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康有为有什么主张 康有为提出与日本「 ”合邦”,为什么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不敢答复
康有为提出与日本「 ”合邦”,为什么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不敢答复 甲午战争以后,弹丸小国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在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对外扩张往往伴随着多种形式,有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

康有为提出与日本「 ”合邦”,为什么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不敢答复
甲午战争以后,弹丸小国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在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对外扩张往往伴随着多种形式,有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反遵守中国儒家之道,视中国为「 ”老师之国”的传统,开始学习西方,随着自身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开始向周边国家扩张渗透。 从1880年开始,日本在国内甚至是中国不断地成立一些学术团体。名为学术团体,实际上是研究中国及亚洲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骨子里还是为对外扩张做理论准备。1880年成立的兴亚会,1897年成立的东亚会莫不如此。 1897年,日本成立的东亚会,这是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半官方机构。这个机构成立之初,冠冕堂皇地提出了「 ”保全清国”的主张。这个机构对外宣称,保全清国,协助中国及朝鲜进行改革;研究中国及朝鲜问题;唤起日本国内舆论。 康有为 兴亚会与东亚会相同的价值取向使它们在1898年9月达成协议,在「 ”保全清国”的基础上合并为东亚同文会。 为「 ”保全清国”,合并后的东亚同文会提出,在中国和日本分别建立学校,招收中国学生,「 ”开发中国人风气”;建议日本政府在日本学生中,培养他们到中国工作的能力。合并后的东亚同文会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帮助政府研究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政情、社会状况,为日本政府制定针对周边国家的政策提供依据。明治维新之后,与中国挥刀相向的日本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之后会抛出「 ”保全清国”的主张?国家间的关系,有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利益博弈。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日本在中国攫取了巨大利益。战争赔款和资源掠夺为这个一海小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取得台湾、澎湖列岛也为日本进一步扩张势力提供了「 ”跳板”。 而对中国这个曾有「 ”师生之谊”的老大帝国,日本国内掀起一股研究中国的热潮。日本方面提出「 ”保全清国”的主张,实际上还有一层用意。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伸展势力,觊觎吞并中国的日本,不想让他国染指中国利益,因而积极地「 ”保全清国”。 在当时的日本政坛有一种观点,主张在清政府中配置亲日势力,以伸展在华权利。持这种观点的,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是典型的代表。 1894-1895年,营口,为保护欧美人员的美英军舰被冰封在船坞里。 1896年9月,日本松方正义内阁组成,大隈重信出任外务大臣,史称松隈内阁。1897年3月,毫无外交经验的矢野文雄被松隈内阁任命为日本驻清国特命全权公使。他原本是一个法官。他在当法官的时候,就与大隈重信是很好的朋友。因而,大隈重信邀请他出任驻外公使。当时,他有两个选择,即出使朝鲜或者清国。但伊藤博文给他建议说,驻清国公使之职更佳。于是,矢野文雄向大隈重信提出希望被派到大清。矢野文雄被派到中国之时,西方列强正在为向中国伸展权益而与清政府闹得不可开交。1898年2月11日,英国得到清政府关于不向其他国家割让扬子江沿岸一带的承诺;3月6日,德国逼迫清政府与其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胶州湾99年租借权和胶济铁路铺设权和采矿权;4月9日,法国政府也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和铺设云南铁路的要求。此间,沙俄利用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机会,也强取了旅顺、大连25年租借权和南满铁路铺设权。西方列强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利益的动向,使得在中国拥有巨大利益的日本也蠢蠢欲动。 1898年4月10日,清政府向法国驻华公使发出照会,表示不会向他国割让两广和云南。这个动向使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的最好时机。4月15日,日本方面向大清国总理衙门提出,不要将福建割让与他国。 提出不要将福建省割让与他国这一要求的正是矢野文雄。