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寸缣 圓桌|書法何以為大:關於大尺幅書法的表達與展覽空間
圓桌|書法何以為大:關於大尺幅書法的表達與展覽空間
八尺整張的大尺幅書法該如何寫?大尺幅書法又該如何在大空間中展示呢?
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日前在中華藝術宮開幕;8月21日,上海書法家協會結合展覽舉辦了書法論壇“大尺幅書法作品的藝術表達”,意在探討大尺幅書法作品的藝術表達的實踐及大尺幅書法作品與空間、時代的關係。
澎湃新聞瞭解到,“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首次將徵稿尺幅調整為八尺整張以內。儘管江南和北方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書風,但隨著社會發展,地域差異正在逐漸減小。上海市書協祕書長潘善助在展覽開幕式之際對“澎湃新聞”說,“大尺幅和小尺幅的作品各有難度,在書法史上,大尺幅的作品多盛行於明、清、民國時期,而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時期就是以小尺幅為主。”此外,展覽要求的大尺幅作品也於中華藝術宮展廳的空間、層高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而,展覽依舊存在缺憾與不足。例如,雖然大尺幅作品很多,但以字數奇多的小行書、小楷、小隸書為主,通過字數增加來把尺幅變大,而並沒有創作出與大尺幅相應的大字作品;而在展陳設計上,展覽作品較大,但展廳空間有限,作品排列較密,對於作品與展陳空間的關係,依舊值得探討。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了此次書法論壇“大尺幅書法作品的藝術表達”中就大尺幅作品書寫實踐與展陳空間關係的部分內容,參與此次論壇的均是上海書法界人士。
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展覽現場
大尺幅書法作品與效果
白鶴:關於大尺幅作品展是比較早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可以了,但不一定這麼大,他們展覽作品,最小一般情況下,不小於2米。而像我們今天在中華藝術宮這樣的展廳,我們必須要考慮展示的視效,“大”佔了很大的優勢。任何一個作品,任何一個實體效果都值得探討,即這個作品適合放置在什麼地方?在中華藝術宮這樣的展廳中,有些作品不能掛,因為作品都會淹沒掉。
我們可以說這還是在起步當中,這個課題不僅僅是值得討論的,而且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而且還牽扯到很多科學性問題。
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參展作品
王璽:首先,從明清以來,大部分書法創作是區別於以小字創作的為主的時代風氣。古代書法家利用他們的智慧,進行了思考,並且進行了改造。在整個歷史書法流變過程中,始終以創新,以個人面貌作為追求的主基調。在針對“大”為創造點上,王鐸和趙之謙代表了這類主題下的書法傳播。王鐸注重打破傳統和對於創新的建立,40歲時,他整體的作品比較平整,在45歲時出現了一批作品,表現形態比較突出,而到了50歲以後,他的作品更呈現出了渾圓、飽滿、厚實。不論是他在哪個時期,有幾個元素是不變的,第一,對自己的創作和古人結合上,是更多吸收古人的結構規律,筆法的基本特點。但是他在這個基礎上做了誇張,這種誇張正是符合於大字需要的,從視覺直觀上來看,即如何去充實,所以在書寫時加強了提按。在結構上,我們發現王鐸的書法是由結構再到章法的,結構的變化帶來章法的變化,以及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不禁讓我發問,假如王羲之活在王鐸那個年代,會不會也這樣寫。
再講趙之謙,他首先也是在傳統範疇裡面出來的,他強調對書法的融入,其中包括行書、篆書、隸書。在以往那樣的書法創作裡面,更多是強調“白”,這樣也使得書法的線條越來越弱。而趙之謙開始強調“黑”,他強化了黑的效果,這個黑的效果也與大字創作密切相關,並且從黑裡面提煉出來的字形結構,又帶來一種很強烈的拙趣,這點上與王鐸在書法上進行的強化是異曲同工的,效果都是為了滿足大字書法家結構的奇趣性。而其章法上也相對比較飽滿,我看到當代趙之謙研究創造的作者,他就把這些觀點進一步深入下去,越寫越黑,越寫越多,這都是通過古代書家創造和當代書法結合怎麼進行創作。
