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条件怎么制约袁世凯 袁世凯曾提出一个建议,若被清政府采纳,就不会有甲午战争的惨败
袁世凯曾提出一个建议,若被清政府采纳,就不会有甲午战争的惨败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登基称帝之事,被认为是倒行逆施的行为。但是,在某些事情方面,他的眼光不可谓不犀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逐渐得到清廷的赏识,从一个普通的小兵,成为手握实权的内阁总理大臣,最终逼迫溥仪退位,结束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少年时期,袁世凯也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因家境还不错,袁世凯就到京城读书,当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袁世凯对他的显赫地位羡慕不已,甚至将李鸿章视为榜样。然而,几次考试均名落孙山,这让他相当郁闷,决定放弃科举仕途这条道路。
不久后,袁世凯就烧了自己之前写的诗文,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选择了投笔从戎。起初,他是想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但考虑到李鸿章身边都是举人、进士,而他仅仅是一个无名的秀才,肯定不会被重用,就前往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公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当时它还是清朝的藩属国,就请清廷出兵援救。既然小弟都开口了,作为大哥的清政府就命吴长庆带兵前去平乱,袁世凯也跟随清军来到朝鲜。在平乱的战斗中,袁世凯身先士卒,很快就干掉了那些参与兵变的士兵,朝廷得知此事后对袁世凯大加称赞。
当时的袁世凯仅有23岁,虽然已经平定了叛乱,但他却没有立马被调走,而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在此期间,袁世凯的能力得到了朝鲜众多大臣钦佩,曾这样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两年后,此地又发生了叛乱,而野心勃勃的日本想趁机挟制王室,朝鲜国王李熙就向袁世凯求援。当时中法战争已经爆发,袁世凯看出了日本的真正目的,想以朝鲜为跳板对清朝发起进攻,就带兵击退了日军。此后,袁世凯曾上书清政府,希望朝廷能够派大军入朝,即使不把它纳入大清版图,至少能够阻止日军的野心,甚至可以先下手为强,消除日本对清朝的威胁。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压根就没看出日本的威胁,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果断拒绝了袁世凯的建议。不久后,日军大举进攻朝鲜,并以此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清军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两白银。有人认为,如果清廷当时能够采纳袁世凯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有之后甲午战争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