁休息,一位老人也坐在旁边,眼睛充满清澈慈祥:“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到这儿来做什么?”
“我……我不知道。”姑娘欲止又言:“请问,您那里的人们拥有那么多的好东西,他们会因此而感到愉悦吗?”
老人顿感诧异:“东西能使人愉悦?”老人摆了摆手,“不!人不是物件,人是会思考有情感的动物,只有人才会使人愉悦。只要你懂得怎样去爱他人,懂得欣赏他人的本真,你的本意只是显示心中有大爱,并不证明期盼他们为你做些什么,或给些什么。”老人盯着街上出神,沉思了好一阵,“人是个搞笑的生物群体,彼此间有千差万别,但都需要一样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爱。我想,这就是你想要知道的。”
姑娘点了点头:“我从您那里学了很多,多谢您。”她回到了村里,第一次注意到村民们的脸是多么的友好、多么的善良。以往她每一天都能看见他们,但从未这样留心过。愉悦的泪水在眼中闪烁,她告诉村长:“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爱人,那里有最好最好的人。”村长走向女孩,深情地拥抱着她:“孩子,你长大了……”
过了些年,她成了家并拥有了自我的儿女。她想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懂得如何去珍惜拥有,如何去爱。
人的生命有很多欲望很多追求,对得不到东西也以为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也很有价值。否则,得到了未必会满足,拥有了也未必会愉悦。没有比较,哪会计较;没有计较,哪有烦恼?人就是在不断拥有与失去的历练中成熟起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心态开始平和;同时在体会到失去的痛苦之后懂得了珍惜的重要,在坦然应对失去后的豁达之后因有所收获而带来的欢愉。
有一只白兔十分喜爱皎洁的月色,每一天夜晚都会惬意地赏月。而当诸神之王把月亮赐给她之后,便再也没有原来那种欣赏皎洁月色时的情绪,反而患得患失起来。最终,她最后向诸神之王请求撤销她对月亮的所有权。
很多时候咱们就像这只白兔一样,往往对追求的事物得到后就失去了最初的向往,以往的欣赏转化成了占有欲。有了所有者所有权和主人的地位后,开始计较得与失。而大多数人有着比白兔更多的欲望,从不满足于现状,拼其生命去追求,或不择手段去占有。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还需要什么、失去了什么,没有自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如何珍惜拥有。穷尽生命却又往往适得其反,当追求到想要的东西后,发现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想再追回已经无望。岂不知,欲望太多反成累赘。想过没有?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胸怀更能让自我充实、满足的,还有什么比欣赏更惬意、更舒畅的?
握在手里的不必须就真正拥有,拥有的也不必须就真正的铭刻在心,东坡先生曾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吾与子之所共适。”应对失去而坦然,应对拥有而宁静,便有了满眼的美景,满心的闲适。咱们又何必刻意去追求那无望的爱欣赏,对已经拥有的却不识其完美;或正因有着得而复失的经历,却对拥有怀着一份忐忑与担心?无私无欲才会愉悦与自在。双鸭山岭西矿女工白素珍就是一位失去而不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的平凡之人,下岗失业后不抱怨不消沉,怀着一份平静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环境之中。她先是替别人打工,之后抓住外贸公司策划柳编工艺品的机遇,借助父亲会柳编的手艺创立了小小的柳编厂。经过一番发奋,她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创出了一个年外销数十万元、且拥有专利产品的私营企业,还为近百名下岗女工创造了就业的岗位。
乔红也是一个对荣誉得失看轻的人。邓亚萍和乔红都是奠定我国乒乓巅峰的元老级人物,双打配合横扫世界多少年。邓亚萍是国乒的绝对核心,乔红却是作为邓亚萍的绿叶而陪衬著,直到退役也没有拿到过第一。常常有人替乔红遗憾:“如果没有邓亚萍,这几年的世界冠军不早就是你的了?”可乔红总是笑着说:“若不是她,我也不会天天感到有压力,拼命提高技术,水平会比此刻差得多。”我想,如果有人去问邓亚萍,她的回答也必须差不多。胜败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获得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俗话说,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乔红虽然失去了“世界第一”的光荣称号,却拥有了她与邓亚萍来之不易的友谊。
人很多时候需要一种对宁静的关照和自觉的放下,“放下了父亲温暖的怀抱,才能有自我活泼的奔跑;放下了满天的星斗,才能获得一个崭新的黎明。”跋涉于山阻江隔、风急雨骤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正因拥有而失去,或者只是正因一点点获得而失去更多;那是不是就应理智一点,放下那份让人得不偿失的拥有?是呵,用利益的眼光去衡量美德价值,那是亵渎,定会失去;用占有的欲望去对待最初的向往,那是玷污、也定会失去。一切得也罢失也罢皆坦然处之,没有过多的苛求,没有得失之患,只是欣赏,那么便获得了更多的愉悦与自在。
月还有阴晴圆缺,人哪会没有悲欢离合?何必为此而悲伤。“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陆游曾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常想一二,不想八九,则坦然而平静。史书有段记载:汉桓灵间,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头不顾,径然前行。名士郭泰见而奇之,随尾问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孟敏在瓦甑破碎后那种“掉头不顾”的态度值得仿效。那珍爱的东西、那完美的梦境一旦失去了,就平静地让它失去吧。若沉浸于对失去的惋惜、悔恨和痛苦中,不仅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失去前行的勇气和动能。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可堪称为失去最多的人:仅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16岁时在与白匪战斗中腹部和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32岁时又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全身不能活动,双手丧失写字的潜质,连转动头部也极为困难。但是他心中有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有对自我的党和工人阶级尽些力量的热望。他放下退役后政府让他养病的清闲,忍受病痛的折磨,发奋领悟另一种战斗的武器——写作,用笔甚至口授,顽强地、发奋地
