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玥儿 诸葛亮死前写下“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12个字,准确预知了千年后的事,是巧合吗?
诸葛亮死前写下“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12个字,准确预知了千年后的事,是巧合吗?
1,“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的本意和源头。
水主月,合起来就是一个“清”字;庚不大,就是一个“康”字;盖十八,就是“宋”字;龙复卧就是“武侯祠重新翻修”的意思。
这12个字的源头来自于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姓宋的官员。这个人叫做宋可发,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担任四川布政史期间,重新翻修了武侯祠,在翻修武侯祠的过程中,挖出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面就写着这12个字。
从这12个字的文学素养来看,绝无可能是诸葛亮的手笔。
诸葛亮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诫子书》《出师表》流传千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而这12字组成的谜语,既没有平仄,也没有押韵,更没有任何意境,其实是最拙劣的字谜,如果硬要安在诸葛亮的头上,诸葛亮还不是要气到爆炸吗。这12个字,前三句分别代表清、康、宋三个字,第四句却直接点名是翻修武侯祠。这样的行文规范,其实是不伦不类,别说是诸葛亮,任何一个成名的文学家都不会写出这样的字谜来。
所以,这12个字的碑文,一定是别人伪造的。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宋可发本人的嫌疑最大。

但凡官员,都喜欢搞大型工程,有了工程,就可以吃回扣,还可以涨业绩,甚至有可能流芳百世涨名声。一举三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可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百废待兴,经费严重不足,把钱用在了武侯祠上,就意味着有很多难民会被饿死。所以,这件事必须有一定正义性,重修武侯祠的话,从诸葛亮嘴里说出来,才最有说服力。所以,就有了这块石碑。从历史上的类似事件来看,这块石碑也是伪造的。
历史上出土的最有名的石碑,莫过于“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块石碑出土于元朝末年修建黄河堤坝的工程。当时流传着石人一只眼的传说和谶语,当石碑出现时,就天雷勾动地火,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从诸葛亮本人的情况来看,绝无可能想到前年后重修武侯祠的事情。武侯祠,原本叫汉昭烈祠,是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堂,按照刘禅的要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大臣也住了进来。汉昭烈祠,其实最早开始于刘备的陵寝——惠陵,后来有了汉昭烈庙,再后来才有武侯祠,到南北朝三处合一。到明朝武侯祠才并入了汉昭烈庙,而武侯祠的正式名称定下来,正是康熙十年宋可发重修武侯祠。就是说,宋可发修建武侯祠的时候,武侯祠这个正式名称还没有出现。诸葛亮绝无可能体现预知自己在哪。再者说,武侯祠是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并不一定是诸葛亮墓的所在地。全国的武侯祠有好几处。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自己死的时候甚至不能判定刘禅会不会秋后算账把他挫骨扬灰,进入汉昭烈庙,甚至后来喧宾夺主,“汉昭烈庙”改称“武侯祠”,这是诸葛亮完全无法预知的。
2,翻修武侯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成都武侯祠的官方网站,我查到了清朝修建武侯祠的具体情况:
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修复工程。从康熙十年九月开工,于次年五月完成。所有捐资参与复建工程的官员在竣工后,分别撰记刻碑记录其事,今存蔡毓荣《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宋可法《重建忠武侯祠碑记》,另从《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查到张含辉、金儁两官员分别是《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重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重修武侯祠的时间在康熙十年,就是1672年。
在此之前的10年,1662年,朱由榔吴三桂处死。在此8年前,1664年大陆上最后一支明朝残余势力、李自成侄孙李来亨在三峡地区兵败自焚。在重修武侯祠的十一年后,就是1683年,明朝最后一支力量,台湾的郑成功孙子郑克爽势力,在清军铁蹄下覆亡。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重修武侯祠的地方,在四川。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定蜀先定!张献忠进入四川,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不久后清军进入四川,张献忠在大军中被清军的狙击手打死,他的干儿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投靠朱由榔,成了南明王朝的顶梁柱。可以想见,张献忠势力在四川抵抗清军的战争十分惨烈,而清军的报复行动也更残暴。清军大概率在成都极其周边进行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样的大屠杀,然后把杀人的罪行,一股脑都抛给了张献忠。
在成都修建武侯祠,本来就是清朝政府收拾四川民心的做法。因为四川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最受人们怀念的,只有诸葛亮。诸葛亮是政治家,是萧何那样的民政管理人才,所以他在四川才有那样高的人气。重修武侯祠,并且把汉昭烈庙改为“武侯祠”,可以最大限度争取四川人民对清朝的支持。回到那个字谜上,不仅说出了主持修建武侯祠官员的姓氏,还专门点明了修建武侯祠的时间是清朝康熙年。诸葛亮都说清朝必然得天下,诸葛亮都说康熙是一代明君,你们这些屁民还造个什么反?
3,诸葛亮近乎妖的智慧,到底怎么来的。在陈寿《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是这样的: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陈寿这里,诸葛亮是善于管理民政、镇国家抚百姓的政治家,类似于管仲和萧何。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在于连年北伐,耗尽了蜀汉的民力,却一事无成。诸葛亮在蜀汉的作为,足以成为千秋万代的官员楷模,所以康熙就说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被活活累死了,那里有时间算卦,哪里有时间算一下自己死后埋在哪里,死后2000年谁来修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