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年里成为一个牛人 三国一牛人,识字不超过10个,却成为诸葛亮最器重的将领之一
三国一牛人,识字不超过10个,却成为诸葛亮最器重的将领之一
自古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两种人才缺一不可。三国时期,蜀汉的发展历程最能说明这一点。蜀汉早期,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多谋善断,运筹帷幄,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驰骋沙场,力挫强敌,刘备才能从一个弱小的游击队长,变成汉昭烈帝,建立起雄踞巴蜀、地跨荆襄的蜀汉王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和曹操、孙权等强敌平分秋色不落下风。
然而到了蜀汉后期,却局势急转直下。随着蜀汉武将集群中坚力量五虎将的相继凋零殆尽,第二代武将中的佼佼者也频发意外,刘封被刘备冤杀,魏延因谋反被杀,马谡因街亭之败被杀,蜀汉武将集群一时出现了人才荒,青黄不接之势明显。
武将力量的薄弱,使得蜀汉的发展从此进入瓶颈期,诸葛亮虽机关算尽,但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深受其苦,身为一国丞相,却被迫一身兼数职,自己费尽心血制定破敌良策,还得自己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去执行。
诸葛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很快开始着手挖掘培养蜀汉武将的接班人。大名鼎鼎的姜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很多人有一个印象,认为五虎大将之后,姜维就迅速崛起,这是一种错觉。姜维是公元228年归降蜀汉,此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声名不显,在苦苦“熬资格”。
直到公元247年才升任蜀汉卫将军,正式跻身独当一面的大将。在五虎将之后、姜维崛起之前,将近二十年时间里,诸葛亮发掘培养了很多武将人才,蜀汉后期三大名将“平安三侯”就是其中出类拔萃之辈。

《三国志》记载,蜀汉后期武将的三个骨干,分别是安汉侯王平、彭乡侯马忠、阳武亭侯邓艾,“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三人各镇一方,保境安民,都因战功被封侯,史称“平安三侯”,威震一时。三人之中,贡献最大的要数安汉侯王平,曾两次在危急关头挽救蜀汉。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采用坚壁清野、以守为攻之策,瞄准蜀汉大军远离后方基地、粮秣供应困难、不耐久战的弱点,打起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诸葛亮忧心忡忡,一病不起,与世长辞。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与长史杨仪二人文武不和,反目成仇,引发激烈内讧。
魏延一怒之下悍然起兵造反。他是蜀汉武将中仅次于五虎将的老资格,身经百战武勇绝伦,在朝野军中影响力很大,且他长年掌兵,对蜀汉内外军事布置、布防虚实了然于胸。当时威望最高的诸葛亮刚死,魏延再起兵造反,如果不及时制止,蜀汉将会由此分崩离析、甚至引发大规模内战,如果曹魏此时再乘虚而入,蜀汉瞬间面临亡国之忧。紧急关头王平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平息了魏延叛乱,《三国志》赞誉他“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延熙七年,十余万曹魏大军汹涌南下,直扑汉中门户阳平关。当时蜀汉守军只有三万余人,兵力相差悬殊,蜀军人心惶惶,很多人要求舍弃阳平关,全军后退避其锋芒,等到后方援军到来后,再出兵与魏军交战。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
大敌当前,却舍弃战略要地阳平关不战而逃,在魏军追击下会面临全军崩溃的巨大风险,甚至导致汉中全线沦陷,失去汉中屏障的蜀汉国都,马上就会暴露在魏国大军的兵锋下,局面将不可收拾。王平力排众议,他怒斥那些平庸胆怯之辈说:“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他从容不迫调度三军,抢占有利地形凭坚固守,同时派人到后方求援。魏军久攻不下,蜀汉后方援军赶到,曹魏大军只得怏怏而去。蜀汉在王平的保护下又一次度过危机。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王平拥有如此杰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他本人竟然是个半文盲。《三国志》记载,他“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一个字不会写,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大概王平属于那种天生悟性高、有“慧根”的人,具有良好的军事天赋,故此才能建立如此功勋伟业。
参考史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