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清史中邹家人 邹家埸的历史

火烧 2023-03-05 14:06:33 1106
邹家埸的历史 一、有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湖北汉川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汉川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跨入了经济旺盛增长的

邹家埸的历史  

一、有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湖北汉川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汉川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跨入了经济旺盛增长的新阶段,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跻身全省“十强”。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0.1亿元,可比增长10%;财政收入5.2亿元, 汉川汽车站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3383元,比上年增加231元。

农业基础雄厚,产业化特色鲜明。已建成40万亩优质粮油、25万亩双百棉、40万亩蔬菜、3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猪、水产品出口基地和全国水产产业化示范区、江汉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试点县(市),甲鱼、鳜鱼、毛蟹、刁莲、莲藕等名特优水产品饮誉海内外,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活鲜库”。2005年,全市蔬菜、家禽、水产品产量分列全省一、二、三位,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范围。拥有达利食品、福源食品、温氏集团、大地公司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刁汊湖绿色水产公司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汈汊湖”莲子、“巨龙达”黄花、“富硒”莲藕等9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

工业初具规模,民营企业发展强劲。形成了以50家企业为主体的重点骨干企业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4家,过千万元企业116家,工业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十强”。民营经济凸显主体,实现了三个90%,即改制企业民营化率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0%,创造的税收约占市级工商税收的90%。块状产业生机勃勃,以“一线三区”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块状经济,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市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马口镇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精品名牌不断涌现,有80多个产品达省优、部优标准。“福星”牌钢丝绳、“达利园”牌食品获中国名牌称号,福星科技、永和安门业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企业,“福星”牌子午线轮胎用钢丝帘线、“永和安”防火防盗门、“山乡”牌腊八豆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永和安”、“童霸”、“鱼鹤”等品牌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纺织业 商贸繁荣活跃,三产业迅猛发展。融入武汉市“一小时物流圈”,仓储超市、连锁店、精品店、专卖店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商业网点4.1万个,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2座,中高档宾馆12个,其它小型餐馆、旅店近千个,融食宿、娱乐于一体。汉川市天赋“旅游胜地”景色。乌龙山、龙门山、蔡家嘴、神灵台、城隍台等古遗址星罗棋布;仙女山、沥山、上色湖、白石湖、黄龙湖、汈汊湖等风景区风光旖旎,水阔鱼跃,荷花香溢,景色如画,意境天成,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之胜地。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亿元,增长12.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5亿元,可比增长11.7%。

二、红安县二程三里桥历史

红安县二程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镇,其因北宋时期理学家程颢、程颐在此生活、讲学、传播里理学思想而得名。

://tieba.baidu/f?kz=264129569

有趣的红安地名:

以人名为地名:

吴锦堂、余朝益、李忠恕、刘家宜、高仕轩、冯秀益、秦永洪、王桂先、周伏益、程维德、王文秀(红安人有崇学、崇武、崇商传统,因此凡是某村出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举人、将军或者商人,其所在的村就会将村名改为名人的人名,比如吴锦堂村就是纪念此村出的的大商人吴锦堂)

以当地人文现象为地名:

秦世贤、刘世科、戴世英、大学、尚儒(如秦世贤村为宋词人秦少游后裔,此村世代出贤人。)

以桥为名地名:

邓家桥、福德桥、金桥、付桥、欧桥、冻心桥、宝剑桥、两道桥(红安面积仅1617平方公里,却分别属于倒水、滠水、举水三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河多自然桥也就多,因此以桥命名的地方也就多)

以山川河流为地名:

永佳河、高桥河、华家河、赵河、龙王山、凤凰山、尾斗山、杨子山(红安多山多河,因此以河以山命名的地名占红安地名的很大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安的主要乡镇几乎都是以河命名的)

以地形地貌为地名:

曲阳畈、涂家畈、檀树岗、峰岗、山背冲、牛角冲、麦元冲、陡山、陡岸、剥岸、大坡、张家洼、刀背岭、平头岭、对天河、天台山、云台山、阳台山、三角山、七角山(“畈“指河流冲击的小平原、冈通常指起伏不大岗地、冲指两山之间的峡谷,洼、岭、台指地貌特征,对天河指河流落差很大)

以古代官府驻地为地名:

金场、仰天窝场、许家塘场、中和司、黄陂站(今属大悟)箭厂河(今属新县)

以集镇为地名:

上新集、桐柏集、江家店、占店、桃花店、

以古代历史人物驻留和历史事件命名的地名:

