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人物评价1000字 800字近代史对袁世凯的评价
800字近代史对袁世凯的评价
对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如下:
受孙中山政治继承者中国国民党和gcdzg两党利益影响(而非中国国家利益),为维护和宣传孙文派系发动“二次革命”、中国国民党颠覆北洋政府继而国共两党先后一党专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国史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以负面居多,袁世凯的真实形象被扭曲丑化。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表示,中国国民党在1927年成功夺权后,对袁世凯进行了大量妖魔化工作。
实际上,没有袁世凯就没有民国的建立。
因有史料支撑,部分学界人士对袁世凯的功过已经有趋于客观公正的评价;袁家子孙表示,受官方误导,民间近百年来对袁的评价还是以负面居多。
而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遭人质疑。
袁世凯在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树,他和平逼迫清帝退位,以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冲突的方式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他领导的北洋政府开放党禁,解放思想,使中国在思想领域上出现自春秋时期后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
经济上确立“私有产权”制,推行“自由经济”,使中国经济在晚清后出现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人视袁世凯为一个真正的改革家。
国民党声称袁世凯是暗杀宋教仁的元凶。
真正的元凶近代有不同说法。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这桩公案提出不少新证,如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有嫌疑。
亦有学者从民初帮会与革命党交恶情况分析,指出宋教仁是被帮会分子暗杀。
[94][95]后来袁世凯欲建立中华帝国,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起初表示衷心支持君主立宪的北洋军人蔡锷也背叛袁世凯。
称帝之举被部分人视为袁氏政治生涯中的错误决定,但当时部分社会精英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比共和制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后来的历史学家唐德刚说,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运动中,不仅袁世凯对共和政体没信心,而孙中山及后来者蒋介石、md等人都对共和政体产生过动摇,事实上他们最后都是搞个人独裁的最高形式皇帝,蒋、毛二公虽然都有做皇帝之实,但力避做皇帝之名,袁公的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1915年,日本政府企图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在外交压力下,最终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
但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袁世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袁世凯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并拒绝了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款,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处理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印度被英国殖民)。
胡适称《二十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98]再加上《二十一条》中的相关条款跟孙中山之前为筹款而主动提出的涉日条款相似,因此以此深究实在有欠公允。
袁世凯本人也号令全国教育联合会将签订条约的5月9日定为“国耻日”,依此警励国人毋忘此日,誓雪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