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令将军与臣有郤的欲 小人和如何成就清朝第一宠臣?
小人和如何成就清朝第一宠臣? “昏君眼里皆奸佞”意思是说只有昏君才易受奸臣摆布,而奸臣也还有在昏君手里才易弄权得势。乾隆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明君了,但在乾隆执政时却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和。更令人

小人和如何成就清朝第一宠臣?
“昏君眼里皆奸佞”意思是说只有昏君才易受奸臣摆布,而奸臣也还有在昏君手里才易弄权得势。乾隆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明君了,但在乾隆执政时却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和。更令人叫绝的是,和还成了乾隆的第一大宠臣,这对于小人和来说也算毕生成就的一大事了吧!> > 和,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是当校尉,后因他聪明敏捷,仪表俊伟,记忆力强,办事精明干练,并且善于巴结逢迎而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睐,得以官 运享通,青云直上。从乾隆四十年(1775)至嘉庆三年(1798)的二十四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京师步军统领、军 机大臣等职。他还因长子丰绅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而成为皇亲国戚。这样,和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费尽心机终其一生追 求金钱,在专权二十年间,贪尽天下财富。> > 具有如此显赫地位的他,却不是一个正直的官吏,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这么一个小人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呢?这便与他厚黑处世的原则分不开的。> > 和早年经历也比较坎坷。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 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开始转运,因为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是开国功臣。因此,和不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还有了随待帝君的机会,这为和接近万岁爷提供了便捷之径。> >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乾隆四十年某日,乾隆外出途中,知得一个囚犯越狱逃跑,出口成章的风雅皇帝于是说了《论语》中的 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狮子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 就在众侍卫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之时,只听有人琅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这句话恰恰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批语。和凭看从前对“四书五经”的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乾隆循声望去,不禁大为惊异, 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至 此,和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和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铺平了升迁之路。> > 和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 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百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和,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 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常在乾隆面前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有时碰上皇帝咳嗽,他也 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想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 来了和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候”的“窃国大盗”。> > 和除了对乾隆曲意承迎外,对乾隆身边的人,特别是对乾隆喜欢的人,也百般讨好。十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后来被封为和孝公主。乾隆非常疼爱他这个女儿,常说:“我这小女儿长得很像我,一定有福气。”和为了讨好乾隆,就特别想法讨好这位十公主。> > 有一次,乾隆去圆明园游玩,和随驾,十公主也女扮男装一起前往。圆明园建造得十分华丽,有“万园之园”的称号。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皇帝每年与大 臣在这里欢聚。乾隆年间,每到新年,园中设有一条买卖街。这条街上,凡古玩古衣,茶馆酒肆,一切应用之物,应有尽有。这些走买坐卖的,都由那些专门为宫中 办事的皇商经营。和跟随乾隆和十公主来到买卖街,走到一家店铺门前,见有一件大红呢夹衣挂在那里。十公主见了,微露喜欢之色。十公主脸上这细微的变化, 一般人不会去注意,也不一定看得出来。可和却极善于察颜观色,而且一看就能猜出人的心理活动。这时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转眼之间,就以二十八金的高价 把那件衣服买了下来,进献给公主。和知道,博得十公主的欢心,也就是博得乾隆的欢心。> > 和就凭着他的察颜观色、小恩小惠讨得了乾隆的欢心,登上了高位。> > 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特别重,认为有权就有钱。和也不例外,掌握了大权后便开始疯狂敛财,可以说和是清代中叶贪黩之风的总根子。当时,朝廷内外文臣 武将侵亏公款,聚敛行贿蔚为风气,动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为后台。仁宗嘉庆初年,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过程中,各路 将帅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也是以和为后台的。和自己当然更是竭力聚敛。> > 清朝同周边各国的联系颇紧密,互相之间使节往来频繁,各国送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也不可胜数。所有的贡品,都要先经过和之手,才能送到乾隆面前。和对这些外国送来进贡朝廷的珍宝总是留一手,这样一来,许多藩邦上贡皇帝的奇珍异宝,都成了和的镇宅之宝。> > 乾隆七十大寿之际,六世班禅要为乾隆祝寿,乾隆非常高兴,连忙命和修书回复,并让他监督在热河建造须弥福寿之庙,预备接待班禅。班禅到达热河之后,向 乾隆进献了丰厚的寿礼,计有:南佐哈达、罗扎、鎏金、带宝床、宗咯珊瑚串珠、藏香、藏呢、普鲁、水晶、甘果等物。和经手之后,这些礼物几乎逐项减半。乾 隆被蒙在鼓里无从知晓,还赞赏和接待有方,张弛有度。> > 当然和也不是把贡品全部括为已有。那些无关紧要的珍宝、古玩,不妨进献皇上,让皇上觉得他忠心一片,不顾私利,而那些真正珍奇的东西,则不妨私自留下,反正皇上也无从知晓究竟。 很赞哦!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