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光绪的一首诗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受到的深深刺激,光绪受到什么刺激?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受到的深深刺激,光绪受到什么刺激?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整个中国震惊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一直以来都是蕞尔小国,日本人也被视为"倭奴"。但是这样一个被全中国都看不起的小国,居然打败了大清朝。消息传来之后,北京的大街小巷,掀起抗议的怒潮。当然,甲午战争也深深刺激了光绪帝,想起这场战争都是他亲手指挥的,却最终无力回天,于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开始能和当时中国先进的思想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光绪帝深感阵痛,他后悔他自己在战争中一意主战,却把战争看得太天真太理想了。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日本明治天皇时,已经交叉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出现高潮,日本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国内本身就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和浓厚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慈禧太后在清政府中掀起的"中兴"景象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那时候的清朝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明争暗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也就是说,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而当时的傀儡皇帝光绪帝,一直不满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他已经和珍妃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势力,但是,光绪帝的政治手腕,领导才干和人脉关系上都不能和慈禧太后抗衡,对于斗争的残酷他也不甚了解。于是,他在甲午战争中总是表现出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才导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制定了先政府朝鲜后征服中国的策略,1894年,朝鲜半岛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当时的中国有义务派兵帮助朝鲜王朝镇压起义,而日本却没有这样的依据,但是日本政府以保护侨民和协助朝鲜平乱为由,先后派遣大批军队从仁川登陆,不断增兵朝鲜,以致后来的兵力远在清军之上。
这说明,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武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而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显然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时候,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而光绪帝,面对日本要求常驻朝鲜,屡次向清军挑战的过激行为,盲目地主张进行严厉打击,一意主战。是过于天真的,他只知道发泄心中的愤怒,却没考虑到战争的形势,是盲目且冲动的。
于是,日本舰队在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中日双方在朝鲜大打出手,战争逐步升级。日本开始实施早就制定的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而光绪帝却定下了"南北夹击"的战略主张,他再三给李鸿章下令,要他催促平壤的各个部队加紧行军,早日到达汉城,和叶志超的部队南北汇合,相机进攻,挫敌锋芒。并命令李鸿章派出各军,沿江、沿海遇到倭人轮船便迎头痛击,悉数歼灭。这种策略显然过于简单,缺乏全局意识,日本在战略上已经拔了头筹。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想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而主持朝鲜军事的总督李鸿章却寄希望于欧美诸国的调停。显然,光绪帝已经情知不妙,产生焦虑和担心。但是,不依靠西方列强靠谁啊?光绪帝天真地希望用自己国家的军队战胜日本,而不是寄希望于其他国家的帮助。
光绪帝的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他不了解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所以制定的作战方案包含了许多理想的成分。清军武备松弛,缺乏有近代军事思想的指挥员,而日本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贯重视军队力量的建设,无论从兵员的素质和指挥员的指挥才能来说都胜清军一筹。因此,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九月下旬,日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深入到了中国境内作战。
在中日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日军拥有装备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而清军以劣势兵力,北洋舰队由于火炮威力不足,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北洋水师的舰队十分陈旧落后,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因此中国的北洋舰队节节失利,主力受到重创。
日本陆军占领了旅顺口,紧逼威海卫,和海军两面包抄北洋舰队。中国向来就有皇帝打败就避,就逃走的前例。可是,北洋舰队却根据李鸿章制定的"水陆相依"的方针,没有主动撤退,而是集中在威海卫军港里,兵员和军官还做着白日梦,还四处嫖娼,结果是被日军海军堵在威海卫海军基地,全军覆没。
至此,面对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面对"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的败局,光绪帝仰天长叹。翁同酥在日记中写道"时事至此,战和皆无一侍,言及宗社,声泪俱发"。
是啊,为何小国日本能战胜大清帝国,光绪皇帝真的发自内心的阵痛。中日甲午战争真的深深刺激了光绪帝,他已经认识到,只在军事方面"练兵筹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统筹工商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中,光绪皇帝意识到必须变法,才能与世界接轨。
只是,尽管甲午战争深深刺激了光绪帝,但历史毕竟就是历史,光绪帝最终也只能空怀抱负壮志未酬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