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政治支持点数秘籍 政治秘书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政治秘书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一、与曾国藩的关系渊源
李鸿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人(今安徽肥东)。
李鸿章少年聪慧,六岁入家馆学习,后来又拜合肥名士徐明经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奉父命入京参加乡试,次年顺利中举。二十七年,又考中丁未科二甲进士。
李鸿章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其中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可谓豪气万丈,志向非凡,因而为世人所传诵。他还以诗言志,表达了“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的强烈愿望和好进之心。
入京后,李鸿章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不仅遍访了安徽籍在京名人,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而且因为父亲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两人交情又很深的关系,李鸿章与其兄李瀚章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从此以后,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应付科考的八股文技巧,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李鸿章考取进士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问题。在丁未科进士中,曾国藩特别器重李鸿章、郭嵩焘、帅远J、陈鼐四人,称他们为“丁未四君子”。
李鸿章访英国
咸丰二年,太平军由广西杀进湖南,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第二年,李鸿章也被征调回安徽老家,先后在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等人幕府工作,协助他们办团练。几年下来,本想有一番作为的李鸿章却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无家可归,落魄潦倒、走投无路之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于是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投奔曾国藩大营。
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也是非常欣赏的。
二、走上“翰林变绿林”的军旅之路
说到李鸿章被征调回安徽老家带兵打仗这件事,先得叙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取进士,被录用为翰林院庶吉士,顺利实现了科举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进士、点翰林”的人生目标。经三年研习,他又以优异成绩授职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的官职虽然不高,只是个正七品,但清代的汉族名臣,十之八九由此起家,所以这是李鸿章仕途中极为重要的起点。
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准备沿着传统升官之路平稳地走下去时,国内局势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咸丰元年初在广西爆发的震动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太平军在围攻长沙,攻占岳阳、武昌和九江后,又沿江东下,相继攻占了安徽省城安庆和江南重镇金陵,并在金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瞬间出现的大变局,既打破了李鸿章平稳的官场生活,也为他在晚清政坛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当时清廷的“八旗”和“绿营”已不堪使用,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一旦有紧急情况,“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面对严酷的现实,咸丰皇帝不得不把汉族地主豪绅拉过来,利用他们在本土的势力“结案团练”、“搜查土匪”,并为此在众多省份任命了一批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李鸿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跟随吕贤基回到安徽家乡办团练的。
关于吕贤基奏请李鸿章帮办团练之事,《异辞录》作者刘体智有过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

文忠(李鸿章谥号)感念桑梓之祸,过文节(吕贤基谥号),怂恿上章。文节即令其代制,而允具名焉。文忠归,翻检书籍,审查时势,惨淡经营而得长篇。书成已深夜,幸居距文节宅不远,使人持往,不至误翌晨封奏。文忠倦卧,迨醒日已过午。当时京朝官不得见本日朝报,心念昨事,驾车往见文节。及门,闻合家哭声,如有丧者。登堂,文节自内跳而出,曰:“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异辞录》卷一《李鸿章自京至皖》)
刘体智的父亲刘秉璋是李鸿章的学生和部属,作者本人又从小在李鸿章家塾读书,与李氏父子叔侄、门生故吏朝夕相聚,不拘形迹,这段出于口耳相传的史实,自然十分可信。
据刘体智《异辞录》卷一所写:安庆失陷的警报传到京城时,李鸿章尚不知最新情况。咸丰三年新春正月某一日,他正在北京海王村逛书摊,偶然遇到一位安徽同乡,此人见他心定气闲地挑选书籍,很觉得惊讶,就对他说:“少荃,你难道不知道咱们省城已经失陷了吗?怎么还有心事买这些无用的东西?!”或许是书生意气使然,也许是报国心切,李鸿章赶忙离开海王村,直接奔赴安徽籍在京高官、时任工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吕贤基家里,慷慨激昂地怂恿他上疏,请朝廷火速发兵“剿贼”。李鸿章深知,只有请出吕贤基这样的先贤和高官出面喊话,朝廷才会重视此事。
吕贤基不仅早就认识李鸿章,而且因为李鸿章写得一手好文章,人又聪明伶俐,所以对这位乡里后生非常喜爱和看重,一直把他当笔杆子使用,遇有上疏言事总是请他捉刀代笔,此事习惯成自然已成家常便饭。这回李鸿章鼓动吕贤基上书皇帝请求发兵拯救桑梓,根本无需费多少口舌,吕贤基那根平静的心弦就被慷慨激昂的李鸿章拨动起来了,他雄心万丈地答应下来并要李鸿章连夜代草奏疏,准备明天一早就呈递皇上。
李鸿章回到家里,即刻躲进书房,翻检书籍,寻找资料,又将丢失安庆后的危急形势和朝廷必须出兵的诸多理由一一想清想透,然后挥动如花妙笔,遣词造句,排比铺陈,绞尽脑汁,惨淡经营,终于赶在上朝之前将一篇洋洋洒洒的雄文写成并誊写完毕,然后派人迅速送到吕贤基手里。好在李、吕两家相距不远,吕贤基收到后,还有时间浏览一遍。他感觉非常满意,一字不改,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