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洛克风格服饰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要了解中国服饰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就应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唐朝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其中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
唐服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随着年代的发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独有服饰。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服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服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元代出现蒙化现象,但是沿袭了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是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所以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衣服主要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窄,在腰间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马。
明代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沿袭唐制,对宋元服饰形式中的某些样式有保留,发展出汉人衣冠。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
现代的服饰多数受到西方的影响。衣服慢慢从烦琐变得轻盈。但是,中国借鉴西方的服饰发展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服饰发展的潮流。
新中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现代服饰颜色丰富,款式新颖,面料多样。追求个性化,自然化,环保化。同时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是整体性(形式美,装饰性,实用性的统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征性)。
工作服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五十年代初,工厂的工作服大都是背带裤,面料为较粗糙的棉布。那是新中国产业工人的标志服,那时工人的地位在农、商、学、兵之上,能穿上背带裤是无比光荣和自豪的,曾经让很多人羡慕。记得七十年代是军人很吃香,不仅是因部队待遇好,更是因为军装美,男军装威武、帅气,女军装英姿飒爽。有多少青年男女为了那套军服参了军,尤其是女青年,在那个年代能当一名女兵是令人非常“眼红”的事。
记得我在上中学时,邻居家有个比我稍大一点的姐姐当了一名女兵,每次穿上军装回来时,就觉得她特精神,可在家穿便服时就觉得没那么好看了,我还向她借过军装在照相馆照过一张一寸的黑白照片,自我感觉比她美。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多女孩有过的经历。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传统工作服观念的更新,工作服、制服一改沉闷单调的款式、色彩和搭配,大胆用色,引入时尚,使工作服不仅具有劳动时的实用性还兼具美观性,更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而电力企业的工作服,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行业,它在服装色彩、服装款式、服装面料上有一定的要求。它的颜色应是温和的、有安全感的,如蓝色、黄色、亮灰色等;它的面料应是防静电、防阻燃的;它的质地应是棉质的既柔软又挺括,面料不易皱,易皱的衣服看起来一团糟,会让人心理产生烦乱和不舒服的感觉。衣料不易硬,硬质衣料的衣服会让人感到僵硬和不快;它的款式应是大方、得体的,穿上它会感觉自豪和自信。
丝绸之路与服饰文化的关系
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英国国旗,俗称“米字旗“,正式称呼是“the Union Flag",也常常称为“the Union 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军舰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名。Union 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英国国旗上的十字分别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以及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英格兰圣乔治的白地红十字旗产生于1200年, 随后被英格兰采纳为国旗。苏格兰的圣安德鲁的蓝地白色“X”型十字旗,最早于8世纪时出现,但直至13世纪时才被苏格兰正式用作国旗。1606年,詹姆斯一世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时,将这两面旗帜图案重叠起来,作为大不列颠的国旗。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红色“x"型十字旗,最早是爱尔兰菲茨诺德家族的旗帜;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 列颠联合组成王国后,这面旗帜又与大不列颠国旗重叠,最后形成 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这面构图奇特的“米字旗”
中国服饰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和主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天则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免受炎热。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已可证实那时的人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举措。
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于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在衣冠制度上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被绮觳;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行厘走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184o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本世纪2O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沿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因此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叁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对服饰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C吧! 现在汉族有几个是穿汉服的? 服饰文化要是核心地位,那汉族现在算什么?居于核心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服饰与文化的文章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要了解中国服饰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就应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唐朝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其中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
