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姓古代女名人 赵姓历史人物

火烧 2022-03-25 19:52:40 1269
赵姓历史人物 一、赵姓的历史名人 赵云 赵匡胤 历史名人: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

赵姓历史人物  

赵姓古代女名人 赵姓历史人物

一、赵姓的历史名人

赵云 赵匡胤

历史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

赵 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 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五虎上将"之一。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二、历史上赵姓的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赵 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

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

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赵 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五虎上将"之一。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三、姓赵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

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

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融,润州人(一云湖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

融诗今存八首。包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

包融之子。与弟包佶齐名,世称二包。

登天宝进士第。包佶,字幼正。

天宝六年及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

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 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

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诗一卷。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

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 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

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

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

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

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 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等。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拈花、春云、钏影、冷笑、微妙、迦叶、钏影楼主等。著名报人,小说家。

1876年2月26日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清秀才。 幼进私塾,为富家开馆。

懂日语。曾任山东青州府学堂监督。

包惠僧(1894年-1979年7月2日),又名晦生,别名鲍一德、包生,号栖梧老人。湖北黄冈人。

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活动家。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gcdzg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脱党。

1949年从澳门来到北京。历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国务院参事。

生前著有《包惠僧回忆录》。包玉刚(1918—1991),浙江宁波镇海庄市钟包村(今属镇海区)人。

父包兆龙(1895—1982),早年在武汉开鞋店、在上海设钱庄,后任衡阳工矿银行、重庆工矿银行经理。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

1946年与人合资在沪开办国丰造纸厂。1949年春携眷迁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后营航运业,1967年扩为环球航运集团,任主席、名誉主席。

包玉刚为次子,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学校。1937年辍学,供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未几任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上海,改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任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1949年初至香港,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经营进口贸易,为大陆装运进口钢材、棉花、药品等紧缺物资。

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经营印度至日本间煤炭运输。次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为国有,运费大涨,获资甚丰,遂购置新船,扩展业务。

继与日本造船业、金融业和香港汇丰银行等合作,渐著声航运界。1967年在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中扩大船队,1970年改为环球航运集团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

至1981年底,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占香港商船总吨位一半,人称“东方船王”。 又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地设立十几家子公司、代理公司,还兼营地产、码头仓储、公共交通等业,历任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亚洲航业有限公司、世界航运及投资公司、世界海事及陆丰国际(投资)公司、世界金融国际有限公司和LBJ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等职。

1963年加入英国籍,1976年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予勋章、奖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

热爱祖国,拥护“一国两制”政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奉节俭,乐善好施,先后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杭州包玉刚游泳池等,又倡设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捐款赈济灾民。

促进故乡建设,应聘任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顾问和甬港联谊会、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捐资5000万元创建宁波大学,继捐资建包玉刚图书馆,并偕同亲属、同乡捐资兴建中兴中学、兆龙大桥、钟包新村、兆龙公路等,德泽桑梓。故居今存。

包起帆,当代著名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上海港务局副局长,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广泛应用于港口、铁路、化工、军工、河道等行业,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

四、赵姓的历史名人

1、赵武 赵武,嬴姓,赵氏,讳武,谥号曰“文”,,其名称“赵武”,世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文公外曾孙。

春秋中期晋国六卿,赵氏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升任正卿,执掌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促成晋楚弭兵之盟。 赵武为政期间的作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望、赞誉和威信,赵氏也藉以提高了其影响力,这对赵氏的发展和壮大来说可谓遇到了良机。

可以看出赵武的为政之路与其祖赵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专制、狠辣、凌厉,表现出来的是温和、忠信、礼义、谨慎。 2、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但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3、赵匡胤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比如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4、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吴兴 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

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 5、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一说字依吉,号恕轩,钱塘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而且大量增加了新的药物。

《本草纲目拾遗》中不见于《本草纲目》的药物达716种之多。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民间经验。

《本草纲目拾遗》为我国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学敏。

五、赵姓的历史名人(帮同学查的)

赵姓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赵雍,战国时赵国君主;赵胜,即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赵高,秦宰相和最大宦官;赵飞燕,汉成帝皇后;赵云,三国蜀汉将;赵匡胤,宋开国皇帝;赵明诚,宋金石学家等。

与他们相关的轶事典故也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 ①秦宰相赵高,指鹿为马。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

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

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②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六、赵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有哪些

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赵匡胤:宋太祖。河北涿州人,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奢: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七、姓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名人

