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属于唐朝吗 大唐与吐蕃松洲:拉开唐蕃百年战争的序幕
大唐与吐蕃松洲:拉开唐蕃百年战争的序幕
大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历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为后世无数中华儿女敬仰追忆的丰碑!大唐帝国中、前期的疆域极为辽阔。极盛时期的大唐帝国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东岸,咸海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中国的内湖;西南越过阿富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濒临波斯高原,陆上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疆域最南到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东端拥有包括今台湾和今日本占冲绳在内的琉球群岛。尤其是在西方,成为中国历史上在西部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大唐帝国之所以能够创立如此辉彪炳千秋的辉煌功业,是通过一系列同周边势力,尤其是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的、惨烈的战争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大唐自开国第一刻起,就与他之前的中原王朝一样,面临着来自周边势力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挑战,整个唐朝历史几乎都在同周边游牧民族势力做抗争。唐朝所面临的周边游牧民族政权威胁,要比他之前的汉帝国严重、复杂得多,先是东、西突厥汗国。此外,几乎就在唐灭亡东突厥汗国的同时,在西南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日后对唐朝西方领土构成最大威胁的宿敌--吐蕃王朝。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近200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吐蕃也由此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外敌。大唐与吐蕃百年恩怨的起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州之战。松州之战拉开了其后唐朝与吐蕃近200年战争的序幕。而挑起这场冲突的,就是唐朝后来的"女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松赞干布。与后来双方之间动辄出兵几十万,杀敌数万、掠地百里的一系列战争相比。松州之战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唐朝所取得的歼敌战果和吐蕃遭受的损失甚至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但是,看似规模有限的松州之战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松州之战是如何发生、进行的,又产生了怎样的战略影响呢?
后面内容更精彩
要探讨松州之战,有必要先对重要当事者和事发背景、起因进行一下简要介绍。松州之战发生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帝国建国初期。公元589年,杨广灭南陈,隋朝统一全国,中国终于结束了300年之久的大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隋朝前期,开国皇帝杨坚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王朝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地位上,都是后世史学界公认的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后续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政权的迅速腐化堕落,则最终将辉煌一时的大隋帝国送入"二世亡国"的悲惨境地。随着隋朝的衰败和灭亡,中原地区再次进入分裂、混战的乱局。公元618年5月,隋大丞相、唐王李渊在长安废黜隋朝末代皇帝杨侑称帝,立国号为唐。日后光耀千秋的大唐帝国就这样在纷乱的中原诞生了。
作为唐朝开创者,李渊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在天下分崩,突厥虎视眈眈的纷乱局面下,他靠篡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将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元627年,经过一场骨肉相残的血腥"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在统一战争中争战四方,立下不朽功勋的李渊次子继位。他就是受到万世无限敬仰的中华一代天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励精图治,迅速将唐朝带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之中。帝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疆域迅速扩张。一个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帝国--大唐帝国,傲然崛起于欧亚大陆的东方!
与之前的中原中央王朝一样,唐朝同样面临来自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唐朝前期,面临的重要外部威胁是北方的东突厥势力。东突厥对新生的唐帝国构成严重威胁,最危险的时候,东突厥颉利可汗曾经亲率20万骑兵直逼到距离唐都长安城40里外的渭水之滨,朝野震动。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布置疑兵之计,亲自率领少数随员在渭水之滨隔河与颉利对峙。面对严阵以待的唐军和李世民的浩然气概,心虚的颉利未敢轻举妄动。加之李世民给予突厥大量金银财宝,分化了其部将。最终颉利与李世民"杀白马盟誓"后率军返回漠北草原。李世民将"渭水之盟"视为奇耻大辱,同时他认定,东突厥绝不会甘休。要想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必须用武力手段。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发展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公元629年11月,突厥进犯河西走廊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内地同西域领土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意识要决战时刻来临了。于是任命被后世赞誉为"一代战神"的大唐早期一代名将李靖为主帅,率李蕖⒀ν虺沟炔拷,率10万大军,分6路对突厥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在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李靖亲率3000精甲铁骑乘夜出击,突袭突厥后方襄城。