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108将结局悲惨的原因 再谈刘牢之结局悲惨的原因

火烧 2023-03-16 06:38:52 1083
再谈刘牢之结局悲惨的原因 《晋书》:玄以刘牢之为会稽内史。牢之曰:“始尔,便夺我兵,祸其至矣!”刘敬宣请归谕牢之,使受命,玄遣之。语毕,趋出,佐吏多散走。牢之惧,使敬宣之京口迎家;失期不至,牢之以为事

再谈刘牢之结局悲惨的原因  

《晋书》:玄以刘牢之为会稽内史。牢之曰:“始尔,便夺我兵,祸其至矣!”刘敬宣请归谕牢之,使受命,玄遣之。语毕,趋出,佐吏多散走。牢之惧,使敬宣之京口迎家;失期不至,牢之以为事已泄,为玄所杀,乃帅部曲北走,至新洲,缢而死。敬宣至,不暇哭,即渡江奔广陵。

108将结局悲惨的原因 再谈刘牢之结局悲惨的原因

刘牢之是东晋末期北府兵的将领,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其中真正让刘牢之传名后世的,是让他饱受诟病的三次反叛。这三次反叛,让刘牢之大起大落,迅速达到人生巅峰,转眼间又跌入谷底,可以说是身败名裂。

那么刘牢之为何会结局悲惨呢?

刘牢之出身将门,世代以勇武知名。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建武将军谢玄镇守广陵防御前秦,大量招募劲勇,刘牢之因为骁勇得以应选入军。谢玄用刘牢之为参军,率领一部精锐士兵为前锋,打仗百战百胜。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北府兵,东晋赖以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支劲旅。刘牢之凭借率领北府兵在太元初年与前秦作战的战功,迅速升迁为鹰扬将军、广陵相,人生起步相当顺利。

淝水之战中,刘牢之率军径直渡水攻击,大破敌军并阵斩主将梁成,随即分兵阻断对方退逃的渡口。败逃的敌军争渡淮水,刘牢之乘势掩击,杀获万余人,缴获敌军所有器械物资,由于前秦军队士气受损,最终大败刘牢之简介,而刘牢之则一举成名。

然后刘牢之的人生就开始新的轨迹,刘牢之开始投机政治,先后投靠又反叛了三位政治人物,也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谢玄死后,孝武帝用王恭掌北府兵刘牢之简介,镇守京口以为朝廷屏藩。王恭此人性情刚直,对看不惯的事常常当面批评,丝毫不给面子,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会稽王司马道子。晋安帝即位后,司马道子执掌朝政,与同为太原王氏的王国宝等人弄权。王恭对此十分不满,双方闹得水火不容进而互相图谋。

王恭以全军委与刘牢之,再次起兵逼宫朝廷。而这次刘牢之被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策反,临阵倒戈,导致王恭败死。事后朝廷兑现承诺,刘牢之如约取代王恭,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从一名只是带领偏师作战的将领,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强藩,获得了实质性的重大利益。

桓玄遣何穆说牢之曰:“自古乱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乐毅、玄德孔明,然皆勋业未卒而二主早世,设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祸也。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于句践,韩白戮于秦汉。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犹不敢信其功臣,况凶愚凡庸之流乎!自开辟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以见容于暗世者而谁?至如管仲相齐,雍齿侯汉,则往往有之,况君见与无射钩屡逼之仇邪!今君战败则倾宗,战胜亦覆族,欲以安归乎?孰若翻然改图,保其富贵,则身与金石等固,名与天壤无穷,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惟君图之。”牢之自谓握强兵,才能算略足以经纶江表,时谯王尚之已败,人情转沮,乃颇纳穆说,遣使与玄交通。

元兴元年(402年),桓玄起兵叛乱,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逼建康。朝廷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领江州刺史,率军讨伐桓玄。此前一直表现勇猛的刘牢之突然变得畏首畏尾起来,担心打不过桓玄,又担心打胜以后功高震主而被掌权的司马元显猜忌。

桓玄派人一劝,刘牢之居然不顾刘裕以及儿子刘敬宣、外甥何无忌等人的极力劝阻,轻易就向桓玄投降,让桓玄轻松攻入建康,导致司马元显及其父司马道子被杀。桓玄攻入建康诛杀司马元显后便立即翻脸,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意图夺其兵权。刘牢之这次反叛让自己身负背叛恶名,不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惹祸上身,真是枉作小人。

桓玄动手收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这才如梦初醒,找刘裕商量,想要到广陵与女婿高雅之会合,打起匡扶社稷的旗号讨伐桓玄。刘牢之随后召集部属商议,参军刘袭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刘牢之人品太差,与众多佐吏当场散去。刘牢之信心崩溃,后来又见刘敬宣去京口搬取家人没有如期返回,以为已被刘袭所杀,绝望之下自杀。

纵观刘牢之的一生多次反叛,很多人认为刘牢之怯懦而不能成事,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是众人趋利避害的现实选择,刘牢之不是败在能力,而是败在眼光上。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作者,本文不尽之处请指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