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汇顶科技股票 科技历史文

火烧 2022-02-26 18:39:13 1053
科技历史文 一、求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被称为“宇宙的花朵”的生命则出现在地球诞生后的21亿年后,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是在300万年前才出现的,至于有文字记载的人

科技历史文  

一、求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被称为“宇宙的花朵”的生命则出现在地球诞生后的21亿年后,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是在300万年前才出现的,至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更是只有区区五千年。

人类在以亿年计算的宇宙、地球面前实在显得太渺小了,但也正是我们这群在浩瀚宇宙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类从五千年前便开始探索和征服自然的神奇旅途了。而“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这首诗不仅是作者用来展示人类在这一神奇之旅中的思想历程,更是作者对科学从萌生到发展成熟的漫长历程的总结与概括,W. C. 丹皮尔用简洁且又意味深长的文字讲述了科学史在科学本身的内在意义和科学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诗句的开头,作者写道“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在我看来这几句诗就是在描述五千多年前,在文明古国中,人们相信神话、祭拜神明的情景。然而古文明中的神话与猜想--这一看似迷信的思想,恰恰是早期科学思想知识的萌芽。

那时的科学不成体系,更没有理论指导,主要便是以神话和猜想的形式出现。 接着诗句带领着我们来到一个绝对值得后人敬仰的时代——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500年,古希腊科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与此同时,在东方也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与之交相辉映。现代东西方文明的古老源头几乎也在那一时期同时达到高峰。

从文明古国的传说和猜想中走过来的自然科学也开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繁荣,这也就是,皮尔丹诗中所提到的——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古希腊的科学。古希腊人注重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古希腊也是科学思想的摇篮。

科学史上古希腊科学有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的古典希腊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欧几里德到盖伦的希腊化时期,也称亚历山大时期。

两个时期中,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也从“在自然界中寻求万物本原”转向了“从物质世界以外寻求世界的存在”。古希腊人在科学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不在于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工程或宏伟的建筑之类的物质文明,他们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人类精神方面,是他们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后来作为近代科学思想源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

诗中的“大胆的哲人和圣贤”指的就是这些古希腊大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们:泰勒斯——古希腊“七贤人”之一,米力度学派的奠基人,伟大的政治家、工程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第一次用非神话的形式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或原始要素是什么的哲学问题,并用有形的、具体的东西——“水”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方面有卓越成就其中包括 “勾股定理”,无理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等理论;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自然科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在生物科学上他提出了对生物的研究要建立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的观点,他还开创了逻辑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科学演绎法的丰碑的著作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演绎系统和公理化方法;阿基米德——“力学之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被诗作者英国科学史家皮尔丹赞誉为“古代世界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提出了“液体说”医学理论,强调“自然疗法”,并因制订了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而名垂千古;托勒密——“地心说”错误但不失伟大;盖伦——古希腊以来医学的集大成者。

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探索,在医学中贯穿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些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就是因为有这些大师的存在才会有“希腊奇迹”的产生。从这些科学巨匠们的故事中,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这些古希腊科学家和哲人们对真理探索的狂热与执着,那是种震撼心灵的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诗句“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带领我们进入了欧洲科技史中的“漫漫长夜”——中世纪的欧洲科学。欧洲的科学文明从古希腊的辉煌高峰跌入了一个长达千年的低谷,直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后,那一批“地位比较卑贱的热心人”出现,欧洲的科学技术史进入了“牛顿时代”。

诗句“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

二、有关科学技术史的论文

科学技术史

[编辑本段]科学技术史是什么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2.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3.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

[编辑本段]西方的科技史研究

科技史的研究是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在西方,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了较多的科技史著作。如法国满德拉的《数学史》,普利斯特列的《电学的历史响现状-最早的实验》等。在早期的科学史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英国的惠威尔,他于1837年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第一部最有影响的科学史专著。

