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廊桥 福州廊桥发展历史
福州廊桥发展历史
“闽中桥梁甲天下”。
在福州近郊的闽侯县白沙镇,横跨大目溪有一座木拱廊桥———远济桥。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远济廊桥曾经是附近居民的每日必经之路,也是当时福州通往京都的必经之路,不知曾有多少读书人途经它进京赶考。
随着现代公路的大规模铺设,曾见证过福州商贸繁华的古桥多数失去了实际用途,日渐寂寞寥落,直至变成一座危桥。
但是去年,当地政府找来一群当地相传的廊桥工匠,用“修旧如旧”的办法重现了这座珍贵木拱廊桥的风采。
福州人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新与旧的态度。
■“老福州”记录古桥旧貌 远济廊桥从前的样子,记者是在一本名为《福州十邑古桥》的画册上看到的。
它的作者是退休高级工程师陈镇国。
退休后,他用3年时间走遍了含古田、屏南在内的福州十邑范围内246座始建于清代之前的古桥。
他为古桥拍下的图片和收集到的资料,集结成了这本书。
福州东临大海,溪流纵横,河网密布。
历代福州人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根据环境条件,就地取材,建造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桥梁,其中包括十多座我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木拱廊桥,而全国现存完整的虹桥结构木拱廊桥只有大约86座了。
陈镇国这样向记者描述7年前他第一次看到远济廊桥时的印象:“横跨在大目溪上20米高的地方,典型的闽式传统建筑,在青山绿水间琼楼高悬,好像一幅山水画。
但是,光绪年间的杉木已经朽烂,白蚁把木头都蛀空了,桥面的木板到处是破洞。
虽然很少有人从这里走了,但附近的联坑村人为安全起见,还是在桥头立了一块‘危桥禁止进入’的牌子。” 解放以后,现代化的公路在福州地区修建起来,水路不再是福州人出行的唯一选择,远济廊桥也不再是福州人进京的必经之路。
它和福州大街小巷的大小木桥、石桥一样,日渐淡出了福州人的日常生活。
但是像陈镇国一样的很多老福州人忘不了这些桥,对他们来说,桥,是福州最重要的风景之一。
■81岁老工匠带队整修 去年春天,远济廊桥“病危”的消息一经当地媒体报道,就引起广泛关注。
闽侯县、白沙镇两级政府筹集了30万元,启动修缮计划。
81岁高龄、国内唯一能主持建造木拱廊桥的“廊桥孤匠”郑多金老人被专程从邻近的寿宁请来,主持廊桥大修。
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见证了大修的全过程: “远济桥用的全是杉木,经过100多年风吹雨打,现在大约1/3的梁木需要更换,总计100多根,其中6根横梁需要平苗长12米,尾部直径在16厘米以上,这样的杉木现在很难找了,而且原木重达1吨左右,需要十多个人从深山里抬到工地上。
而且留用的原始木料全部要消毒,与桥墩接壤的横梁根部要剥去黄泥层及梁头霉烂部分,然后撒上石灰,再裹上一层水泥,以防蚁蛀。” 陈镇国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修缮远济桥将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用传统工艺使其恢复原貌时,放心地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初,远济廊桥修缮工程完工。

除廊桥屋顶以外的结构中不用一根铁钉,只用竹钉。
与原来相比唯一的变化,是在桥两侧原来镂空的护栏外面加了一层杉木板,以防雨水打到桥内,浸湿木头。
修复后的古桥飞架于峡谷之中,再现了山涧飞虹的景观。
“开始有城里人开车专门来看桥了。”曾江告诉记者。
■古廊桥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最近家里喜迎长孙的出生,一直惦记着远济廊桥的陈镇国还没抽出时间去看看修缮后它的样子,但是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古廊桥最集中的福建、浙江多个县(市)已经举行学术会议,研究廊桥的保护开发,11个县市共同签署了《中国廊桥申遗寿宁宣言》,欲联手为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