卓王山、太平桥、朱胜塘、二程、小程山、大程山、长胜街、血城凹(卓王山、太平桥、朱胜塘纪念明代皇帝朱元璋再此避难、取胜的故事,二程、小程山、大程山纪念二程在此讲学)

以数字命名的地名:

一汪家、二里河、三里桥、四王冲、六家畈、七里坪、八里湾、十里铺、姚八斗、七丈山

以寺庙命名的地名:

水口寺、盖林寺、姑嫂寺、南北寺、大寺、柏林寺、龙潭寺、香林寺、觅儿寺、新安寺、高山寺、磨盘寺、八角庙、东岳庙、豹龙庙、项家庙、三圣庵、鹿人庵、静居庵(古代红安佛教非常兴盛,但是大革命时佛寺毁坏非常严重、许多著名寺庙被革命群众焚毁)

以古老传说命名的地名:

老君山、游仙山、屋石山、仙居顶(今属大悟)、张果老、五云山、状元洞

以田、塘、堰、榜、园、咀、边等命名的地名:

汪家田、刘家田、八家田、马家塘、邓家塘、杨家堰、大堰、其亭榜、马家榜、桃树榜、韭菜园、新竹园、茅屋咀、熊家咀、邹家边、王家边、大路边

以姓氏为地名:

王家湾、李家大湾、董家湾、程家大湾、徐家大湾、张家畈、董家畈(南方以姓氏为村名非常普遍,但是奇怪的是红安以姓为村名的村子不居民不一定就姓这个姓,比如红安东南部的邹家湾、徐家田、杨家山全部姓“程”,原著民或者迁移,或者因战乱灭族)

以楼、城、庄、寨为地名:

祝家楼、陈家楼、许葛楼、高楼、土门楼、桂花楼、徐家楼、肖家楼、培城、归元城、秦罗庄、上马庄、黄杨寨、付家寨、独山寨、关王寨(红安以楼、寨为地名的较多,以庄、城命名的较少,以寨命名的为例,小山寨人口不过几十人,而红安北部的大寨黄杨寨在宋以前人口约有十万,相当于现代红安城的人口)

以动植物为地名:

皂角树、白果树、柏树、枣林湾、长竹山、鹭鸶林、狮子冲、狮子口、鹰嘴石

以宗族血缘命名的地名:

新屋湾、细屋湾、一房湾、二房湾、三屋

三、过去有个古豳国,怎么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现存多少这个国的信息

豳风文化常有朋友问起:咱们城内的“姜嫄街”“公刘街”、、、、、、这些街道的命名有什么历史文化渊源?在末查阅资料前,我对其也不甚了解,对于朋友的问题常常含糊其词。

有人说:“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只能算是半个中国人。”而我作为这方热土上的子民,不认识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真是有点汗颜。

于是搜集整理出点滴以便应急之用。说起这些具有纪念意义名称的由来,不得不去追溯豳源。

彬,三代称豳,(直至唐开元十三年前)。开元十三年因其与“幽”字形相近,诏改命为“邠”,1964年改为“彬”。

豳字是汉字中较早的字。在三代,在西部各地还未定名以前,它就存在了。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说到豳的是商汤。有人曾从泾水北岸收集到一块原始陶片,那是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片,上面刻着豳字形状,说明豳地的起源和豳字的古老。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此陶片出土不远处的,炭店乡水北村挖掘出一处仰韶文化房址。这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房址,其规模也为国内罕见。

有专家评定:水北遗址是泾水中游地区第一处大规模发掘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其延续时间长,遗迹分布密集,房屋形制特殊且规模庞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等,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关中地区、泾水流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演变规律等各层面的学术问题将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据黄金来老师在”华夏文明的源头“一文中介绍,“豳处泾汃流域,是古颛顼之墟,帝喾驻跸之邑(时当华夏民族始融一体的重大时期)。是尧舜的农官,后稷弃降生地(正处我国农耕文化发祥之期)。

是公刘因避夏桀暴乱入迁,至古公亶父居岐,周先祖十一代立国之所,与商政权并存长达五百余年之久)。是周王朝的建立和中华文化艺术、思想、道德的发展孕育之地。

我们常说的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就是“东、南、西、北、中,夷、蛮、戎、狄、夏”的繁衍联盟,融合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华夏民族统一,是在轩辕黄帝、炎帝神农和“九黎”蚩尤的大联盟之后的颛顼、帝喾时代的豳地”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之孙。