到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科学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标志是从大量的史料合集、简单的记述日益走向理论化,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此,研究科技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李约瑟博士的积极倡导下,英国剑桥大学于1936年创立了科学史系。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丹麦、英国、苏联、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大学中都设有科学史系或科学史专业,有的还没有分科史系(如数学史系、化学史系等)。国际科学史学会于1928年8月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首次会议,到1981年已开过十六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目前。国际上约有四十多研究科技史的专业机构;各国出版的科技文学术刊物约有一百多种,每年出版的科技史专著和论文远在两千种以上,各国专门从事科技史研究的人员超过一万人。随着科学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人们大大增加了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兴趣,科学技术史在国外已成为一门颇受重视、发展迅速的学科。

[编辑本段]中国的科技史研究

我国是一个史学极其发达的国家,但科技史却是一个很少涉及的领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只有一些对古代科技史料的记述分散在各种史书中。明清时期出现的《泉河史》、《医史》、《畴人传》等少数几本著作基本上也是史料性质的,并未形成理论体系。真正用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科技史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如李俨(1892——1963)、钱宝琼(1802—1974)、张子高(1886——1976)、刘仙洲(1890—195)、梁思成(1901——1972)等分别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分科史的研究。他们的专著对我们有关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史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版了科学史刊物,取得了不少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为基础学科之—的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方法论更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不少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开展这方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科技史学术会议,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我国科技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三、求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被称为“宇宙的花朵”的生命则出现在地球诞生后的21亿年后,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是在300万年前才出现的,至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更是只有区区五千年。

人类在以亿年计算的宇宙、地球面前实在显得太渺小了,但也正是我们这群在浩瀚宇宙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类从五千年前便开始探索和征服自然的神奇旅途了。而“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这首诗不仅是作者用来展示人类在这一神奇之旅中的思想历程,更是作者对科学从萌生到发展成熟的漫长历程的总结与概括,W. C. 丹皮尔用简洁且又意味深长的文字讲述了科学史在科学本身的内在意义和科学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诗句的开头,作者写道“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在我看来这几句诗就是在描述五千多年前,在文明古国中,人们相信神话、祭拜神明的情景。然而古文明中的神话与猜想--这一看似迷信的思想,恰恰是早期科学思想知识的萌芽。

那时的科学不成体系,更没有理论指导,主要便是以神话和猜想的形式出现。 接着诗句带领着我们来到一个绝对值得后人敬仰的时代——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500年,古希腊科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与此同时,在东方也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与之交相辉映。现代东西方文明的古老源头几乎也在那一时期同时达到高峰。

从文明古国的传说和猜想中走过来的自然科学也开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繁荣,这也就是,皮尔丹诗中所提到的——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古希腊的科学。古希腊人注重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古希腊也是科学思想的摇篮。

科学史上古希腊科学有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的古典希腊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欧几里德到盖伦的希腊化时期,也称亚历山大时期。

两个时期中,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也从“在自然界中寻求万物本原”转向了“从物质世界以外寻求世界的存在”。古希腊人在科学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不在于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工程或宏伟的建筑之类的物质文明,他们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人类精神方面,是他们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后来作为近代科学思想源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

诗中的“大胆的哲人和圣贤”指的就是这些古希腊大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们:泰勒斯——古希腊“七贤人”之一,米力度学派的奠基人,伟大的政治家、工程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第一次用非神话的形式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或原始要素是什么的哲学问题,并用有形的、具体的东西——“水”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方面有卓越成就其中包括 “勾股定理”,无理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等理论;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自然科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在生物科学上他提出了对生物的研究要建立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的观点,他还开创了逻辑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科学演绎法的丰碑的著作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演绎系统和公理化方法;阿基米德——“力学之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被诗作者英国科学史家皮尔丹赞誉为“古代世界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提出了“液体说”医学理论,强调“自然疗法”,并因制订了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而名垂千古;托勒密——“地心说”错误但不失伟大;盖伦——古希腊以来医学的集大成者。