唐服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随着年代的发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独有服饰。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服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服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元代出现蒙化现象,但是沿袭了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是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所以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衣服主要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窄,在腰间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马。
明代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沿袭唐制,对宋元服饰形式中的某些样式有保留,发展出汉人衣冠。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
现代的服饰多数受到西方的影响。衣服慢慢从烦琐变得轻盈。但是,中国借鉴西方的服饰发展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服饰发展的潮流。
新中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现代服饰颜色丰富,款式新颖,面料多样。追求个性化,自然化,环保化。同时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是整体性(形式美,装饰性,实用性的统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征性)。
工作服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五十年代初,工厂的工作服大都是背带裤,面料为较粗糙的棉布。那是新中国产业工人的标志服,那时工人的地位在农、商、学、兵之上,能穿上背带裤是无比光荣和自豪的,曾经让很多人羡慕。记得七十年代是军人很吃香,不仅是因部队待遇好,更是因为军装美,男军装威武、帅气,女军装英姿飒爽。有多少青年男女为了那套军服参了军,尤其是女青年,在那个年代能当一名女兵是令人非常“眼红”的事。
记得我在上中学时,邻居家有个比我稍大一点的姐姐当了一名女兵,每次穿上军装回来时,就觉得她特精神,可在家穿便服时就觉得没那么好看了,我还向她借过军装在照相馆照过一张一寸的黑白照片,自我感觉比她美。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多女孩有过的经历。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传统工作服观念的更新,工作服、制服一改沉闷单调的款式、色彩和搭配,大胆用色,引入时尚,使工作服不仅具有劳动时的实用性还兼具美观性,更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而电力企业的工作服,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行业,它在服装色彩、服装款式、服装面料上有一定的要求。它的颜色应是温和的、有安全感的,如蓝色、黄色、亮灰色等;它的面料应是防静电、防阻燃的;它的质地应是棉质的既柔软又挺括,面料不易皱,易皱的衣服看起来一团糟,会让人心理产生烦乱和不舒服的感觉。衣料不易硬,硬质衣料的衣服会让人感到僵硬和不快;它的款式应是大方、得体的,穿上它会感觉自豪和自信。
在我看来,工作服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折射出企业的发展方向,让职工们眼界更加辽阔,心志更加高远。 制式化的工作服,有助于锻造企业纪律,强化企业文化凝聚力,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企业秩序。工作服,凝聚着企业的标准与规范,体现协调与和谐的团队精神,对外传递着企业尊严与企业信心。
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文化通常在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意义上被使用。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的构建可作多层次的分析。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定义所界定的文化内涵真是太宽广了,人世间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包括在内,它与我们日常谈论的“某人文化水平高低”之类的“文化”真是差别甚远。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来指涉人类普通性知识的掌握水平。按照这个理解掌握文化并不是人人必须,也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事情。但是文化在民族学中却用去指涉各民族成员人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基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他们由社会习得的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人与人之间可以划出不同的民族来,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同样每一个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以便使自已置身于某一个民族中,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两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社会上没有民族归宿的人绝对不存在,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族籍,这就是民族的客观归宿性。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
我们首先对民族语言的起源作一简要的探讨。自古代以至十九世纪,各派学者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知几几,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家们,如英国的洛克(Lock),亚当斯密士(Adam smith),德国的菜伯兹(Seib niz)、赫尔德(Herder)、冯德(Wundt)、法国的卢骚(J·J·Rousseu)、勒南(Renan)等,各有各的看法。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考证,从地球冷到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和动物的进候算起,人类的历史大约也有几十万年。在这几十万年当中,有历史记载的不过几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最新科学认定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太古时代,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适应交际的迫切要求和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的定论。
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四个特征,然而在民族众多特征中,语言具有多重性的特殊地位。语言与民族的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仅十分专化,甚至十分顽固,即使延续数百年上千年之久,民族与语言皆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但对应关系却依然如故。
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从文化结构上看,当然也包括语言在内。则这个总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构成文化的总网罗。就语言而言,它与其子系统的关系就比较特殊,它不仅可以一个子系统的身份参加文化整体运作,它还必须充当所有子系统多种特征、属性、内容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也就是说,该民族文化中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括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又得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如果用民族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语言的这套符号系统——以声符为物化形式的符号;事实上使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现象都在有声符号之上结成了同根关系。正因为如此,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作用,因而在文化运作中,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因此,从局外人看来,要把握其特征,并通过它去掌握该民族的整个文化将都是最简捷的途径。一个民族的母语既然是该种文化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而且是专用表达形式,因而它对于该民族来说,当然具有专一的归宿性。