颛顼之孙帝喾高辛氏有四个妻子,她们分别是姜嫄、简狄、常仪、庆都。姜嫄生后稷,是周人的始祖;简狄生契,是商人的始祖;常仪生挚,庆都生尧。

帝挚和尧先后继承了帝喾的王位。颛顼之母邹屠氏是蚩尤族女。

初都帝邱(河南濮阳),后迁于豳。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生于穷桑(山东曲阜),居都西亳(河南偃师)迁豳或者跸豳地。

其原妃姜嫄,有邰(今陕西武功)国君之女,一说生后稷于邰,一说生于豳。后稷十余世孙公刘在夏桀当政时,因为受不了暴政的迫害--------夏桀废农桑,撤掉公刘的农师职任(这个职任从后稷开始都由他的子孙但任)--------率族人来到了豳地。

从《诗 公刘》篇中可以看出,公刘来豳,是一次威武雄壮的大进军。有《诗经》原文载: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裹糇粮/于橐于橐/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公刘不愧是号称姬族后稷之后的第二位伟大奠基人,在遭受迫害、失掉职任、无家可归时毅然打起精神“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地进军豳地,开拓创业,这就是豳文化的底蕴。

中国首部史诗《诗经》15国风中其所以有豳国豳风之名,从而把豳文化纳入文质彬彬(原字为豳豳)的轨道推上大雅之堂,就是从这里发端的。《诗经》其中不光《豳风》7篇27章203句记叙了豳地物产风光,历史演变过程,而且在《大雅》章中同样以抒情的手法描述了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乃至他们的子孙季历、文王继承前辈事业,建立周朝800年王业的过程。

公刘在豳,大片新开发的土地给了他发挥聪明才智和专长的机会,使豳地很快成为中国农业的先进地区。他不但开发农业,还“涉渭为乱,取砺取锻”进行冶铁,这又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在此基础上他“度其夕阳,豳居允荒”,“乃觏于京”,“于豳斯馆”,建立了京城-----豳邑。于是豳豆、豳草、豳铁等专有名词出现。

这些从此发源的名词,后来随着豳地的落后,被人们淡忘了。〈辞海〉〈辞源〉上虽有,但将“豳”字改为其他的同音字!公刘在世称豳邑,他的儿子庆节立豳国,是因为得到了商汤对其父的赞扬肯定,封其为公。

姬族在豳国繁衍生息,农耕事业不断发展,大致三百年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亶父约为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继位不久,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豳国面临首次危机。

危机来自泾河西北的戎狄,这些以游牧为业的边族,早就觊觎豳国这块乐土。当时商朝已到后期,武乙当政,史称武乙帝。

他是个无道之君,边民内侵,势在必然。戎狄侵廹豳国,第一次来,要财宝,古公亶父给之,接着又来,要地与民,豳国人发愤怒,要求以战斗保护自己千辛万苦、世代开发的土地。

但是古公不答应,他说:有民立君,君主就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跟我,与跟他们何异?今日若相互战斗,残杀百姓,伤人父子,交恶何时了?于是他率族人过泾河翻越岭梁(今永寿梁一带)在岐山周原定居下来。

古公避狄迁岐的言行深深感动了豳民,他们相互议论说:仁人也,不可舍之。于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四、华尔兹的历史演变

华尔兹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生命力最强的自娱舞形式亦称圆舞。

“华尔兹”一词最初来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滚动”、“旋转”或“滑动”。这倒是一语破的地抓住了华尔兹舞动作的基本成分。

关于华尔兹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有好几种说法。德国人根据这个词来自古德文的事实提出它产生于德国。

法国人认为它最早源于法国的沃尔塔舞。而意大利人则顺藤摸瓜地提醒法国人说,别忘了,法文的“沃尔塔”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言下之意,不言面喻。

华尔兹一词,据考证是大约在1780年前后出现的,而3拍子“蓬嚓嚓”节奏的圆舞则很早之前就流行于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维也纳一带的农民中;至于华尔兹类型的舞曲,则早在17世纪就演奏于哈普斯堡的皇家舞会上。 尽管华尔兹这种自娱舞蹈形式早已流行于农村,但它能够成为城市民众的舞蹈时尚,却是有其社会变革和艺术趣味等多方面的原因。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在欧洲各国的激烈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出现等等,使人们对自娱性舞蹈风格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一度广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谨的风格而被淘汰。

身体轻松自然、风度飘逸洒脱的华尔兹一时间成了人们(特别是法国人)更能自得其乐的方式。 但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出现都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白眼一样,华尔兹的迅速流行自然受到出于种种目的的反对和阻碍。

除了教会说它因男女持抱近、动作旋转过快而不道德、不文明,甚至粗俗邪恶、不堪入目外,还有原来靠教授小步舞和其它宫廷舞为生的人们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华尔兹的简单易学和自由舒畅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舞者,常常只要在一旁观看一会儿就能学会。