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探索,在医学中贯穿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些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就是因为有这些大师的存在才会有“希腊奇迹”的产生。从这些科学巨匠们的故事中,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这些古希腊科学家和哲人们对真理探索的狂热与执着,那是种震撼心灵的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诗句“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带领我们进入了欧洲科技史中的“漫漫长夜”——中世纪的欧洲科学。欧洲的科学文明从古希腊的辉煌高峰跌入了一个长达千年的低谷,直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后,那一批“地位比较卑贱的热心人”出现,欧洲的科学技术史进入了“牛顿时代”。

诗句“接着就来了一批。

四、跪求求科技发展史论文一篇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

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

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ز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ر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

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

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

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

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

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

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五、科技小论文 范文800字越多越好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六、科技小论文该写什么内容

怎样写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是青少年对开展参加科技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文体。

它不同于诗歌、散文、童话和寓言的写作风格,也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游记等文体的写作,有自身的特点。科技小论文文体虽小,但研究、表述的对象不一定小,得出的结论不见得小。

许多小论文同样为科学专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甚至发现过一些连科学家们也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和规律。一篇好的科技小论文,完全可能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熟悉和掌握它的写法是很必要的。

一、基本要求1、科学。科技小论文不只限于自然科学,历史、语文等社会科学也可以写出科技小论文,所以科技小论文一定要以科技事实和规律为对象。

2、创新。必须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有新的发现、发明或见解,甚至是自己认为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切忌简单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3、达理。科技小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不作描写,术语必须准确,字句力求简单明了,不要过份修饰或夸张比喻,不宜太长。

4、规范。字母、符号、度量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或国际通用的规则书写。

二、写作准备1、选题。一般要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还可从政策法令的角度去选题,或从逆反心理的角度去找出人们认为无懈可击的结论的“毛病”。

论题宜小,角度要新。2、资料准备。

要搜集、整理必要的资料,现场调查、实验、记录,请教访问有关专业人员,做好资料卡片。三、写作格式1、题目。

要求简洁、新颖能吸引读者。2、作者姓名。

作者要对文章负责,若是有几人同时对写文章做过工作,都以直接参加者为主。3、指导(或辅导)教师。

没有就不写。4、摘要。

这是论文基本内容的缩影。要求短而精。

5、引言。一般可简单说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由来,但不要与摘要雷同,或者成为摘要的解释。

6、正文(又称本论)。一般由研究(或观察、调查)方法、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三部分组成组成。

研究方法部分要写清研究所用的材料、考察的对象、外部条件、设备或材料来源(采集还是购买),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的等。所用做法要能经得起别人重复验证。

研究结果一般可以数据、实验成果照片等为据,文字最好用表格、图纸等加以佐述。分析讨论必须恰如其分,切忌乱下结论或夸大研究成果。

最后还可谈谈自己研究的实用价值、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7、参考文献。

参考别人的文献要说明出处,写清作者姓名和书刊文章名称、页玛、出版单位和时间,便于别人核实。8、附件。

包括照片(尤其是对比照片)及其它旁证材料。副小论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的毛毛细雨,滋润着茸茸绿草地,此情此景,给人几多温馨,几多遐想。

然而。时到今日,在很多地方,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已告别了我们。

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就像无形杀手,侵害着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二、正文: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导致。

近年来,人类受酸雨危害严重,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化学战争。首先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显而易见。

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据调查,重庆市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60%。其次,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

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

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獐受害最大。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区。

还有,酸雨对人类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的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4.38,最低值为2.8。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在国外,酸雨同样成为人类的“无形杀手”。

据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报告中指出,在调查的17059个湖泊中有9423个受到影响,2993个受到严重危害。此外,在187877公里的河流中,有78488公里已面临危机,39501公里显著受害。

可见酸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三、结论综上所述,证明酸雨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甚大。

