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才能明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急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急啊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 以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的道理。
[出典] 《新唐书》
原文: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
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
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
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
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
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
乃指以人为借鉴。

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
注:可直接参考译文
参考资料:://blog.sina/s/blog_60d27f6d0100jb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