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启示

火烧 2021-10-13 14:58:25 1056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启示 第一次第一场是,发生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前者是内乱,后者是外敌入侵,时间是公元310年,西晋八王之乱是内部同族兄弟,亲戚争权的内乱,永嘉五年3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启示  

第一次

第一场是,发生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前者是内乱,后者是外敌入侵,时间是公元310年,西晋八王之乱是内部同族兄弟,亲戚争权的内乱,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儿子带兵正式攻占洛阳灭亡了西晋政权,至此,长达16年的动乱开始了,五胡乱华,民族间的仇杀不断,大量人口,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

中原民户南渡淮南者超过百万,时间持续了两百多年,比如,隋炀帝修建运河,都促进南北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中国古代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高潮。

细节:这时北方少数民族争权领袖是非常残暴的,拿赫连勃勃举例,这个夏国国君嗜血成性,他征伐10万人修筑统万城。

城墙完工一段,就以铁锥试验,扎进一寸,就立杀筑墙匠人,并把尸体筑进墙内再换一批工匠更筑。

制造兵器的匠人最惨,必死无疑。

制弓的匠人献弓,如果射甲不透,立杀;如果射甲透入,马上把制作铠甲的匠人杀头。

循环往复,反正难逃一死。

(这个细节来自《魏书》)

第二次

第二场发生在圣唐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园755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15万人在范阳叛乱,这场叛乱是肮脏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后期分裂,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他们都是粟特人,你理解是胡人或突厥人就好了。

粟特人在唐代被认为是一个会经商,会表演的民族,安禄山本来是俘虏,但是据说肚子很大,跳舞很滑稽,逗笑了唐玄宗,所以被赦免还赐官了。

史思明这个人更狡猾,精通骗术,他也是俘虏,骗来了一条命,骗来的官。

(这些细节《资治通鉴》里有详细记载)

这场动乱持续了十几年,唐朝由圣转衰。

最严重的是这之后,唐代一直都是战乱状态,一直到灭亡都没拜托,人口在十几年中减少了几千万。

中国这时出现了第二个人口南迁的高潮,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之后“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细节:河南,山东,湖北,很多地区方圆百里人烟稀少,甚至洛阳城中“城邑残破,户不满白”郊外“鞠为荒榛”(《新五代史》)。

唐末蔡洲节度使秦宗权,每次出兵不带粮食,而用车载穷人尸体当军粮。

他们“所至屠老孺,焚屋庐,城穷为荆莱”(《新唐书》)这就不仅仅屠城了,还吃人。

其实你不要差异,人在无法生存时,什么都会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出那次大饥荒中,也有吃人肉的现象,但是被掩盖了。

负面的东西没人愿意看。

第三次

第三次,其实到了宋代,经过五代十国的发展,南方的水田农业已经超过了北方旱地农 业。

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启示

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秋天,金朝大兵压境,宋徽宗和宋钦宗奉行投降主义的策略,开封被攻陷,中原最后沦陷。

高宗赵构夹着尾巴跑到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争权,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高宗南渡,民从者如归市。”

细节:靖康二年,金兵在开封大肆掠夺,抢走徽宗,钦宗,皇妃,皇子,工匠,宫女,等3000人,以及全部财物,这些人都被发配到了今天的黑龙江,最终客死他乡。

尸骨无还。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岳飞,岳飞是一个古今罕见的完人,可惜他不明白赵构不想恢复中原,他怕接回哥哥和父亲影响他皇位,所以他杀死了岳飞,而秦桧其实和这个事情关系不是很大,他是按照高宗的意思做事(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法国女英雄贞德的死因和岳飞很像),呵呵,历史的原貌总是和人们想的不太一样。

人性的卑劣最终藏在幕后黑暗处诡异的微笑。

总结来说:

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最终完成。

至于为什么在西晋末期少数民族会南侵,这个问题,资料显示,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考证,那时的气候变冷,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南迁和南方农业争权就展开了冲突。

中国的版图格局决定了,中国的南方经济发展要快于北方,但是就像之前开头说的,中国核心的省份在长江黄河之间,谁控制了这里,谁控制中国,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都在北方打完,中国大事已定,渡江不过是“宜将剩勇追穷寇”。

富裕的地方相对比穷困的地方稳定,所以战乱北方多于南方,北方的外部环境也很复杂,所以中国的政治重心一直处于北方而不能南移,因为南移,北方必乱。

最早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前往背景就是有这个考虑。

很多事情,其实看似没有原因,其实细细品味,都有它们的前世今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