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文创 西湖十景历史
西湖十景历史
1.赞美西湖的美景
自古以来,人们赞美杭州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只因为有西湖.尽管全国也有不少叫“西湖”的风景地,但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美是杭州”. 我们划着船荡漾在西湖上.西湖的水看起来真浅啊,浅得船桨几乎可以挨着湖底,但绝对挨不着;西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底那翠绿的水草,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斧砍刀劈似的,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了仙境一般,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战.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又峰插云”啊! 然而,有些山却非常温柔,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山间有茂密的竹林和清澈的泉水. 山上还有一些著名的古寺、古塔.登上山巅的四照间,里湖外湖的奇景尽收眼底. 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小瀛州(三潭映月)则是观赏湖光山色的佳处.在这里远眺西湖群山,可以看到它们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神态. 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上,著名诗人苏轼和白居易都在杭州做过官.他们非常喜欢西湖的山水,修建了景色宜人的苏堤和白堤湖畔,还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岳飞墓和清末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坟墓等. 所有这一切,都为西湖风光增添了无数的韵味.。
2.西湖十景形成于哪个朝代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主要有苏堤春 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 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 钟、三潭印月,十景各擅其胜。
苏堤是北宋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 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命名为苏 堤。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曲院” 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后衰芜湮废。 现存清康熙帝所建曲院风荷景碑亭。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明万历 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即 画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断桥残雪之断桥位于今白堤东端。
明人 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评说西湖胜景云: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 月湖不如雪湖……”柳浪闻莺现已湮没,唯有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一座。花港观鱼位于苏堤南段以西。
南宋时,内 侍官允升曾在花家山下建私家花园,并引水人 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因地近花家山 而名花港。 雷峰夕照之雷峰塔,为吴越时建造,如今 是塔倒山虚。
双峰插云之双峰即天目山两支脉。南屏晚钟,北宋张择端曾经画有《南屏晚钟图》。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从空中俯瞰,湖中 有岛,岛中有湖,为中国江南水上园林之经典。
3.西湖十景十景的历史介绍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钱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
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交通情况:乘507、504、K4、游2路苏堤站下。
2、曲苑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
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
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
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交通情况:乘507、538、15路曲院风荷站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
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交通情况:27路、7路岳坟站下。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
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交通情况:K7断桥残雪站下。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4.西湖中的白堤和苏堤分别是历史上两位大诗人有关,他们是谁和谁
西湖中的苏堤和白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说的就是这条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称为白堤.白堤的特点是一株柳树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芳草如茵的时节,游人走在白堤上时似在画中行.。
5.西湖新十景的历史意义
2007年杭州组织了三评活动,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恢复重建、修缮整治的145个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加之群众呼声较高的后增四处传统景点,评选对象达149个,在各地历年评选活动中堪称翘楚。今年的三评西湖十景参与总人数多达33.86万,其中有效总投票数约32.15万张,为历次之最。参与面覆盖了少、青、中、老等各个年龄段,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岁,年纪最大的已逾97岁。参与群众覆盖了不同国度和地区。评选活动组委会在顾问组和专家组两个层面上广聘专家,对评选过程进行重重把关。顾问组特邀目前国内相关领域最为顶尖的名人。
“西湖十景”早已成了西湖的一张名片。凡国内外游人,只要知道杭州有西湖,就几乎知道“西湖十景”。在南宋提出了“西湖十景”后,不但在湖墅、西溪、钱塘(即杭州)出现了八景、十景、十八景、二十八景等等的名称,甚至外地风景区也有效仿的,如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至少有6处是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名称命名的。 为什么“西湖十景”会不胫而走,并被称为风景园林的典范呢?这应和西湖文化的价值有关。
中唐以后,在西湖景区建设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人文理念,融进了景区的营造和欣赏中。 而两次在杭州任职的苏东坡,则更是将儒家的人文理念,贯彻在他对西湖的整治和建构中。西湖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苏东坡对西湖的人文理念也在后来的西湖景区营造者中得到遵循和发扬。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景区的建设突飞猛进,实际上,西湖已经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被构筑为充溢着中庸、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 可以说,在两宋,西湖的核心人文价值已经确立。所以此时,一些诗人、画家在他们的诗作画作中,将西湖客观的景象和自己的人文感觉糅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老“西湖十景”的景名讲究两两对称,像三潭印月和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等,不仅有对称美,还极富音韵美。景名不只是简单的文化陈设,它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升人的文化品位,通过向全社会征集景名的形式,也能使杭州市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由于“西湖十景”概括了西湖的这种核心人文价值,从各个不同的空间,充分反映了西湖的精致、和谐、端庄、美丽、大气等美学特征,被广为传诵。这也是“西湖十景”被看做西湖名片的最根本原因。 在十景的选择上,有春夏秋冬、朝暮阴晴等时间段的多样性;景名由四字组成而且平仄相协,有琅琅上口的音韵,文字的诗化等,这也是“西湖十景”被人称道的理由。 当然,“西湖十景”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是由一些山水画家提出,所以首先服从的是山水画创作的意境,因此离开西湖水面较远的地方,如灵隐、吴山等,就没有入选。而且最早的“西湖十景”完全是由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选定的,西湖文化的多样性,难以在命名中得到充分反映。这也是近二十年来,杭州再评、三评的充分理由。