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是一个公用的桥梁。语言在充当这种桥梁作用的同时,将该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内容经常发生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作为该民族文化特有的信息体系,存入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大脑。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都在各民族语言的宝库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词汇上,更重要的是对上述这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的内在语言系统,即贮存于每个使用该语言成员大脑中充当建立联想关系的依据的内贮信息库。这个内贮存信息库的习得,不仅是通过幼儿在学习本民族母语中逐步地学到存入大脑。正如结构主义学派追随者雅可布孙所说的,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有两大基本的信息系统,即由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生物遗传密码,和由神径——生理及社会——心理机制传递的语言能力。索给尔与雅可布明确地告诉人们单分析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不足以反映该语言的特点,还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入具体的民族之中,才能真正反映该民族的语言的主要特征,它证明了“内语言”的存在,而且让我们注意到“内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依存关系。
语言从原始人类创造有声之后,直到今天,它是不断发展着的。这种发展,这种随着时代而发生演变,虽然很少被语民们所觉察。语言这种发展究竟是什么来做基础呢?语言本质上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共同劳动的时候起,一直到当代电脑时代止,都是一往直前的发展着,作为为社会服务的语言也不可能不向前发展。要是不了解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语民的社会发展历史和语言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
文字的起源。任何语言都是脱离不了声音的,但不见得每种语言都有文字。语言起源很早,但文字却是后来很久才有的。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曾经有不少的摸索。中国古代有“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记,所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据说南美洲秘鲁古代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用红色代表兵,黄色代替黄金,白色代表白银,绿色代表谷物,一个结表示十,两个结表示二十,一个双结表示一百,两个双结表示二百等。所有这些只是一种符号,还不是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代表人们各种概念,并不能把它念出来。用图画表示意义可说是由实物帮助记忆过渡到象形文字的一座桥梁,也叫表形文字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有楔形文字,埃及的神圣书体,中美洲马雅人图形文字,中国的汉字。这四种文字体系符号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由表形趋向于表意,由表意趋向于表音。
楔形文字在古代曾为苏美利人、巴比伦人、古波斯人、喜地特人取用,现在已消亡。埃及的圣书体曾演变成僧侣书体和平民书体,自纪元三世纪埃及为亚历山大王所侵服后已日渐衰落,所以三世纪后所用的科泊特文已经改用希腊字母,而埃及的圣书体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了。中美州马雅人所用的图形文字也久已不复存在于世。
汉字可说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的书写体也曾经过篆、隶、楷、行、草等几度变化,汉字并且曾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演化成了他们的假名、许文和字哺。汉文字是从古到今传统一贯,使用人数最多的超级文字。藏文创制于17世纪,彝文最早物证为贵州省大方县大铜钟(1485)所存文献内容极广。傣文成于14世纪。水族占卜用书写文字,创制时代不详,大约不会早于明代。
综观汉藏语系的各种文字的创制与发展,可以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分界时期在19世纪末。后期国内民族在外籍族的影响下创制的文字,其中又可以从公元1950年后为界划出两段。前段为外籍宗教徒为布道传教而创,方式取法于这些宗教徒的本族文字体系。后段则出于民族平等和加速少数民族智力开发的需要,则一律取用拉式拼音文字,如茵文、布依文、壮文、侗文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古今中外,众多民族的社会里都是有语言的,不曾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文字没有民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载意义的口头有声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用书面符号系统,以民族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字是一组附着于语言的文字因子。由于文字与语言诸因子群之间存在的是附着关系,所以文字与语言的结合较为松散。这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不呈严格的对应关系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存在,充分表明了文字与民族文化整体联系的松驰。有文字的民族往往经历了多次的文字改革,甚至全盘重来,然而语言却无法简单地人为左右。蒙古文创于13世纪,原型取法于回鹘文字母,几经改良后,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文”,尚通用于我国内蒙古地区。
文字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书写工具,社会的上层教育制度和社会信息的跨地超时传递机构,而语言则依于信息的直接传递需要,家庭内的教育和人体发音器官的训练,致使文字在功能上依存于语言,但在存活条件上不与语言结成同根关系。
文字的社会功能与语言不同,清代学者陈澧在《东熟读书记》中有言:“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出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声之迹也。”这名话明确指出文字的功能是信息的贮存,虽然它专用于语言信息的贮存,但是贮存与被贮存者毕意不是同一回事。“文字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文字的长处,语言没有这个长处,不得不依靠文字来帮助”,或者说:“语言受时空的限制,这是语言的缺点。”事实上是不能相比的相比事物,无法定其优劣。