突厥首领颉利大为震惊,在不名虚实的情况下率军仓皇溃退。加之突厥本身就属于典型的部落联盟政体,内部并不统一。在唐军强大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瓦解下,突厥内部分崩离析,多名重要将领投降。颉利所部在云中遭唐将李匏部伏击,伤亡怠尽。公元630年正月,东突厥残部在阴山被李靖彻底击溃,颉利在逃往吐谷浑途中被唐将张宝相俘获押送长安。至此,东突厥汗国灭亡,其所辖领土和数十万部众均归属唐朝。东突厥控制下的漠北蒙古高原全境历史性的首次被全部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北方疆域跨过蒙古草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苏武牧羊的北海成为大唐帝国内湖。东突厥的灭亡在周边产生地震般的效应,在大唐帝国赫赫武功震慑和李世民开明民族政策感召下,回纥、薛延陀、吐谷浑等边疆民族上书,共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大唐帝国在诞生仅仅12年,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创造了彻底灭亡北方一个曾经几乎攻占自己首都的、强大游牧民族政权并将其纳入版图的空前辉煌的奇迹!而就在此时,在大唐西部,昆仑山以南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一个此前的历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接触甚至从没有听说过的、崭新的强大对手,正以惊人的速度悄然而迅速的崛起。而且包括一代天骄李世民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个新生政权会在而后近2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成为大唐帝国最强悍、最难缠的宿敌--吐蕃王朝诞生了。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先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起源于与中原华夏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东方的东夷并存的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仅指今天的羌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部众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通称。由于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复杂,加之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极其有限。导致中原中央王朝尽管早在西汉就已经控制了与西藏比邻的西域,却对昆仑山南方广袤而又神秘的西藏地区知之甚少。
吐蕃的先人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始终没能性能一个统一的集权制政权。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诸如附国、女国、宝鬓等的小国。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一个分支雅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由早期原始、落后的氏族部落联盟制,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首领自称"赞普",随后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公元630年,文治武功的吐蕃首领囊日论赞被政敌毒杀,吐蕃陷入内乱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囊日论赞年仅13岁的儿子在危局中即位。他就是对西藏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少数民族政治家松赞干布。
<!-- shwc end -->
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出生在吐蕃王朝发祥地泽当城。说来有趣,在那个人口第一的时期,松赞干布居然是吐蕃王囊日论赞的独生子,这在人丁兴旺的诸国王室中是相当罕见的。作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幼年的松赞干布接受了良好而又极为严格的教育。这使得他无论是文才还是军事能力方面都足以和他的父亲相匹敌。囊日论赞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为吐蕃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能躲过政敌的黑手。由于囊日论赞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派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致使他成为政敌的暗杀目标。公元630年,囊日论赞被政敌毒杀。随后,吐蕃爆发了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等旧贵族策动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危局下,囊日论赞年仅13岁的儿子松赞干布继位。
后面内容更精彩
此时的吐蕃狼烟四起,形势对松赞干布非常不利。内部,吐蕃贵族的叛乱愈演愈烈;外部,先前被征服的女国等部落陆续"复国"。而且,羊同等部落乘势入侵吐蕃领地。危局下,13岁的松赞干布表现出与七实际年龄截然迥异的领袖气魄和才华。在父亲遗留的老臣辅佐下,松赞干布明确了将继续进行他父亲的改革。这就得到了实力雄厚的新兴奴隶主贵族集团支持,尤其是在经费方面的全力配合。随后,他采取征兵的方式,迅速组织起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近3万人的强大骑兵军团。这3万军队在数量上看貌似很少,甚至还不如当时控制西域的西突厥汗国。但在人口稀少得多的的西藏地区,却已经是一支具有绝对优势的力量。在强大以武力和雄厚财力的支持下,经过3年征战.松赞干布平定了内部叛乱。公元632年,松赞干布将都城迁至逻些。随后,他开始迅速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陆续降服同属古代羌人的女国、羊同诸部,最终统一了整个西藏高原。随后,他进行了强有力的全方位改革,彻底废除了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王权稳固的旧部落联盟和议会制度。建立起一整套与过去吐蕃政治制度截然相反的、完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赞普"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权利,集政、教大权于与一身。吐蕃终于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同时,还制定了法律、税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畜牧业,使吐蕃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吐蕃民族向来就有极端尚武好战的天性。