为青少年创作小说,最后在病榻上创作出了赢得世人广泛称赞和捧读的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和业绩证明:应对失去,不仅仅要坦然应对,自信自强,更要开阔胸襟,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的崇高志向。志存高远,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了科学的应对之策,进而能收获令自我满意、让别人羨慕的硕果。在失去中奋斗,在获得中前进;不计较成败得失,只求尽力去做,问心坦然,便安。这就找到了人生坐标,必将赢得更多的简单愉快。

泰戈尔诗云:“我不愿乞求心灵上的创伤消失,但愿我能战胜它。”性命是一个过程,失去是人生常有之事。应对失去,你能否坦然微笑,珍惜当前?应对失败,你能否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应对挫折,你能否乐观向上,充满活力?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如江河,有一泻千里的奔放,也有曲折萦回的低沉。别再为落花流红而伤感,也别再为“英雄生不逢时”而嗟叹。
人的生命都有马失前蹄、败走麦城的惨痛事实,也有取得成功、收获颇丰的骄傲时刻;都有失意后的辗转反侧,也有发奋后的柳暗花明。其实上帝在关掉一扇门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如果总是为失去了太阳的光辉而流泪,那么必将还会失去灿烂的群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很多人都钦羨别人成功后的荣耀和光环,殊不知他们在登山途中,也曾被荆棘划破衣服,被巖石割破肌肤,也曾失去过舒适、安闲的生活。咱们无需为收获而洋洋自得,也不必为失去而耿耿于怀。明天,又是新的开始,太阳依旧东升西落。若咱们都能从容不迫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乐观地应对失去,都有可能登上山顶,欣赏脚下那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感悟精选三:
习惯于失去
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开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莫非是习惯了?
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把自开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务必习惯于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咱们首先得到了性命。自此以后,咱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咱们靠著自然的倾向和自我的发奋继续得到:得到感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咱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一样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咱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就应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就应的,不正常的。因此,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咱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咱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务必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咱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咱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性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证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明白,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性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之后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我,连自我也不属于自我,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咱们在社会上尽能够用心进取,但是,内心深处必须要为自我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咱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味道,其中也包括失去的味道。
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乐意承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咱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的姿态容忍姑息。但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