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人读书的典故有哪些 古人那些勤奮讀書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火烧 2022-05-16 12:00:46 1052
古人那些勤奮讀書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負薪掛角、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不勝枚舉,那麽為何他們如此勤奮讀書呢?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學習的民族,千百年來,先祖刻苦學習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古人那些勤奮讀書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負薪掛角、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不勝枚舉,那麽為何他們如此勤奮讀書呢?

古人读书的典故有哪些 古人那些勤奮讀書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學習的民族,千百年來,先祖刻苦學習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的故事被人們口耳相傳,慢慢成為了一個個成語典故,流傳至今。

負薪掛角

漢朝人朱買臣家裡很窮,靠上山打柴到集市叫賣為生。他在背柴往集市走的途中,高聲讀書。他的妻子為此要和他離婚。

朱買臣安慰妻子:在路上讀書不是丟臉的事情,而且自己肯定會有出頭之日的。他的妻子還是走了。

後來朱買臣入朝為官,正是憑借平時背誦的經文,向漢武帝講解《春秋》《楚辭》,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掛角說的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密的故事。

李密將書掛在牛角上

李密是陝西人,小的時候去河南拜訪名師。為了不耽誤讀書時間,他把一部《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這一幕被隋朝大臣楊素看到了,說他不是等閑之輩。後來李密做了瓦崗起義軍的首領。

後來,宋朝人編寫《三字經》,將負薪、掛角連接在一起,比喻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出身行伍,孫權要他多讀書增長知識。呂蒙卻不以為然,推托說:"軍務太忙,沒時間讀書。"

孫權說:"你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在少年的時候讀了一些書,後來主持軍國大事,仍不忘讀書,這對我處理平時的事務很有幫助。像你這樣的青年,如果認真讀一些歷史和兵法,將來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手不釋卷

孫權還舉例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例子,說他"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從此,人們用"手不釋卷",比喻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懸梁刺股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最初的時候頗有雄心壯志,但是跑了許多國家,都不受重用。於是他回到家重新發奮讀書。有時候讀到深夜,實在困倦,難以專注,他就用一個錐子扎自己的大腿,讓疼痛驅散困意,振作精神。後來他終於學有所成,成為"佩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

錐刺股

頭懸梁說的是漢朝時期,孫敬的故事。孫敬非常喜歡讀書,每天從早讀到晚,很少休息,晚上也是讀到深夜才休息。然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夜晚讀書的時候,他就會打盹,頭經常碰到前面的書桌。孫敬便找了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梁上,一頭拴住自己的頭髮。這樣他低頭打盹的時候,頭就會痛。如此勤奮讀書,後來他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連在一起,稱為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斷齏畫粥

范仲淹小的時候,家中貧困,無錢供他讀書。范仲淹只好寄居家鄉的醴泉寺,一邊幫著乾活,一邊讀書。

由於寺裡也沒有多餘的糧食,范仲淹只好將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即使這樣也難以為繼,他想了個辦法,晚上煮粥凝結成塊,早上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沒有菜,他就自己弄一些醃菜(當時人稱為齏)吃,即使如此,也隻吃十幾根。生活雖然如此艱苦,但范仲淹依舊勤奮讀書。

斷齏畫粥

後來去了學舍,一些富裕的同學送他好的飯菜,但范仲淹卻拒絕了,他怕自己一旦吃了好吃的東西,將來再吃粥和醃菜,就難以下咽了。

從此之後,"斷齏畫粥"這個詞便流傳開來,用來形容貧苦力學

鑿壁偷光

匡衡是西漢末年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小的時候匡衡家中貧困,無錢讀書。他聽說一位富戶家裡藏有很多書,便主動要求去富戶家裡做活,條件是他能夠借這些書來讀。

鑿壁偷光

富戶答應了他。可是他白天非常忙碌,沒有時間讀書。晚上又沒錢買油點燈。這可怎辦呢?匡衡看到每晚,鄰居家燈光明亮,便將自己家的牆壁鑿了一個洞,就靠這個洞裡透過來的微弱燈光,勤奮讀書。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這則故事,後來人們就用"鑿壁偷光"這個詞,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囊螢映雪

東晉時期,有個人名叫車胤,家中貧困,白天要乾活維持生計,晚上又買不起燈油照明,沒辦法讀書。夏天到了,車胤看到一閃一閃的螢火蟲,便想了個辦法,抓了很多螢火蟲裝在一個夏布袋子裡,靠螢火蟲發出的光芒,勤奮學習。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博學多聞的大學者。

與車胤同時代的一個人名叫孫康。他的家境和車胤差不多,也是沒條件讀書。冬天的雪夜,他看到屋外有亮光,便起身披上衣服到雪地裡讀書。手腳凍僵了,他就起來跑一跑,搓搓雙手,繼續讀書。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學問入朝為官。

兩個人的故事,合二為一,產生了一個典故"囊螢映雪",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囊螢映雪

像孫權呂蒙這樣的人,整日忙於事務,尚且不忘讀書;像朱買臣、范仲淹、車胤、孫康這樣,條件如此艱苦,依然想方設法讀書。這是為何呢?

在筆者看來,這不只是"學而優則仕"思想驅使,而是古人將讀書當作了一種信仰,是一生的追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