于是乎,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上历史性的,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而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与几乎所有开国君王,尤其是那些实现国家、民族第一次统一的君王一样,松赞干布本人是极端崇尚武力扩张的。随着整个庞大的青藏高原实现统一,吐蕃的实力迅速扩大,尤其是军事实力迅速扩张。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松赞干布迅速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而他的首要扩张目标就放在西部"诸羌"头上。"诸羌"是当时中原王朝对东起河西走廊,西至中亚的广阔中国西部地区诸多游牧民族的统称。这其中主要包括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落。这些民族或大或小,游牧在西部青海、西域地区。可以说就在吐蕃家门口,因此成为吐蕃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松赞干布将他扩张的首要目标放在"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上。吐谷浑是中国古鲜卑族慕容氏的一个分支,在北朝"十六国"时期迁徙到青海地区。经过300多年的繁衍和扩张,到隋、唐时期,势力达到顶点,统一了整个青海地区。青海地处内地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战略咽喉,而且相当富裕。这就使盘踞该地的吐谷浑成为吐蕃扩张的重要目标。但是,当松赞干布对吐谷浑下手的时候。他必须要面对一个新的、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此时正控制着青海,掌握着吐谷浑等"诸羌",这就是新生的大唐帝国。两者争夺的焦点就是吐谷浑。于是,大唐和吐蕃这两个同样属于新兴强国的势力不可避免的在青海高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吐谷浑统治青海后,开始不断窜犯河西走廊和内地其他地区,对中原王朝西部构成巨大威胁。公元635年,大唐一代名将李靖率军西征,灭吐谷浑。吐谷浑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臣服于唐朝。唐朝纳吐谷浑旧地入版图,恢复前隋朝在当地设立的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随着吐谷浑的平定,周边党项等弱小得多的少数民族陆续归降唐朝。唐朝在青海和周边地区陆续设立了三十多个州。所有这些地区统归松州都督府管辖,成为唐朝在西部的重要屏障。但问题是对这些地区,唐朝采取的都是典型的"羁糜"制度。也就是通过任命、册封的方式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命官",代中央政府管辖这些偏远地区。这就导致一旦周边政治、军事环境出现变故,这些"朝廷命官"们随时有可能反水,造成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中央政府在武力打击的同时,还采取了怀柔手段。其中重要措施就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和亲"政策。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赐婚给青海"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首领诺曷钵并加封其"青海王"。李世民没有料到,他的这次赐婚将引来一场战争。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早就对吐谷浑垂涎三尺,一直企图进犯。但他也知道此时的吐谷浑是唐朝属地。而此前不久,大唐帝国刚刚灭亡了比他的吐蕃强大得多的东突厥,威震天下。周边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在此时挑战大唐天朝的权威。因此,松赞干布对吐谷浑动手需要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恰好此时唐朝皇帝对吐谷浑王赐婚,松赞干布坐不住了。他对唐朝是相当敬仰的,也想进行双方之间的沟通,更希望得到赐婚。于是,他也派使者携带重礼到达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请求赐婚。松赞干布对此很有信心,毕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以及声望远强于小小的吐谷浑,求婚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让他没想到,李世民很干脆的拒绝了他。

关于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求婚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双方的不了解。吐蕃是典型的新兴国家,到松赞干布求婚时刚刚诞生不到20年。在此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在西藏高原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的统一政权国家。受严酷的地理环境和当时落后的交通、通信手段限制,中原中央王朝对遥远的西藏地区的了解极端匮乏。而李世民对于这样一个自己此前毫不了解的,新兴的强大邻居必然会具有很强的戒心。在这种情况下拒绝赐婚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从西汉武帝起,中央王朝的对外"和亲"就已经属于对属国的一种奖励和表彰行为,"赐婚"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赏赐的性质。这就要求被赐婚者必须是中央王朝的附属国或政权。而此的吐蕃刚刚诞生,正迈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两者是对等的。此前与唐朝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更谈不上臣属关系。因此李世民是不可能对吐蕃这个当时的"关系未定"者赐婚的。
<!-- shwc end -->
相关文章
- 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 唐朝和蕃政策,和蕃对象是谁?
- 吐蕃之后的历史 唐朝时期的吐番服饰:唐朝吐蕃服饰是啥样的?
- 吐蕃属于唐朝吗 不为人知的大唐名将韦皋:平吐蕃的中唐军事天才
- 吐蕃属于唐朝吗 大唐最顽强的劲敌:唐与吐蕃之间的百年战争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 让大唐畏惧三十年的吐蕃名将论钦陵 打败薛仁贵
- 唐代吐蕃是现在的哪里 唐朝时期的吐蕃服饰主要是受到谁的影响?有何改变?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 大唐名将张义潮:带义军收复被吐蕃占据的河湟之地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 为什么唐朝对吐蕃战绩,不如宋朝十分之一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 让大唐畏惧三十年的吐蕃名将:曾击败战胜薛仁贵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 吐蕃战神论钦陵:盛世大唐都无法击败的绝世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