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那”,但“那”到底有多?
我常“那”,但“那”到底有多?
我常“那”,但“那”到底有多?
在日常生活或文章,我常使用或者看到“那”,常用其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那”一般指非常短的概念。但“那”究竟有多“”(有多短),可有相的法?不妨我回到佛教典著作中,看看各部“那”的定位。
“那”原是梵,音“那”,又作“叉”,意是“臾”、“念”,也就是一心念起的度,“意”同,用一字表,那就是“念”,意思就是瞬,也就是的最小位。在世俗中,我常“念念不忘”,“念念”同自佛教。
言正,我看看佛教中的“那”度――
一、《俱》卷十二,一百二十“那”一“怛那”(梵音,下同),六十“怛那”一“”(又作“”),三十“”一“牟呼栗多”(也有作“臾”),三十“牟呼栗多”一“夜”。因此,一“那”相於我今天位的0.013秒。
二、《摩诃僧只律》卷十七,二十“念”一“瞬”,二十“瞬”一“指”,二十“指”一“豫”(),二十“豫”一“臾”,三十“臾”一“夜”。因此,一“那”相於我今天位的0.018秒。
三、也有中,一“那”一“念”不同。《仁王》卷上“空品”,九十“那”一“念”;《往生注》卷上,六十“那”一“念”。
四、《大智度》卷三十卷八十三,六十“念”一“指”;《俱》卷十二,六十五“那”一“指”。
五、佛中有其他概念,也可以衡量“那”。在《大般若》卷三四七中,按照序介不同概念,“一日夜”、“一日”、“半日”、“一”、“食”、“臾”、“俄”到“瞬息”,一“那”大相於一“食”(如早食之前或早食之)的度。

六、另《仁王》卷上“空品”,一“那”有九百“生”;《往生注》卷上,一“那”有一百一“生”。
此外,一“那”之的生,“那生”或者“那常”。前的一“那”在,前一“那”去,後一“那”未,叫“那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