所以人类应对酸雨引起重视,合理控制酸雨。

七、请给我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将自己平生重要的 - 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将自己平生重要的目见耳闻心思记录下来,涉及和的许多方面,其中科学方面的内容就占到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

汇顶科技股票 科技历史文

然而,这样一本书原本视为“有补于世”的著作,在一个重道轻艺的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分类颠舛,固不足异也”。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有了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才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胡道静也因此饮誉学界。

《梦溪笔谈》乃至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其后几年进入了一个高潮。真不知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胡道静,祖籍安徽泾县,生于1913年,父亲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有名的学者,尤其是朴安以治文字、训诂而闻名于学界。从小受家学的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又先后受到过版本学家陈乃乾、经学家周予同、史学家吕思勉、地家姚明辉、音韵学、敦煌学家姜亮夫、地理学史家王庸、思想史家蔡尚思、语言、古文字学家闻宥、农业生物学家辛树帜、植物学家胡先骕等名师指点,为他后来的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岁以前就出版了《校雠学》、《公孙龙子考》等专著,还负责《万有文库》中两部重要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的编辑工作。可是这并没有顺理成章地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史家。

三、四十年代,年轻的胡道静先是进入柳亚子先生创办的上海通志馆,以后又先后在多家新闻机构中任职。写出了多种与上海新闻出版史等相关的论著。

毕业论文 ://dxsip 建国以后,胡道静调到出版部门工作,专门从事古籍编辑,从他最擅长的目录学着手,他开始系统地整理《梦溪笔谈》和古农书,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依据其个人情况,最能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他对古代的一些农作物,如粮食作物中的粟、蔬菜作物中的茭白,以及园艺作物中的瓜类等进行了考证。

然而,使他一举成名的便是1956年问世的《梦溪笔谈校证》。 胡道静对于《梦溪笔谈》的兴趣源于年轻时候的一段经历。

他最初是从中学课本中得知活字印刷术是一个德国印刷工人发明的,后来读到美国学者卡德(Thomas Francis Carter)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一书,才得知印刷中最重要之改良,莫如宋代之活字印刷术,其详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于是便有了研究《梦溪笔谈》的最初动机。这一动机一直蛰伏在他的心中,直到年过不惑,才得以开花结果。

《梦溪笔谈校证》是第一本对原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它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番禺陶氏爱庐刊本为底本,并采用明弘治本、稗海本、津逮秘书本、汇秘笈本,清代的学津讨原本、玉海堂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以及各家校记和宋元笔记所征引的文字校勘[2],取各家之所长,引证的书目逾数百种之多。

其中有关科学技术史的部分就广泛吸收了此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钱宝琮、李俨、许莼舫、三上义夫等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述,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论述,陈遵妫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论述,竺可桢、章鸿钊等于关于地学史的论述,王锦光等有关中国物理学成就的论述,当然也包括引发他对《梦溪笔谈》兴趣的美国学者卡德(Thomas Francis Carter)有关中国印刷术源流史的论述,等等。 毕业论文 ://dxsip 《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很快就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在短时间内一版再版。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信给他,称赞“校证”可与裴松之注《三国志》媲美。法国巴黎出版的《科学史评论》在1957年第10期上发表书评,对“校证”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校证”对于这部“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来说,“无疑是汇集了最丰富的。”

195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评述建国第一个十年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别提名两部书:一部是顾颉刚先生主持标点的《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梦溪笔谈校证》。在海外的胡适博士在读到《梦溪笔谈校证》后,曾对人说:“此书作者造诣甚深,算了不起。”

日本学者梅原郁等在将《梦溪笔谈》译成日文时,就曾了胡道静的工作,并称赞“胡道静氏为当今中国研究《梦溪笔谈》的第一人者”。 成名以后的胡道静继续从事着与沈括和《梦溪笔谈》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沈括著述的钩沉。

“文革”前,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以及沈括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活字板发明者毕昇卒年及地点考证等,还完成了约40万字的《梦溪笔谈补正》书稿、以及《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