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小红书笔记消失了 我曾经那么接近成功——《读孔笔记.十七》
我曾经那么接近成功——《读孔笔记.十七》 孔子摄行鲁国相事后,季孙、叔孙、仲孙等三桓贵族对孔子尊敬有加,尤其是与实权派季桓子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按《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记:「 ”孔子行乎季氏,三月不违

我曾经那么接近成功——《读孔笔记.十七》
孔子摄行鲁国相事后,季孙、叔孙、仲孙等三桓贵族对孔子尊敬有加,尤其是与实权派季桓子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按《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记:「 ”孔子行乎季氏,三月不违。”可见,孔子与季氏在这阶段进入了少有的互相信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孔子是志得意满的。鲁定公也频频向其问政,而孔子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宣扬「 ”仁政”思想的机会的。 按《论语·八佾》。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意思:定公问道:「 ”国君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国君,应该怎样?” 孔子说:「 ”国君使用臣下,要以礼相待;臣下事奉国君,要忠诚以奉。” 按《论语·子路》。定公问:「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 ”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白话意思:定公问:「 ”一句话便可以振兴国家,有这样的话么?”孔子回答说:「 ”话不能这么讲,不过差不多的也有。人们说,‘做国君很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几乎这一句话就可以振兴国家么?”「 ”一句话可以丧失国家,有这样的话么?”孔子回答说:「 ”话不能这么讲,不过差不多的也有。人们说,‘我做国君并不快乐,只是没人敢违抗我讲话罢了。’如果讲得好,没人敢违抗,那不很好么?如果讲得不好,也没人敢违抗,那不就是一句话便可以丧失国家么?” 就这样,日子晃晃悠悠就来到了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发现了机会,准备着手干一票大的——堕三都。当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为了鲁定公,为了恢复鲁国公室应有的地位,为了恢复天下应有的「 ”君使臣,臣事君”的政治秩序。 话还得从头说起。鲁定公十年,叔孙氏的宗主叔孙成子想立庶子叔孙武叔为继承人。其家臣公若藐反对,劝叔孙成子改立别子,于是公若藐和叔孙武叔结下了梁子。 叔孙武叔派自己的心腹南公去办这件事情。公南是叔孙家的马正,公南先找了人去暗杀公若藐,结果没有成功。之后,公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郈邑的马正侯犯。 侯犯手下的御夫,终于暗杀了公若藐。但公若藐死后,郈邑却被侯犯所控制,仍不听武叔的使唤。 于是武叔调集族兵,联合孟氏去攻打郈邑,没有打下来。郈邑位于齐鲁边境。武叔、南公就又向齐国借兵攻打,但因城堡坚固,还是没有攻下。于是,武叔秘召郈地的司空驷赤。叔孙武叔说:「 ”郈地反叛不仅是我叔孙家族的忧虑,也是鲁国的祸害。您看该怎么办?”驷赤说:「 ”我的心意如同《扬之水》第四章诗中所写。”《扬之水》是《诗经·唐风》中的一首,最后一章有四个字:我闻有命。就是「 ”听您的命令”的意思。驷赤回到郈邑,对侯犯说:「 ”郈邑地处齐鲁之间,独立是不可能的。既然叛离了鲁国,就要设法归顺齐国。”侯犯派人将邑的户口图册送到齐国,请求接管。而驷赤却对邑人扬言说:如果齐人接管郈邑,就要把邑人外迁到齐国。于是邑人不安。当齐国使者到来后,邑人哗变骚乱,侯犯害怕了,弃甲出走,逃亡到齐国。最终,叔孙氏收复了郈邑。 趁此机会,孔子作为大司寇兼摄行相事向鲁君及三桓建议,为了防止「 ”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再次出现,应该当即实施拆除三桓三处的封邑的城墙。当时,三桓及其他上卿贵族都有自己的封邑,一般情况下,贵族居住于国都,封邑交给家臣管理,久而久之,封邑就被家臣控制,这就是东周后期孔子所痛恨的「 ”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和局势。 孔子这个举措,表面上是针对三桓的陪臣,为三桓祛除后患,但实际上,孔子想的够远,说到底是想帮鲁定公恢复公室该有的权利。因此,当孔子提出「 ”堕三都”时,三桓以及鲁定公拍掌称快,全部同意。 按《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 ”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 即孔子对定公说:「 ”按着古代的规矩,臣下的家中不能私藏武器,卿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 ”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管家,打算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这时,叔孙氏首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 其中一雉的长度为三丈,学者贾志刚认为:,大致是一只鸡能飞的距离。其实,在「 ”堕三都”之前,子路作为孔子的得力助手,也已经出仕,被季氏聘为季氏家宰,接替了先前阳虎的职务,为季桓子家大管家。 叔孙武叔第一个响应,前段时间的侯犯叛乱令叔孙对家臣就地坐大深恶痛绝。此时的郈邑,已经没有家臣盘踞,所以拆的易如反掌,顺顺利利。 接下来的季氏堕费邑就没那么容易了。 按《史记·孔子世家》。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即季孙氏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率领费邑的人攻进曲阜,袭击鲁国公室。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人就藏进了季孙的住宅,登上了季孙家的武子之台。费邑的叛军追至台下强攻,不能攻克。就用箭射,乱箭射在了鲁公的身侧,情况特别危急。这时,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去攻打他们。结果,费邑败逃,曲阜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击败。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 那个曾经小看孔子的齐大夫黎鉏称:「 ”孔丘知礼而无勇”。孔子在这次堕费邑引发的战争中的表现更让其大跌眼镜,并对孔子在鲁国摄行相事一事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按《史记·孔子世家》。齐人闻而惧,曰:「 ”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白话意思: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说:「 ”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我们靠它最近,必然会首先来吞并我们。这是后话,咱们继续看最后一座封邑成邑是怎么拆? 按《史记·孔子世家》。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 ”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左传》里还多一句公敛处父的话:「 ”子伪不知,我将不堕”。 即接着准备拆成邑,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懿子说:「 ”拆了成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且成邑又是咱们孟氏的根据地,没有成邑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所以,我不打算拆毁”结果,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成邑,结果,没有攻下来。 孟氏宗族孟懿子本是孔子的学生,本是最应该支持老师工作的人,可是,家臣公敛处父的一句话点醒了孟懿子。怎么办?一边是老师,老师的大司寇职位还是自己主动让出去的,一边是自己的根本切身利益。两利相劝取其重吧,成邑是坚决不能堕,那老师惹就惹吧,于是,孟懿子就干脆不见老师孔子,直接玩失踪。最后,在公敛处父的抵抗下,成邑得以保留,堕三都宣告失败。 很赞哦!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