文字在语言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研究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必须有古文字的研究基础,否则就没有研究古语和古文化、古文献的工具;另一方面,就研究现代语言、文字来说,这种研究工具在发展文化上的作用也更大,它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解决国内外的文化交往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文字的民族,如侗族、苗族、布依族等,本族人民只能用唯一的方式“日耳相传”,虽然也能把文化知识继承下来,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使之失传。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新的文化是在前人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从天上掉下来的新文化。没有文字,文化虽然也有可能流传下来,但是有文字流传文化,它的效果就要大得多。文字使用对积累文化和发展文化起着继承发展的巨大作用。它不但是各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四、民族文化差异及相互影响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内涵。长城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赵州桥、蔡伦造纸、毕升活字印刷是中国文化的积淀;瓦特蒸气机、爱迪生电灯、牛顿三大定律是西方文化的精华。鼓楼花桥是侗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粹。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内涵的准则、规范、行为、模式表层下,都有一套价值系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生长在某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人移居另外一个民族文化环境生活,往往区触,会产生一种茫然与心理失衡的感觉。这是民族文化的排抗效应特征。一个民族、社团行为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其总体中得到的文化信息,常常是这一民族或集团中较为固定的模式。换句话说,同一民族或社团是以同一文化模式进行社会活动的。同一民族的成员互相间可以用这一模式会预知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从而不会发生误解。
跨文化的交际,则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例如毛南族旧历五月为最大的节日是“庙节”,土家族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苗族的鼓丈(牯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侗族的”颖社”等;如生活方面,酉南云溃川一些地区,对炖狗肉津津乐道,日本人有生鱼席、美国人如兔子般生吃多种蔬菜,巴黎人则视蜗牛为美味佳淆,印度人有童婚之风气,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文化习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显露出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民族,有各自固定的行为模式、风俗习惯。这种模式不以个人为代表,而以一个民族或地区社团为代表。这些特定的模式客观地构成了文化差异性。
但它受到社会的制约,是人们长期生活能觉察到,在共同意愿基础上建构起来并反复出现;得到该民族成员所默认的一种契约,一种受群体制约的特殊模式。它可以说是一本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手册,是社会活动的准绳。
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世界上任何人群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或社团发生交往.尤其是当今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电视的普及更加强了全球性的大交流。如今电视卫星的“足迹”几乎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全世界现在拥有十多亿台电视机,其中50%是近五年来增加的;全球已设立有三百多个卫星电视系统,未来五年里,将有许多通讯卫星发射升空。这种全球性的电视革命对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显而易见,电视对各族观众而言,已不仅仅是旁观历史的媒介,实际,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来经历历史的。每一个民族将难以控制外来的信息,这种不可遏制的观念、意象和文化交融正在漫延和发展。卫星电视影响最大的是冲击各族文化,以往一种文化要被另外一种文化吸收需要几十年或百年之久,如今的卡拉OK、牛仔裤传遍全球。正是通过开放往来,尤其是通过电视屏幕,几秒钟就可以办到事情。
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如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固有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也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所能改变得了的。
文化导入和输出,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高级的还是通俗的,知识的还是交际的文化都可以互相导入。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及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现在的西服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等都是文化交流的现象。文化差异的导入和相互影响,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潜移默化因素。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文化交流、导入输出也是有可能的。中国四大发明、英国的火车、美国的电力学,德国的哲学。意大利的歌剧、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国的气功都互相渗透于世界大文化圈之中。反过来各民族、社团的文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受到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的国际化潮流的文化演变过程中,更促使人们去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以便互学互补。
民族之间不可能共有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中也不可能并存两种以上的文化。这并不是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圈子。但毕竟是汉族只有与汉族文化相对应,侗族文化只有与侗族文化相对应,苗族文化亦然。两个民族之间,当然会有文化交流和接受,借以互相取长补短,然而这种交流仅止于文化因子的接收和借用;而且决不能照搬,必须由该民族经过加工和改造,使之适应该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之需要,然后再纳入到他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整体中充当一个组成部分。接收异文化圈子与否?从来不会破坏本民族与其文化的直接对应关系,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有性。
民族语言亦然,汉语里借用外国的词比较多,如卡车、康拜英……比比皆是。但是借入汉语里使用,要按汉语的构词法,按汉语传统构词习惯。因此,尽管汉语里借入外国的词汇不少,但从不会改变汉语言体系是同样的道理。
族际文化演变中的整合互动律的完整阐述应该是,每一个民族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文化传统固有的内涵、形式,在这个前提下再凭借代偿力去影响上下左右,使之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演化;同时在接受异文化反作用影响后,仍力图维护自身的文化完整和对文化阐释上的完整,这种抗拒外来作用的综合力,致使本民族文化虽然接受影响,但仍相对完整,并使该文化仍成为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从民族文化广义和狭义的内涵,以及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相互发生、发展的特殊关系,作了粗浅的勾画与探讨。但由于笔者理论、专业水平有限,本文管窥一孔之见,挂一漏万的论述和认识。恳请同仁赐教,以便更好地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急:唐朝服饰与西域文化的影响(关系)?
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记载着妇女胡装的模样,就是极好的见证。唐代从西域传来的胡歌舞;从中亚传来的胡腾舞;表演时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者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称作胡服。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游戏与文化的关系
理解角度不同。从功利主义角度,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那就是(社会行为的)游戏规则;从传统主义角度,观念文化是高于个别人的,是一种带有神圣性的本质,个人要仰视文化、尊崇文化才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所以应当用文化观念去克服个人游戏人生的颓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