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军在柏林犯下的罪行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火烧 2022-04-22 13:50:54 1072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即使在今天,对于许多苏联参战的老兵来说,都并不明白为什么当年苏联要打这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从地理环境上看,阿富汗并没有多少资源可言,即使获得胜利,苏联也无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苏军在柏林犯下的罪行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

  即使在今天,对于许多苏联参战的老兵来说,都并不明白为什么当年苏联要打这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从地理环境上看,阿富汗并没有多少资源可言,即使获得胜利,苏联也无法从阿富汗得到相应的利益补充它的消耗,这场留下的只有痛苦和悔恨。但是抛开这场战争的成败不谈,仅就动机进行考量,苏联是否有必要推动这场战争,对于背后的原因,又有着另外的解答。

  首先要从1973年说起,由基辛格和尼克松访华带来的外交变局,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起因。在70年代,苏联的扩张达到高峰,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场不得不从东南亚抽身,中苏两国反目已有十多年,这段时期内,众多国家都感受到了苏联的威胁,为了扭转战略劣势,美国高层的一部分人决定与中国接触,于是就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 毛告诉我,苏联代表全球性威胁,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以抵制。不管其他国家怎么做,中国会抵抗攻击,即使她的军队不得不撤退到中国内地的深山老林里打游击战。但是与美国和其他有共同想法的国家合作会加速胜利,而胜负的分晓已经由苏联的长期内虚所决定。中国不会求援也不会以合作作为互换条件。但她准备采用与美国平行的战略。结合键是共同信念,不是正式义务。毛争辩,坚决的全球性包围苏联这一政策肯定能成功,因为苏联的能力不配他的野心:

  毛:他们不得不对付这么多的对手。他们得对付太平洋。他们得对付日本。他们得对付中国。他们得对付南亚,那包括好几个国家。而他们只有一百万军队在这里—还不够自我防卫,作为进攻部队还少了点。他们不可能进攻,除非你们先让他们,你们先给他们中东和欧洲,那他们就腾出部队到东边来。再增加一百万。

  基辛格:那不可能发生。我同意主席,如果欧洲、日本和美国握紧在一起,并且我们正在中东作着主席建议的事——那么对中国攻击的危险就很小了。

  毛:我们也正拖着他们的一部分军队,这对你们在欧洲和中东有利。例如,他们有军队在外蒙古部署,至晚在赫鲁晓夫时代那里还没有。那时,他们没有在外蒙古部署部队,因为珍宝岛事件发生在赫鲁晓夫以后。它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代。

  基辛格:那是在1969年。这就是为什么西欧和中国和美国在这段时间协调行动非常重要。

  毛:Yes。

  毛鼓励的合作不只局限于亚洲。没有一点粉刺的意思,毛鼓励美国在中东军事介入以抵制苏联—这正是中国宣传机器雷鸣般鼓噪反对的“帝国主义侵略。”1973年阿以战争后不久,萨达姆。侯赛因去了莫斯科,伊拉克引起毛的注意并把它加进他的全球战略局中:

  毛:现在有个关键问题,就是伊拉克问题,巴格达。我们不知道是否你们可以在那个地区做点工作。对我们来说,可能性不大。”

  “在政策执行中,毛也能够很务实;在它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毛总是努力找出相互重叠的原则。毛不是当了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领袖后才突然变成务实主义者的。坎南的大包围理论主要应用于欧洲和大西洋关系。毛的是全球性的。在毛的概念中,受苏联扩张主义威胁的国家“应该连成一条横线—美国——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毛在1973年2月首次对我提出这一概念,以此解释这组国家如何开展与苏联的斗争。这就是所谓的“大连横”战线。

  我们同意这一分析的实质。但是中国和美国国内体制对实施这一方略的要求不同。两个有如此差异的政体如何执行同一个政策呢?对毛来说,概念和实施是一回事儿。对于美国来说,特别是在当时水门事件丑闻将尼克松的威信大打折扣后,困难在于争取公众和我们的盟友的支持共识。”

  以上部分来自基辛格的一段回忆,对于受到苏联威胁的中国,并没有单单把应对威胁的手段寄托到中美和解上,它还包括日本和当时中国并无能力干预的中东地区,甚至于毛要求美国来间接的实现他的战略意图,尽管对苏联的抵制并不是以联盟的形式进行的。

  再回到题目上来,尽管70年代苏联的扩张表面上达到了巅峰,但是苏联的战略实施却有着巨大的缺陷,它激怒了绝大部分邻国以及美国,这使苏联在地缘上被反对者所环绕起来。中国堵住了苏联在远东扩张的出口,同时日本也反对苏联、西面则是西欧和北美联手组成的北约。介于严峻的情形,苏联只好把扩张的目标放到了中东和南太平洋。然而问题就来了,伊朗和伊拉克当时都是美国的盟友,再加上以色列,苏联在中东缺少可用的筹码,虽然借助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对立给了苏联干预的着力点,但是毕竟缺少可靠的支持,苏联的目标便转向了阿富汗。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塔拉基担任**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总理。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苏联企图联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却捷足先登发动政变,处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总统。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

  通过控制阿富汗,打开苏联通往中东的走廊,然而苏联的这一决定带动一个连锁反应,这就是对付苏联的大连横。

  如基辛格所说“合作取决于独立计算结果的汇总。如果他们与中国吻合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各方有差异,中国的怀疑态度就会自发产生并增长到难以克服的程度。”

  对于受到苏联威胁的各方,在最好的可能互相帮助,但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战略方向都有巨大差异的各国不可能结成实际意义上的联盟。

  但是苏联的扩张却施加给有关各国严重的压迫感,甚至不需要事先的约定,就纷纷走到反对苏联扩张的立场上来。中国、西欧、美国、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以一种不需要同盟的形式站到同一阵线上,一个地理上的,能够将苏联这样庞大的国家所包围的链条,就此形成。

  苏联在战略上遭到了合围。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苏联在阿富汗扮演侵略者的角色原本是迫不得已的,在南面、在西面、在东面,强大的反对力量彼此走近迫使苏联不得不考虑被包围的危险临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扩张只能放到压力相对较轻的地中海南面或中亚走廊,但是这样算计反而使苏联自己进入了被包围的困局,它的敌人之间相互的分歧大过了它与敌人的分歧,当伊斯兰世界的仇恨指向美国时,当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严重对立时,是苏联自己把它的敌人团结到了一起,为最终解体埋下了伏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