在此之前,他于1898年3月26日向日本外相西德二郎发出了《关于列国对清要求之意见》的密电。他在密电中说: 愚以为,该国情势已至于斯,为防其他强国逼迫我疆土且为他日固我于东亚大陆之地位,使该国承诺勿将近我疆土之清国地区割让或租借与他国,亦乃当然之手段。[1] 甲午议和时的春帆楼 在此之前的1897年11月,大隈重信辞去了外相一职,由西德二郎接任。此番,矢野文雄给西德二郎的密电中除了认为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要求是最佳时机外,他还认为,在其他列强向中国索取利益之时,如果清政府将福建等邻近日本之地割让他国,则日本也会面临危险,因此,要求清政府不要将福建割让与他国。 矢野文雄发出这封密电后,迟迟没有得到回信,他又于4月7日再发密电以示催促。这一次的密电中说: 望许可小生(矢野文雄自谦)先以个人身份试探清廷二、三重要人物之意志……小生与翁、李、张三人颇亲近,若能说服上述三人并得起承诺,再正式提出,则事必可成。若时机错过则再无意义……[2] 矢野文雄发出此封密电的第二天,即收到了西德二郎发来的电报。西德二郎在电报中表示支持矢野文雄提出的不割让福建的提案,并要求他对清政府提出该项要求。同时,关注列强在福建的动静,一旦有要求割让或租借福建之事,即向清国总理衙门表示反对。此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奉日本政府之命,先礼后兵的非正式会晤了李鸿章和张荫桓,晓以利害,要求中国方面答应日本的要求。 讽刺甲午战争日本人牵着大清官员辫子的讽刺漫画 4月22日,矢野文雄正式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不割让或租借福建与他国。面对日本政府的逼迫,清政府发出照会称,福建省内及沿海一带均属中国要地,无论何国,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 这个承诺,实际上在口头上已经承认日本在福建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政府并不放心。有道是口袋有粮,心中不慌,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日本政府要伸展自己的在华权利,必然要像西方列强那样,有所实质上的主张。 1898年4月27日,西德二郎外相致电矢野文雄,询问在不影响清政府甲午战争赔偿款的情况下,能否争取获得福建境内铁路的铺设权。对此,矢野文雄在回函中说,提出铺设福建省内铁路权的要求不会影响战争赔款。 说到这里,仍要说说当时的政治环境。甲午战后,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是较早主张学习日本经验使中国自强的人。他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土耳其曾经很强大,但是它不变革旧体制而逐渐变得弱小了;日本为一弹丸小国,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康有为主张联合英国、日本来推动中国的变法自强。他为此还鼓动御史杨深秀上奏光绪皇帝,联结英、日,实现自强。这种主张,当时的维新派和朝廷大员中,大有人在。张之洞、刘坤一都曾经提出过类似主张。只不过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联日、学日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日本刊登的李经方和李鸿章 维新派和朝中大员出现的这些主张,使得日本政府看到了进一步在中国伸展势力的希望。当时,东亚同文会提出「 ”保全清国”的主张,实际上也是想依靠中国的维新力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成为日本的屏藩。这样,甲午之后的日本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地做出与中国修睦关系的姿态。在西德二郎询问矢野文雄在不影响清政府甲午战争赔偿款的情况下,能否争取获得福建境内铁路的铺设权的时候,矢野文雄提出,为了不伤害清国维新力量对日本的感情,政府应做出尊重清国繁荣与独立的姿态。如果清政府想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日本可以接受相当数量的留学生,为他们学习军事或其他实用的知识提供帮助。 矢野文雄向日本政府外务省提出这一建议的前一天,矢野文雄曾在日本驻清国公使馆会晤了康有为,商谈中日「 ”两国合邦事宜”。关于这一事件,《康有为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顷闻日人患俄人铁路之逼,重念唇齿辅车之依;颇悔割台相煎之急,大开东方协助之会;愿智吾人士,助吾自立,招我游学,供我经费,以著亲好之实,以弭夙昔之嫌,经其驻使矢野文雄函告译署。我与日人隔一衣带水,若吾能自强复仇,无施不可,今我既弱未能立,亟宜因其悔心,受其情意。[3] 合邦大事,矢野文雄没有做出表态。在西方列强都觊觎中国领土的环境下,日本政府也不敢贸然表态。合邦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 参考文献: [1]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31卷第1册,第486页,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4年版 [2](日)大里浩秋、孙安石编:《近现代中日留学生史研究新动态》第 3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3 月版。 [3]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4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很赞哦!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