这种舞无需像小步舞那样,非掌握大量复杂的花样才能登场。 在保守的英国,华尔兹甚至被不少人恨之入骨,惧之如虎。

听听当时报界的漫骂,就可对此略知一二了: “如今,老年贵妇们一阵风似的绕着房间翩翩起舞,而身披轻纱的女儿们却在放浪的华尔兹乐声中跳跃回旋;年老的排成长队,如潮似涌;年轻的无拘无束,四肢放松;她们跟着丈夫们快步如飞,不留下一点儿新娘之夜的神秘。我们痛心地看到,在上星期一的英国宫廷舞会上,那种叫作华尔兹的法国下流被第一次介绍进来了……看到这种四肢纠缠、身体紧靠的色情舞,看到英国妇女与众不同的庄重、含蓄的优良传统遭到如此严重的歪曲,真叫人够受了……当这种诲淫的表演局限于妓女和淫妇的范围内时,我们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可现在,它被那受人尊重的社会阶层中不肖之徒强加于上流社会,我们认为就有责任提醒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如此致人死命的瘟疫中去……我们相信,它不再为任何有道德的英国社会阶层所容忍。

凡是夜里出去过的人,都不能不怀着不安的心情看到,我们的姐妹和妻子被陌生人抓住,遭到任意拥抱,围着一个小小的房间慢跑的情景。” 然而,这种漫骂却使得欧洲人更加热衷于华尔兹。

法国革命后的资产阶级立即全面地接受了华尔兹。据统计,仅在18世纪末的巴黎,就下子涌现出了700多家舞厅。

1834年后,华尔兹传到了美国。它在美国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波士顿,随即传到了纽约和费城,传说它也曾使上流社会呆若木鸡。

但不久之后,到19世纪中叶,华尔兹就在美国的社交圈子里扎下了根。 华尔兹舞的深得人心与其音乐的轻松流畅密不可分,两位奥地利大作曲家弗朗兹.兰纳和约翰.斯特芬斯的贡献是华尔兹舞蹈史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他们创造的威尼斯华尔兹舞蹈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他们创造的威尼斯华尔兹标准节奏是每分钟55~60拍的快速度,,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美国人对华尔兹舞发展的贡献在于波士顿舞与踌躇舞两种华尔兹的变体。前者节奏徐缓,舞步修长,前后方向的动作较多;后者速度比较缓慢,3拍子才跳1步。

专家们认为,华尔兹舞对整个舞厅舞蹈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唯有自然的身体动作才能持久。这使舞厅舞最后不再像19世纪那样,非采用古典芭蕾中脚的五个位置不可了。

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速度较快的农民舞,十七世纪末进入维也纳皇宫成为宫舞,进而发展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社交舞。华尔兹根据速度分化为快慢两种之后,人们把快华尔兹称为维也纳华尔兹,而不冠以“维也纳”三字的即慢华尔兹,它是由维也纳华尔兹演变而来的。

明清史中邹家人 邹家埸的历史

作为三步舞的华尔兹,其基本步法为一拍跳一步,每小节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节跳两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 快慢两种华尔兹都以旋转为主,因而有“圆舞”之称。

华尔兹因速度慢,除多用旋转外,还演变出多复杂多姿的舞步,其中有不少舞步在步法上与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风格不同。再加四大技巧在华尔兹中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所以它被列为学习国标舞的第一舞种。

华尔兹舞步在速度缓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因有明显的升降动作而如一起一伏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庄重典雅、舒展大方、又华丽多姿、飘逸。

五、: 河南省舞阳县吴城镇的历史变迁(2000字左右)

吴城,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千年古镇。

她辉煌的过去,曾使世代吴城人引以自豪,如今她作为“ 珍禽候鸟王国”被世人谓之“世界第八大奇观”、“中国第二长城”,再度饮誉海内外。吴城镇位于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东经115°55';至116°02';,北纬29°07';至29°14'。

分别与星子、共青城、都昌、波阳、余干、新建六县区交界。距永修县城33公里,距南昌市90公里,距九江市120公里。

全镇面积368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5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1个渔业捕捞队、1个移民小区和1个居委会,共9个村级单位。镇内设有银行、邮电、税务、工商、粮食、公安、血防站、医院、中小学、自来水、有线电视台、城管大队、环卫所、县属矽砂矿、市属航监站海事处、省属渔政局、贮木场吴城分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 全镇是以平原为主的滨湖丘陵地区,河流、湖泊、洲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丘陵山岗仅占三分之一。