赵宣子、赵奢、平原君、赵匡胤、赵普、赵光义、赵云、赵雍等。

2、基本简介

赵姓,《百家姓》排名第一,原来,《百家姓》起源于宋初,赵姓自然成为了《百家姓》的第一个姓氏,因为宋朝的开国君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姓是现今中国第八大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赵姓便是第九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

赵氏崛起于春秋晋国,“赵氏孤儿“的故事更是天下知晓;因赵氏孤儿是周王族庄姬公主的独子,因此血缘,普天之下的赵氏子孙也就同时成为了周文王的旁系后裔,与同是三晋之一的韩氏,魏氏本质上是表亲的关系;所以,三晋一体,互帮互助,同气连枝,共和天下。

赵氏除建立宋朝外,还建有南越帝国等诸多王朝,称王称帝者达到60多人,越武帝赵佗更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和最长寿的君王;尤其一提的是,基于宋朝的庞大人口数量,赵氏藩王的数量初统计达到了650多人,成为华夏诸侯王数量最多的姓氏,远超其他各氏,是名符其实的帝王专业户。

3、起源

源流一:汉族赵姓出自嬴姓或姚姓,赵姓来自嬴姓,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源流二: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为匈奴、南蛮、女真、党项、满族改赵姓或赵宋王朝赐姓而来。

源流三: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

八、姓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著名宦官。

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

后派人杀死秦二世,不久后被秦王子婴所杀。赵佗,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南越国创始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数十万军队进取岭南,由于受到当地越族土人的顽强反抗,秦军屡遭败绩,将领战死。

秦始皇遂又令其将领赵佗辅佐主将任嚣率数万水师南下增援秦军平定越地。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

赵佗任龙川县令。赵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

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 ,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公元前209年-207年,中原各地人民对秦王朝暴政群起反抗。时值任嚣病危,他命赵佗代理其职务,并嘱咐“秦政无道 ,中原扰乱,番禺背山面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

秦朝灭亡后 ,赵佗以军队攻占了岭南的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的政权。他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 ,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

他又对任嚣所建的番禺城作扩建,城周达十里,被称为“佗城”,成为后代广州的中心地区 。他努力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从而促使广东地区文化经济在秦末汉初年间稳步发展。

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派陆贾前往处于割据状态的南越国游说 ,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赵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并向朝廷称臣奉贡。

始此,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启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他自称南武帝,向朝廷举兵发难。

至汉文帝即位后,在朝廷的怀柔政策感召下,他主动撤销自设的帝号,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公元前137年,赵佗病逝,享年逾百岁。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

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诸城城关镇兰家村人。

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21岁那年,赵明诚与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喜结伉俪。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

宋太宗八世孙,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父荫补将仕郎开始登上仕途。

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后,历任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武义知县、临安府通判、南剑州知州、福建路市舶提举、饶州知州等职。他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又兼泉州知州和南外宗正事之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以宽民力而助国用,并多方查阅城外图籍,咨询来泉蕃商编著《诸蕃志》二卷,上卷志国,下卷志物。

它是一部记述宋代我国对外贸易的专著,在《宋史·外国传》和宋人著作中多处引用,后被收入明代《永乐大典》。 赵公明:(生卒年待考),赵公元帅,相传秦朝得道于终南山,被奉为“财神”。

传说中的玄坛爷赵公明是四大元帅之一,以黑虎为坐骑,一脸虬髯,威风凛凛。赵元帅奉天门之令,巡察五方,明朝张天师炼丹时,曾奏请玉皇大帝派遣威猛神将前来守炉,当时玉皇大帝指派下凡的就是赵公明。

张天师得道飞升之后,赵公明卸下守炉之职,主掌世人之功过鉴察,有“龙虎玄坛”之称。 关于赵公明的生平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赵公明本是日精所化,在后羿射下九日之后,他就化身为人,手持银鞭,身骑黑虎,隐居四川一地,直到张天师请他守护丹室后,才受封为“玄坛元帅”。

一说赵公明原是峨嵋山罗浮洞洞王,商朝末年,当姜子牙率兵对抗文太师时,赵公明受太师之请下山帮忙,没想到却惨逝世于姜子牙七箭封喉的法术下。 等到大业抵定,姜子牙在封神台上大封诸神时,一身武艺的赵公明就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名部下,负责迎祥纳福之职。

