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不是真的无能 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蜀汉是否还有抵抗的资本?
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蜀汉是否还有抵抗的资本?

公元258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打响了灭蜀之战。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
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堵死了这条之路,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
老实说,蜀国的益州籍官员长期受到荆州籍官员打压排挤,对这个政权没有感情;更由于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同益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谯周等益州籍官员,有十足理由对这个割据政权厌恶鄙视和诅咒,一旦有机会,自然要促其咽气蹬腿。谯周的这番廷对,很难排除感情因素。但是这番廷对义正词严、说理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