最高点松门山海拔90.9米,最低点16.5米,一般海拔30米镇内有二处江南罕见的独特地貌,一是吉山、松门山两座相互毗邻、东西相连,各近10平方公里的水中沙山。象一条盘旋的巨龙,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段;二是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这也是世界六大重要湿地之一,有草地面积60余万亩,其中草洲面积近20万亩,大小湖泊溪流星罗棋布,镶嵌在草洲湿地当中。

每当秋冬季节,水草丰美,碧草蓝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人们对江南草原的由衷赞叹。

吴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耕地7700亩,水面40余万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吴城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热镇,近二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她以会馆文化、庙会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文化,美丽而神秘的珍禽候鸟会八方游客趋之若鹜,2006年,在江西最美的乡村游景点评选活动中,吴城入围前十五强。

吴城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历史上这里富商巨贾云集,造就了吴城人善贾的天才和百折不饶的闯劲。吴城商人遍天下,吴城人喜欢到外面闯天下。

如今,仅在外从事糖果业生产的老板就达300多家,遍布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河南、陕西等几个省。钟灵毓秀、文采风流,古有曾任曾国藩幕僚的安徽巡抚吴竹章,近有才女章亚若。

因与民国要人蒋经国的一段风流史话,至今仍让人们怀念叹息不已。 “孙钟种瓜,史慈筑城,海昏淹没,吴城镇兴” 吴城,原名吴山。

公元前,这里不过是一簇小山岳,山岳的四周有大片沙洲地,不少瓜农在沙洲地种瓜为生。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收籽,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

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沿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

太史慈走后土城逐毁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

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

南北朝时的吴城纳入陈国西昌县版图。宋太平天国六年(公元 981年)政区变动,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

到了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当时的南昌城也只有十个坊。

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吴城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水陆十分畅通。

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汉晋以来,一直在中原南北官道(鄱湖 ——赣江——大庚岭——北江)的水运码头。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迅猛增加,使其成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史称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

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

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发达的商运给吴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米饭,十八年洪水没上堪”。街区“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渐趋形成。

这八码头是:大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全 楚码头、杨泗码头、五显码头、司前码头、水浒码头。九垅为汤家垅、百叶垅 、樊家垅 、骆家垅 、香菇垅 、茶叶 垅、鲤鱼垅 、东垅 、西垅 。

十八巷为丁家巷、宋。

六、山阳九子碑来历

九子碑村是城关镇一个行政村、与邹家湾村、唐坪村、五里桥村、九寨村同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

村内企业:木板厂、缫丝厂

主要农产品:椰子、红椒、樱桃、小芋头、菊苣、山药、葡萄干、蕹菜

村内资源:雌黄、耐火粘土、珍珠岩、铅

九子冢相传是舜封子均于商,生九子,卒葬于此。据考证,出土残石碑"虞九子冢"为清朝著名金石学家结沅所书。

山阳九子冢位于县城东三里的北塬,九座坟茔参差罗列,若星宿之布,道旁有丰碑屹立。山阳县志有故事赞曰:“行行来东郊,去访九子冢。穿石泉细流,表道碑高耸。林丽森古木,榛莽余荒垄。世历千年多,名传九叠重。

七、历史上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怎么死的

《说文》:“回,渊水也”,“回”字的字形就象水的漩涡,是深水的意思。因此,颜回又叫颜渊。

仲由,字子路,卞人,《论语》中也偶尔称其为季路,大概是因为子路做过季氏臣的缘故吧.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3--前490)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姓仲,名由,一字季路,春秋鲁国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人。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是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后为孔子高徒,性豪爽勇敢,喜闻过,有政事才。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子路为季氏宰(家臣),执行“堕三都”(拆毁季、叔、孟三家私邑费)的任务。后因齐人离间,谗人进陷,鲁定公忠佞不分,刑赏不立,子路于公元前498年随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卫、宋、陈、蔡、楚等国,历经十余年,风餐露宿,备受艰辛。公元前485年,被卫国聘为蒲邑(今长垣县)之宰。

子路治蒲3年,勤政爱民,兴水利,重农耕,以粟馈众,与民同苦,很受蒲人爱戴。孔子过蒲,三称其善。后来子路又为卫大夫孔悝家臣,在公元前480年死难于贵族内讧。其事情经过: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的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被砍断其冠缨,将死,曰:“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结其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料到高柴必来,子路必死。后果有使者奉献奇味,启视则肉醢,孔子知是弟子仲由之肉,痛哭由不得其死,遂命弟子厚葬之。今子路坟,就是仲由的肉浆遗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