据说,他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人称之为“赵公元帅”,因此民间尊赵公明为“武财神”。 赵宣子:(公元前653~前601年),谥号“宣孟”,又名赵孟、赵盾,狄国人。

春秋时期著名晋国执政者。 赵鞅:(公元前?~前458年),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赵括:(公元前?~前260年),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

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将领。纸上谈兵者。

赵婕妤:(公元前?~前1年),女,又名赵飞燕,汉成帝皇后。 赵晔:(公元?~80年),字君伯,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著名东汉学者。 赵岐:(公元108~201年),字卿,初名嘉。

九、姓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著名宦官。

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

后派人杀死秦二世,不久后被秦王子婴所杀。赵佗,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南越国创始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数十万军队进取岭南,由于受到当地越族土人的顽强反抗,秦军屡遭败绩,将领战死。

秦始皇遂又令其将领赵佗辅佐主将任嚣率数万水师南下增援秦军平定越地。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

赵佗任龙川县令。赵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

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 ,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公元前209年-207年,中原各地人民对秦王朝暴政群起反抗。时值任嚣病危,他命赵佗代理其职务,并嘱咐“秦政无道 ,中原扰乱,番禺背山面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

秦朝灭亡后 ,赵佗以军队攻占了岭南的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的政权。他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 ,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

他又对任嚣所建的番禺城作扩建,城周达十里,被称为“佗城”,成为后代广州的中心地区 。他努力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从而促使广东地区文化经济在秦末汉初年间稳步发展。

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派陆贾前往处于割据状态的南越国游说 ,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赵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并向朝廷称臣奉贡。

始此,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启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他自称南武帝,向朝廷举兵发难。

至汉文帝即位后,在朝廷的怀柔政策感召下,他主动撤销自设的帝号,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公元前137年,赵佗病逝,享年逾百岁。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

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诸城城关镇兰家村人。

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21岁那年,赵明诚与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喜结伉俪。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

宋太宗八世孙,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父荫补将仕郎开始登上仕途。

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后,历任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武义知县、临安府通判、南剑州知州、福建路市舶提举、饶州知州等职。他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又兼泉州知州和南外宗正事之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以宽民力而助国用,并多方查阅城外图籍,咨询来泉蕃商编著《诸蕃志》二卷,上卷志国,下卷志物。

它是一部记述宋代我国对外贸易的专著,在《宋史·外国传》和宋人著作中多处引用,后被收入明代《永乐大典》。 赵公明:(生卒年待考),赵公元帅,相传秦朝得道于终南山,被奉为“财神”。

传说中的玄坛爷赵公明是四大元帅之一,以黑虎为坐骑,一脸虬髯,威风凛凛。赵元帅奉天门之令,巡察五方,明朝张天师炼丹时,曾奏请玉皇大帝派遣威猛神将前来守炉,当时玉皇大帝指派下凡的就是赵公明。

张天师得道飞升之后,赵公明卸下守炉之职,主掌世人之功过鉴察,有“龙虎玄坛”之称。 关于赵公明的生平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赵公明本是日精所化,在后羿射下九日之后,他就化身为人,手持银鞭,身骑黑虎,隐居四川一地,直到张天师请他守护丹室后,才受封为“玄坛元帅”。

一说赵公明原是峨嵋山罗浮洞洞王,商朝末年,当姜子牙率兵对抗文太师时,赵公明受太师之请下山帮忙,没想到却惨逝世于姜子牙七箭封喉的法术下。 等到大业抵定,姜子牙在封神台上大封诸神时,一身武艺的赵公明就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名部下,负责迎祥纳福之职。

据说,他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人称之为“赵公元帅”,因此民间尊赵公明为“武财神”。 赵宣子:(公元前653~前601年),谥号“宣孟”,又名赵孟、赵盾,狄国人。

春秋时期著名晋国执政者。 赵鞅:(公元前?~前458年),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赵括:(公元前?~前260年),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

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将领。纸上谈兵者。

赵婕妤:(公元前?~前1年),女,又名赵飞燕,汉成帝皇后。 赵晔:(公元?~80年),字君伯,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著名东汉学者。 赵岐:(公元108~201年),字卿,初名嘉,字台卿,。

一、历史上的赵姓名人

1、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2、赵襄子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3、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4、赵佗

赵佗(越南语:Triệu Đà;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5、赵胜

赵胜(?-前251年),战国四公子之一(注:战国四公子又称战国四君),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北),号平原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匡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毋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