西湖山水对杭州人来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家园。新景的景名,既要体现出景色的意境和神韵,同时要富有历史感、文化感和书卷气。西湖的景观里,有大量的诗词、楹联,用诗的语言来浓缩文化和景观的内涵。诗词美、音韵美,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取景名很难。其实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陶培养,老百姓平时说话合仄韵,反映的就是一种声音美。更何况,老百姓里头还有很多高人,可能他们取的景名非常精彩,也可能只需要改动一两个字,就能熠熠生辉。这次的活动是西湖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一步,它将向海内外展示西湖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西湖保护是如何接轨国际的,这也将为西湖的“申遗”添上坚实的一笔。选最有特色的景点,取景名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说的是哪个景点,像灵隐禅踪、北街梦寻这样,直接点出了灵隐寺、北山街,大家一看就明白指代的是哪个位置,哪个景点。
这次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的“西湖新十景”,是一次对西湖景观内涵的“传承与发展”,每个参与的人都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湖文化得到了延续,西湖园林的核心人文价值没有变,作为自然山水园林人文化、艺术化的成功标本的地位也没有变。但是湖面扩大了,景区扩展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也提升了。活动发动了国内外人士踊跃参与,而且有了高科技的传媒支持,无论是评选过程,还是评选结果,对西湖这张杭州的金名片,都是一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提升。
6.西湖十景分别是哪十景
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新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它们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7.西湖十景的来历是什么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
最著名的以南宋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闻名。苏堤春晓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约500米, 范围约9.66公顷。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苏轼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
后人为纪念苏轼,将此堤命名为“苏堤”。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在苏堤上具备最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在压堤桥南御碑亭处驻足,如图画般展开的湖山胜景尽收眼底。苏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
春季拂晓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垂柳初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曲院风荷位于西湖北岸的苏堤北端西侧22米处,范围约0.06公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在视觉上呈现出“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特色。
曲院,原为南宋(1127-1279)设在洪春桥的酿造官酒的作坊,取金沙涧之水以酿官酒。因该处多荷花,每当夏日荷花盛开、香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境。
平湖秋月位于孤山东南角的滨湖地带、白堤西端南侧,是自湖北岸临湖观赏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点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当空之际观赏湖光月色为主题。
“平湖秋月”景观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17-18世纪)钦定西湖十景时 “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断桥残雪位于在西湖北部白堤东端的断桥一带, 范围约2.61公顷。
尤以冬天观赏西湖雪景为胜。当西湖雪后初晴时,日出映照,断桥向阳的半边桥面上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 呈“雪残桥断”之景。
位于白堤东端的断桥上视域开阔,是完整观赏西湖南、北水域景观的最佳地点。因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的主人公白娘子与许仙相识于此,断桥成为拥有爱情象征意义的、最富盛名的桥。
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间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里桃红柳绿,游人如织。花港观鱼在苏堤映波桥西北197米处,介于小南湖与西里湖间,范围约0.25公顷。
以赏花、观鱼为景观主题,体验自然的勃勃生机。春日里,落英缤纷,呈现出“花著鱼身鱼嘬花”的胜景。
“花港观鱼”位于南宋时(12-13世纪)官员卢允升的别墅内,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别墅内凿池养鱼,故名“花港观鱼”。该景观单元现存御碑、御碑亭、鱼池及假山等遗址。
柳浪闻莺在西湖东岸钱王祠门前水池北侧约50米的濒湖一带,范围约0.54公顷,以观赏滨湖的柳林景观为主题。“柳浪闻莺”所处的位置原为南宋时(12-13世纪)的御花园——“聚景园”,因园中多柳树,风摆成浪、莺啼婉转,故得题名“柳浪闻莺”。
如今,“柳浪闻莺”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柳林特色,漫步其间,且行且听,柳丝拂面,莺鸟鸣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潭印月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岛及岛南局部水域,范围约7.67公顷,是杭州西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
该景观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岛为核心观赏要素,以月夜里在岛上观赏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发禅境思考和感悟为欣赏主题。小瀛洲岛在明万历间(16世纪)浚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田”字形格局,是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
全岛以亭台楼阁配以传统花木构成色彩绚丽的景致,与岛内外水光云天相映,象征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双峰插云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两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桥畔的观景点构成,以观赏西湖周边群山云雾缭绕的景观为主题。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时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远望两峰,可见遥相对峙的双塔巍然耸立,气势非凡。每当云雾弥漫,塔尖于云中时隐时显,恍若云天佛国。
雷峰夕照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带,范围约13.19公顷,以黄昏时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观为观赏特点。该景观的最重要建筑要素为雷峰塔,始建于吴越国时期(977年),民国(1924年)塔毁后以遗址形式保存,曾与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两岸的对景,佐证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
雷峰塔还因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而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赋予了西湖景观丰富的历史内涵。2002年,为使遗址不再被风雨剥蚀,按原塔形式建造了覆罩于遗址之上的保护性塔,兼顾恢复了古塔本身及与保俶塔的对景景观。
南屏晚钟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带,范围约3.91公顷,以南屏山麓净慈寺钟声响彻湖上的审美意境为特点。该景观属佛教文化古迹,以听觉欣赏为特征。
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纪)以来就有“东南佛国”的佛教胜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净慈寺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西湖南北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
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的岩石、洞穴,随之形成悠扬共振齐鸣的钟声。今已成为杭城除夕夜迎新辞旧的撞钟活动场所。
8.西湖十景是哪些以及来历
1、曲苑风荷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
2、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3、断桥残雪 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
4、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 5、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
6、雷峰夕照 雷锋,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7、柳岸闻莺 今日柳岸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 9、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