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 蜀国真的没有设置史官吗?对蜀国有没有设置史官探讨
蜀国真的没有设置史官吗?对蜀国有没有设置史官探讨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V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t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