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守承诺的例子 六個信守承諾的故事,說明承諾也是一種智慧
六個信守承諾的故事,說明承諾也是一種智慧
曾子殺豬、季劄掛劍,晏殊樹信……透過這一個個故事,讓人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誠信精神。
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荷蘭篇,曾經講過荷蘭人巴倫支船長和他17名水手,為了恪守承諾,至死不動客人貨物的故事。這個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他們紛紛感慨荷蘭人的誠信精神,並將之視為荷蘭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我們老祖先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重視承諾的故事比比皆是。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兒子哭鬧著要和她一起去。曾子的妻子順口說:"你不是喜歡吃肉嗎,等我回來殺了豬給你吃。"這一招還真管用,兒子乖乖地回去了。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聽到豬叫聲,推門一看,是曾子將豬綁起來,準備要殺呢。她連忙上前攔住說:"我不過是哄小孩的,你怎麽還當真了?"
曾子殺豬

曾子一本正經地說:"小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們年幼無知,全靠從父母那裡學知識。如果我們現在欺騙他,等於教他欺騙別人,而且他往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有道理,和曾子一起把豬殺了。
許金不酬
古時候,有個商人乘船外出,沒想到中途船沉了,他高呼:"救命啊!""救命啊!"
附近有個漁夫聽到求救後,立刻往過趕。那商人看到漁夫,高聲說:"如果你能救我,我給你100兩金子。"漁夫趕過去救起了商人。商人卻隻給他10兩金子。
許金不酬
漁夫問他:"為什麽隻給10兩?"商人信誓旦旦地說:"你打一天魚才掙幾個錢?現在一下子得了10兩金子,為什麽還不知足呢?"
後來商人又在此地沉船,漁夫卻不再施救。眾人不解,漁夫說:"這是一個口裡許諾給酬金,卻不兌現的人。"說罷,眼看著商人淹死了。
吳起守信
戰國時期,吳起擔任魏國和秦國交界的西河地區的長官。當時秦國的一個哨所對魏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吳起想拔掉他,可是魏軍多不敢對抗秦軍。吳起便想了個辦法。
他命人在北門外豎起一根車轅,發下布告說:"有誰能夠把這根車轅搬到南門,就賞賜他上等的田地和住宅。"許多人不信這是真的,唯獨有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車轅抗到了南門,找吳起領賞。吳起果然兌現了承諾。
吳起畫像
吳起又命人把一擔紅豆放在東門外,下令說:"如果有人把他挑到西門,我就賞賜他上等的田地和住宅。"這時所有人搶著去挑紅豆。
吳起見時機成熟,便下令:"明天攻打秦國的哨所,有誰先登上城去,任命他為大夫,賞賜他上等的土地住宅。"
人們爭先恐後,不久之後就拔掉了這顆眼中釘。
季劄掛劍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很有德行,天下聞名。有次他去徐國訪問。徐國國君熱情接待了他。季劄腰配寶劍,身穿華服,侃侃而談。但是徐國國君卻有點心不在焉,眼睛一直盯著季劄的寶劍。
季劄掛劍
季劄明白徐君喜歡他的這把寶劍,但是他還要去魯國出訪,不能沒有佩劍,因此心中暗許:"從魯國返回時,一定將這把劍送給徐君。"
然而待季劄返回來時,徐君卻去世了。季劄要將佩劍送給徐君的兒子,但他卻堅決不受:"先君沒說過這件事,我不敢收。"季劄無奈,來到徐君的墳前,拜了三拜,將寶劍掛在了墳旁的一棵樹上。
一諾千金
項羽手下的季布任俠尚義,很有名聲。他在漢朝做官後,性格不改,耿直如故。
漢文帝在位時,楚地有個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辯,喜歡結交權貴。但是季布卻不喜歡他。有天,曹丘生拜訪季布,季布卻一臉嫌棄。曹丘生毫不在意,先給季布施禮,接著慢吞吞地說:"我們楚地有句俗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語'。你是怎樣得到這樣的聲譽的呢?你我是同鄉,我在各地宣傳你,你為何還要嫌棄我呢?"
季布這才改變了對曹丘生的態度,熱情接待了他。
從此之後,"一諾千金"這個詞便傳開了。
晏殊樹信
北宋詞人晏殊,從小聞名鄉裡,人們稱他為"神童"。地方官把他舉薦給皇帝。皇帝在大殿上親自測試他。晏殊一看考卷是自己不久之前練習過的,因此請求換一份考卷。當時在位的是宋真宗,對於晏殊這種誠實的品行,大為褒揚,賜他"同進士出身"。那年晏殊只有14歲。
晏殊畫像
晏殊做官時,京城的官員經常出入酒樓茶館。但他卻不同,辦完公事後,隻待在家裡讀書做學問。宋真宗知道這件事後,讓晏殊陪太子讀書,這在當時可是個美差。眾人不解。宋真宗說:"你們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這樣自重謹慎的人,才可以教導太子。"
晏殊卻誠懇地說:"我在家讀書,主要是沒錢出去遊玩,若是有錢肯定也去遊玩了。"
宋真宗看到晏殊如此坦誠,更加信任他了。
正如紀錄片《大國崛起》之中的觀點一樣,誠信讓荷蘭成為大國。同樣的道理,正因為我們祖先如此誠實守信,並將這種精神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中華文明才能綿延不絕。當然對於個人而言,誠信也是一種高明的智慧,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