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幕府末期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百家原創作者:九爺帶你看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九爺帶你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日本江戶時代。江戶幕府的奠基者是德川家康、秀忠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百家原創作者:九爺帶你看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九爺帶你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日本江戶時代。江戶幕府的奠基者是德川家康、秀忠父子,逮至第三代德川家光,而統治架構基本完善。這前三代幕府將軍之統治,常被稱為「武斷政治」,即將軍本人擁有極大的獨裁權力,慣以強硬手段來解決政治問題。幕府正是靠了這種獨裁,才使得亂世終結,和平重開,幕藩體制的根基得以牢固。
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退位為「大御所」以後,即移居江戶城的西之丸,而將本丸讓給了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從此幕府便進入了西之丸年寄(事務官)和本丸年寄諸事合議的「雙頭政治」階段。等到秀忠去世以後,德川家光才得以徹底掌控幕政,他立刻重新編組旗本眾、重新分派各藩大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統治制度,徹底完善了幕府的政治架構。寬永十二年(公元1635年),家光將軍重修《武家諸法度》,為了進步鞏固幕府權威,削弱各地藩主的勢力,添加了著名的「參勤交代」項目。
「參勤交代」,也寫作「參覲交代」或「參勤交替」、「參覲交替」,是指各地大名都必須在江戶城下町購置宅邸,把妻子兒女安置其中,作為交給幕府的人質,大名本人則一年在領地視事,一年住在江戶,輪番交替(關東大名則每半年輪替一次)。大名們千里迢迢前往江戶侍奉將軍,於路的儀仗開銷,住在江戶的生活費用,全都必須自己解決,幕府毫不補貼,財政負擔由此變得沉重異常。那麼,為了省錢而輕車簡從來回行不行呢?那當然也是不被允許的,身列哪一等級,擁有多大石高,就必須按照幕府規定,統領多少隨從,攜帶多少箱籠,擺出多大儀仗,一丁點兒都馬虎不得,否則幕府必會趁機以不敬之名治以重罪,即便削藩、改易,那也是保不齊的事情。
家光將軍正是利用這一制度來削弱各藩的經濟實力,使他們再也無力與幕府相抗衡。並且如前所述,幕府的親藩、譜代,大多被封在江戶和京都周邊地區,來往距離較近,道路也比較好走,而那些外樣則大多居於遠國,光一年一次的參勤交代,往往便足夠他們破產了。再一點,各藩世子大多與母親一起長年留居江戶,使得他們對幕府相對親近,對自家領地卻極不熟悉,一旦上代去世或者退隱,世子繼位,立刻就會陷入主從相疑的局面。想要上下一心跟幕府對著干?可能性是相當之低的。家光將軍政治手腕之毒辣、靈活,於此便可見一斑。
除此以外,幕府還直接插手各藩的繼承人問題。一方面,確定繼承人必須申報幕府同意,新藩主繼任也必須親自前往謁見將軍,獲得新的「所領安堵狀」;另方面,對於沒有合法繼嗣的大名家族,幕府從來都毫不容情地予以改易。一般認為,江戶幕府從一開始便奉行「鎖國」政策,導致近代落後不振,一度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然而實際上,日本的情況和中國明清兩代並不相同,並且幕府的「鎖國」是有一個啟動過程的,也並非始自德川家康——締造者是二代秀忠,完善者則正是三代家光。事情還要從「大君邦交」說起。
日本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和大陸國家的貿易交往,江戶幕府建立以後,更是把對中國和對朝鮮的貿易往來當作重要的國政來抓。為了彌補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所帶來的惡劣後果,德川家康曾經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朝鮮半島,終於求得了和睦協議。慶長十二年(公元1607年),也就是家康退隱幕後的第三年,朝鮮使臣呂祐吉來到日本,向幕府呈遞了國書,此後每次幕府將軍換代,朝鮮都會派來「通信使」,以重申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江戶幕府作為對朝主要聯絡官的乃是對馬島的宗氏,這一家族歷史悠久,因為距離大陸最近,所以和朝鮮的關係非常密切,大概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宗氏數百年來一直盤踞在對馬島上,從未遭到過改易寬永十二年(公元1635年),也就是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親政的第四年,宗氏的家臣柳川調信突然向幕府揭發,說當主宗義成在和朝鮮聯絡的過程中曾經篡改過國書。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幕府立刻展開周密調查,最終的結果是,宗義成確實曾經修改過幕府向朝鮮遞交的國書中的署名。
朝鮮李朝為中國的藩屬,其君主稱號為「國王」,所以在與日本交往的時候,也希望雙方平等建交,日方國書最後署名「日本國王某某」。在朝鮮人想來,天皇是什麼東西,咱們不清楚,日本真正的統治者豐臣秀吉可是受過明朝「日本國王」封賜的,現在的德川幕府繼承了豐臣氏的事業,當然也就是明朝下屬的一位國王了。然而幕府並不了解朝鮮人的想法,德川秀忠在位的時候,國書後面只署名「日本國源秀忠」,宗義成感覺這是不大合適的,就去懇求起草國書的僧侶以心崇傳,請他給改個署名。
以心崇傳又名金地院崇傳,乃是臨濟宗的高僧,本出名門一色氏,少年出家,學問高深、佛法精湛,被後陽成天皇賜以紫衣。慶長十三年(公元1608年),他被德川家康召至駿府,與西笑承兌一起負擔外交秘書的工作,其後還與板倉勝重等人一起擔任過幕府寺社奉行,協助起草過《寺社諸法度》《武家諸法度》和《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當然啦,如前所述,他還是家光將軍的起名者,並且參與了「方廣寺鐘銘事件」,是羅織罪名陷害和覆滅豐臣家的重要劊子手。
再說宗義成求到了以心崇傳頭上,老和尚對他的要求有點兒莫名其妙,於是便在國書上模稜兩可地寫了個「日本國主」。宗義成不敢再提要求,就擅自把「主」頭上的一點抹掉了,改成「日本國王」。事情敗露以後,幕府上下展開了大討論,研究應當怎樣處理這一惡劣事件,更重要的是,以後再寫國書應該怎樣署名。
討論的結果是以兩國邦交為重,宗義成赦免無罪,柳川調信擅告家主,為人不忠,流放出,羽國津輕郡——這次事件,史稱「柳川一件」然而「日本國王」之稱,似乎坐實了日本乃是中國的藩屬,有辱國體,此後國書署名一律改成「日本國大君」。在日本人想來,自己名義上的君主乃是天皇,天皇和中國皇帝是平起平坐的,幕府作為天皇的臣子,實際管理日本列島,可稱「大君」,以與朝鮮國王平起平坐。
不過後來又有人提出異議,說「大君」的稱呼其實比朝鮮國王要矮上一頭。因為朝鮮的王子大多封為某某君,其中嫡王子稱「大君」,幕府將軍若也稱「大君」,那不變成朝鮮國王的兒子了嗎?況且,大君之名源出中國古書,本是天子的別稱,也容易和日本天皇相混淆,不如仍改為「日本國王」為妥。提出此議的乃是江戶幕府中期的著名思想家新井白石,他的建議得到了第六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宣的贊同,於是自此以後,幕府所簽發的日本國書之署名,就正式變成「日本國王源某某」了。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