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那烂陀寺的中国留学僧唐玄奘
印度那烂陀寺的中国留学僧唐玄奘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九月,玄奘从吠多补罗城南渡恒河,进入印度著名的古国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及加雅地区)。这是释迦牟尼一生主要的生活、活动地。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印度佛教徒所举行的四次结集,其中的第一、四两次也均在此国举行,因此,摩揭陀国也自然成为印度佛教的一个赫赫有名的重镇。举世闻名的那烂陀寺――当时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就在该国。
按照季羡林先生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中介绍,摩揭陀国,其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区。公元前7世纪,童龙王朝时期,摩揭陀国已经十分强大。频毗娑罗王在位时,都城为王舍城。在旧城毁于火灾后,又建了新的王舍城。频毗娑罗王崇尚佛教,他的儿子阿^世王却信仰耆那教。阿^世王即位以后,南征北讨,兼并了四邻的小国,大大扩张了摩揭陀国的版图,成为能够与x萨罗抗衡的北印度大国。到了阿^世王的儿子邬陀耶,又在水陆交通便利的要冲之地建立了波吒子城。公元前413年,频毗娑罗创建的王朝被难陀王朝推翻。
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陀的旃陀罗笈多崛起,在娑罗门x底利耶的辅佐下,先是借助亚历山大东征侵入旁遮普的希腊兵力,巩固自己的势力,亚历山大死后,他又起兵逐走了希腊兵,接着回师摩揭陀,废除难陀王,定都华氏城,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旧将塞琉古・尼伽脱再次入侵旁遮普时,为月护王击败,退出印度西北部、俾路支以及阿富汗的部分领域,这时,摩揭陀国的版图,西北抵达兴都库什山麓。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即位,继续扩张,版图西北抵喜马拉雅山麓,南达科弗里河畔,东至阿萨母,西北及兴都库什山。国都华氏城成为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北印度客商云集的地方。阿育王崇尚佛教,有名的佛教徒华氏城结集,就在这里举行。
公元前185年,华友推翻了孔雀王朝,建立巽伽王朝。此后还出现过一个短命的甘婆王朝。巽伽王朝时期,曾被阿育王朝征服的南印度诸国如羯?伽、案达罗先后独立。案达罗不断强大,至公元前20年代,差不多统治了整个北印度,摩揭陀国也成了它的属国。公元320年,华氏城旃陀罗笈多一世崛起,建立笈多王朝。其子三谟陀罗笈多即位以后,摩揭陀重新走向辉煌,恢复了孔雀王朝时期的鼎盛。这是印度古代文化的复兴期。4~5世纪之交,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堪称是笈多王朝的黄金时期。5世纪末,来自西北的哒人入侵,笈多王朝走向式微。但不久,摩揭陀国王耶舍达摩联合了多国,奋起抗争,在公元533年,赶走了?哒人,光复故土,又有了再度的中兴。6世纪末,笈多王朝真的衰亡了。在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称雄北印度的是戒日王。
玄奘到摩揭陀国,是在7世纪初。此时的摩揭陀国,周长五千余里,有着崇学重贤的风气。国内有寺院五十余所,僧徒万余人,以修大乘佛教为主。恒河南岸的故城,周长七十余里,已经废毁,但城墙犹在。鼎盛时期,这儿原有寺院数百所,今所存者,不足二三。临恒河,有一座不大的城市,居住着千余户的百姓。
玄奘在这里盘桓了七日,四处巡礼圣迹。宫城北边,有高达数十尺的石柱,为无忧王所造人间地狱处。据说,最初的无忧王,性情残暴,对违抗自己的臣民,便将他们带到这所地狱中来。在这里,刀山剑树,血池油锅,一应俱全。凡被带到地狱中来的,非死即残,少有人可以幸免,或完整地出去。后来,有位阿罗汉趺坐油锅中现相,感化了无忧王,他也从此皈依了佛门,开始提倡并护持佛法。
在地狱北,有佛塔一座,也为无忧王所建。其中存放着如来舍利一升,据说常常有神光放出。有一处精舍,其中有如来踩过的石头,石上有佛陀的双脚脚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据说是当年佛陀将涅的时候,从吠舍到了这里,站在恒河南岸的大方石上,回头对阿难说:“这是我最后望见金刚座及王舍城留下的踪迹了。”
在精舍的北边,有高达三十余尺的石柱,记载着无忧王三次以赡部洲施舍给佛、法、僧,三次以珍宝赎嗣的事情。故城东南有鸡园寺,是无忧王初信佛法的时候建造,曾在这里聚集千名僧人,四时供养。
巡礼参拜已遍,玄奘向西南行六七由旬(古印度计程单位,一由旬的长度,我国古有八十里、六十里、四十里等说),到了底罗磔加寺。寺里的三藏僧数十人,听说玄奘到来,都出门迎接。由此南行百余里,到伽耶城,这里有释迦牟尼证道成佛时坐在其下的菩提树。树的周围,用砖石砌成的高峻坚固的墙垣,东西长,南北狭。正门朝东,面对尼连禅河;南门毗邻大华池;西面有险固的山体环绕;北门与一所大寺相通。寺内遍布着圣迹,有精舍、佛塔,均为各国国王、大臣、富豪之家、长者景慕佛教中贤人营造。正中树下是金刚座,取其坚固难坏、能沮万物的意思。

据说,释迦牟尼出家之初,行的是苦修,这也是当时印度佛教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行方式。六年之后,释迦牟尼并没有彻悟证道,却因长期地苦修,营养不良,身体也极度虚弱,连行走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有一位善良的牧羊女从此路过,送给他一碗乳粥。喝了乳粥,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于是走到尼连禅河边,洗去身上的尘垢,之后又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当朝暾初升、灿烂的阳光再次照临大地的时候,他的脑海里顿时明澈清晰了起来。他终于大彻大悟了生命的意义,证道而成了佛陀。那棵毕钵罗树,由于庇护佛祖顿悟,被命名为菩提树。“菩提”是梵文的译音,意为“觉悟”或“智慧”。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因为释迦牟尼是喝了牧羊女送的乳粥才恢复了元气,悟得苦难的真谛,所以我国的僧徒们,到了这一天,便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