王鐸草書《為葆光張老親翁書》詩卷
餘仁杰:大字書法應該怎麼寫,首先提到一個觀點就是要以渾厚、穩重、雄健。作品大,字要大,寫得要渾厚,寫得要熟健,要寫出一個正大氣象,第二,提到了快慢、虛實,中國傳統書法是有書法語言的,書法有整體語言,它的語言在哪裡,就是這些速度、斷連、章法、筆次問題,這些標題要製造矛盾,通過不同的虛實、矛盾,來化解矛盾。
第三,用筆用墨。書法主要是靠用筆法、結構、章法、用墨,用墨就是要有變化。第四,要尋求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的整體效果,而筆力也十分重要,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最後,眼界要大,寫書法的人不是天天在寫就可以了,必須要多學習,學古人的,學現代人的。
池穎華:小字距離應多看細節,以精美、精巧為主,大字作品要掛起來來看,所以我覺得大字作品是以氣勢勝,就是應該以“氣”和“勢”為主,是通過氣的帶動渾然天成。
此外,在大字創造上要大眼光,對空間上不能侷限於小面積,書寫時要注意到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
趙之謙書法四言聯
大尺幅書法開啟中國書法現代化
徐鐵君:我曾在日本留學。實際上大尺幅書法,裡面必須是大字。
我在日本生活時,發現日本的二十人展覽每兩年展一次,都是二十個民間載體的會頭組織的,都是老師傳下去的,都是在社會上展出有影響力的人的作品。這些展覽都不是在美術館、博物館展出,而是在大百貨公司展出,放在那裡面向大眾,面向許多大企業老總。我們的作品以前都是給自己圈內人看,大家在展廳內相互握手、談談就結束了,作品並沒有到大眾眼中去。
我們以前的書法都是為文字鋪路的,就是內容制定形式,而現在是倒過來,文字為書法的技法服務,因為需要取得視覺衝擊力,以及書法的閱讀力。我們現在所謂的創新派,傳統派,幾十年不變。
井上有一書法
視像時代語境下大尺幅書法作品的藝術表達
金愷承:首先,先關注藝術表達,究竟藝術表達需要關注的點在哪裡?從根本上而言,表達就是一組資訊通過一定的手段表現出來。我們在藝術表達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考慮的所要傳遞的資訊是否是作者的單向表達。
作品的內容,章法的經營,字法的安排,線條的質量,都是由作品本身來承載的。但是作者的創作意圖,藝術趨向,這些資訊是需要由觀者將自己已有的資訊產生對比,產生自己的觀點。創造主要觀點只是作為作品的一小部分。成功的藝術表達是通作品來對資訊的調動,為觀眾所形成觀點留出足夠的空間,某一個不同的觀點,都是這件作品出現了全新的,可供觀察的維度。
隨著手機的普及,從早期的文字閱讀,再到影象解讀,再到視像,大眾所接受的傳遞方式越來越多元,而書法表達目的無疑於包含在大眾當中。在當代情況下,我們可以觀察到,書法作品創作越來越重視尋找視覺衝擊力的突破。其中,大作品的尺幅,與日常生活中常見文字載體,在物理空間上形成反差,成為書法藝術探索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書法大尺幅作品發展的動力來源。
書法篆刻大展參展作品

從書法藝術創作動機來說,追求在物理空間上的尺寸差距。在當代大尺幅書法作品的藝術表達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意義及其問題中,我們發現書法藝術如何適應大眾資訊的閱讀習慣,是將書法藝術從千年以來的影象發表文字,動態發表文字,轉變成視像的空間定格,動感強勢的留存,這可能是我們其中探索的一種方向。而作品尺幅的增大,無疑是作品中的顯著手段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尺幅作品藝術表達,是追求藝術對觀者的衝擊力,將動態瞬間激發,達到運動和力量的線上,最終達到靜態空間中,動態抽象的一種表達。
中華藝術宮,展廳現場
在我看來,簡單將小幅作品書寫內容來填滿大尺幅作品,與大尺幅作品原理是背道而馳的,簡單將小作品填滿,非但達不到衝擊力,更會影響整體表達,形成錯位。第二,大字不見其大。大尺幅書法不等於放大的書法作品,書法的大與小,是一個對比過程當中產生的概念,大尺幅作品不能追求物理空間,而忽視作品的巨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