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的三大革命 改变中国历史的清朝
改变中国历史的清朝
一、清朝历史变化
清朝版图是中国历史第二大,第一元朝 第三是唐朝,清朝直至乾隆时期版图仍在扩大。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二、试论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1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一条鞭法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背景:(1)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2)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被迫逃亡或起义;(3)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4)商品经济的活跃.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与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一起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评价:(1)一条鞭法上承唐代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2)统一赋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弊端;(3)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以银代役,相对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5)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6)但它触动了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之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贯彻不力,弊端百出.清朝的赋役制度:(1)“圣世滋丁,永不加赋”:背景: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因农民的丁银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不堪负担,被迫逃亡或起义,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秩序,稳定赋役剥削,清政府不得不变通剥削办法.内容: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摊丁人亩”:背景:“永不加赋”比原来的加赋,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并没有能防止住农民的逃亡以及解决赋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免除丁银,地主豪富往往勾结官府,使丁银负担大部分落在贫困农民身上,清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变通丁银的征收法.内容: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评价:(A)“永不加赋”和地丁合一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 (B)废除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有没有穿越到清末改变中国历史的军事小说啊
《大清帝国》写的是穿越成为了光绪皇帝,作者对历史了解的十分透彻,功底超好。特别是作者在陆战和海战这方面超赞!
《第三次机遇》也是写的光绪,作者文笔很好,是完结的。
《光绪中华》相较于上面两本就有些逊色了。完结的
平行时空中一个晚清架空穿越文。
从新的视角来看历史的遗憾。
《强清霸世》不知道怎样,还没看的。完结的
《1900翻云覆雨》完结的
书籍介绍:
庄虎臣,一个二十六岁的小策划人,意外的穿越到他的前世一个十八岁的恶少身上。
这已经风雨飘摇的老中国,这眼见就要支离破碎的旧山河,如何能在各种势力的缝隙里找出自强之道.如果历史是天道,那就看看一个策划人如何大逆不道,如果历史是命数,看庄虎臣如何逆天改命!重振我汉家声威!
盛宣怀看着已经奄奄一息的李鸿章道:“中堂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李鸿章直着眼睛看着他道:“杏荪啊,你看这庄虎臣到底是又一个曾文正公还是我大清灭门的灾星?”
“啪!”上海总领事柏藻托猛一拍桌子:“现在租界的土地都成了中国人的?那还算什么租界?那个不知死的中国人叫什么?”
“他叫庄虎臣!”
柏藻托喃喃道:“是他?那就算了吧~”
《1911新中华》完结的

书籍介绍:
主角回到另一个平行世界的1911年的中华,这个世界和原来的世界有些不同,他阴差阳错的参加了一个有些不同的辛亥革命.大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他是成为一个军阀呢?还是走上振兴中华的道路?本书是讲述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绝不涉及现实社会.
四、唐朝与清朝,从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化
唐朝的时候女子可以穿露肩服饰,而且当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女穿男装,足可以看见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气。
而到了清朝女子所穿的旗袍领子边三粒{有些可能更多}扣子把全身封闭起来,且不能反应出女子身部的曲线,同时,女子被要求裹脚。这是由于自明朝后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迅速加强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时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同时还有个经济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考这类问题首先从经济基础着手,再想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背景和社会条件等等,问题就很明晰了。
五、李鸿章为改变清代中国的相关史实
1、建立淮军: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
2、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3、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4、建立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此举使我国东边的邻居日本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六、中国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具体的: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
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
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
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
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
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
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
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
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
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
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
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
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
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图片)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