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忽局吧 你忽悠敵國,我忽悠自己!春秋戰國的戰忽局如此忽悠!
你忽悠敵國,我忽悠自己!春秋戰國的戰忽局如此忽悠!
導語:局座哈哈哈,忽悠你我他。政委嘿嘿嘿,這鍋我不背。
「 ”戰忽局”的梗早已經被眾人玩兒壞,中國有沒有所謂的「 ”戰忽局”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存在過「 ”戰忽局”的。不過古代的「 ”戰忽局”戰略忽悠能力參差不齊,有的成功地忽悠了敵國,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而也有敵人沒忽悠成,反倒把自己給忽悠了的的大忽悠。
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戰略忽悠則要數春秋時期的齊國和戰國時期的韓國干的那兩件事了。這兩個國家的戰略忽悠當然也是由他們各自的「 ”戰忽局”操刀完成的,不過前者執行力強,所以成功了;而後者太過異想天開,反倒偷雞不成蝕了把米。
齊國戰忽局策劃購鹿之計
當初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把齊國搞得是紅紅火火、國力蒸蒸日上,儼然初步具備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霸主地位。眼瞅着齊國想要當老大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地大物博、人多勢眾的楚國心里就氣兒不順,總想着給齊國使些絆子。
而齊國朝野則看着楚國整日間胡蹦亂跳,心想這小子必定是皮癢癢了。於是武將們就給齊桓公說:「 ”老大,楚國這小子要上房揭瓦了,你趕緊給俺們派些兵娃子,去把這小子美美打一頓他就老實了。”
結果管仲不樂意了,就說:「 ”你們這幫暴力分子就是頭小胳膊粗,一腦子漿糊!咱把人打殘了,咱自己也難免鼻青臉腫不是?”
管仲這話一說,武將們是對他呲牙咧嘴的,惡狠狠地問管仲:「 ”那你倒是說說咋搞?總不能讓楚國這小子自己來磕頭認罪吧?”
管仲摸了一把胡子,高深莫測地說:「 ”傻子,忘了我是戰忽局的了嗎?”於是管仲就派了大批動物販子跑到楚國收購動物。
當時楚國最多、最不值錢的動物就是鹿,一只鹿在楚國只賣兩個銅子兒。而齊國這幫動物販子則跟沒見過鹿似的,主動漲價直接三個、五個最後四十多個銅子兒一只,並且還是有多少要多少,誰讓俺家齊王喜歡鹿呢。
鹿竟然變得這么值錢了,楚國人就高興得快瘋了,於是誰還種那勞什子地啊,都把鋤頭、钁頭融了打造獵具上山逮鹿。而楚王和手下一班大臣也都樂見其成,畢竟能賺小錢錢誰還會不高興呢。
結果到了一年之後,楚國那個窮啊,光剩下錢了!地里的糧食沒見着,荒草倒是已經一人高了。沒糧食?怕啥,咱楚國有的是小錢錢,可以向別的國家買啊!
結果等到楚國拿着一堆銅子兒去別的國家進口糧食的時候卻發現,任你拿錢砸死我我都不會賣給你一顆糧食。這下楚國傻眼了,後來天空刮來了一股涼風,楚國打了個機靈,才明白過來,這都是齊國這家伙搞得鬼。
但明白過來也晚了,想去找齊國報仇吧,那些兵娃子已經餓得面黃肌瘦,吃奶的勁兒都沒了還怎么打?況且人齊國在這會兒已經大軍壓境准備教訓自己了。
楚國沒辦法,想打沒勁兒打,只能向齊國俯首稱臣,從此不敢再得瑟。所以管仲這個「 ”戰忽局”局長,玩兒的一手好忽悠,不費一兵一卒就將楚國這刺兒頭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管局座為啥能忽悠成功
將楚國成功地忽悠廢了,不得不說管仲這個忽悠局的局座真是忽悠指數一百一。但縱觀整個忽悠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戰略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保密工作做的好。要謀劃這么大一盤棋,其中的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會為楚國做嫁衣。所以保密工作尤為重要,好在在管仲說服了齊國君臣以後,他們能齊心協力下完這么大一盤棋而不出差錯。這其中,事情的真相必定只有齊國上層決策者才知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計謀不被楚國察覺。

其二,超級強的執行力。那幫被派到楚國冒充動物販子的人,為了大計得逞出手闊綽,絕不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被楚國上下一片人傻錢多的嘲諷所影響,再加上齊國上下君臣戮力同心、沒人扯後腿,從而充分地貫徹了管局座的戰略謀劃。
其三,強大的財力保障。要想讓楚國上下荒廢農耕,而蜂蛹撲向山林抓鹿。齊國勢必得大出血,讓楚國人嘗到甜頭才行。這從他們高價收購鹿的行動中輕易可得,而要支撐如此規模的高價收購,沒有強大的財力做為支撐,任憑管局座有滔天法力也是痴人說夢。
其四,對人性充分洞察。拋出魚餌也得魚要上鉤才行,而楚國之所以上鉤,就是因為人性的貪念。能賺快錢,誰還會傻乎乎地勞心勞力、踏踏實實地發展自身?所以正是由於管局座對人性有了充分地洞察,才會祭出經濟戰這個大殺器。
其五,忽悠敵人的方式。忽悠方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選擇那些對敵人弊大於利的方式才可以。因為這樣的方式即使最終因為某種原因宣告失敗,最多也只是讓對方占一點小便宜,但對於整個戰略態勢不會造成那種天翻地覆的改變。而齊國的購鹿之計,就是選擇用在關鍵時刻毫無用處的錢來換取敵人賴以生存的糧食來進行的。
其六,楚國上下太短視。事出反常必有妖,齊國人如此瘋狂地以大價錢收購稀松平常的鹿本身就不正常。相信當時在事態剛開啟的時候,也是會有人懷疑到這其中會有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但是他們最終卻自欺欺人地認為,齊國的動物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齊桓公玩物喪志,進而忽略了其中暗藏的巨大風險。
其七,齊國強悍的實力。如果沒有強悍的軍事實力做後盾,購鹿之計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因為即使楚國荒廢了農業,造成糧食緊缺的危機,但他們完全可以用手中大量的錢財去別的國家購買足夠的糧食。而楚國最後也這么做了,只不過沒成功而已。而他們之所以沒成功,就是由於齊國的實力太強悍,完全威懾住了別的國家,讓他們不敢出手賣給楚國糧食。
所以,戰忽局的戰忽工作做得再好,但能否成功忽悠住對方,還得看天時地利人和是否具備,更要看綜合實力是否能夠支撐戰略忽悠的執行。
韓國戰忽局謀劃疲秦之計
與春秋時齊國戰忽局成功地用購鹿之計忽悠楚國相比,戰國時期韓國戰忽局謀劃的疲秦之計可謂是將自己忽悠得暈頭轉向,也成了戰忽局戰略忽悠失敗的典型案例。
話說當年被人稱為「 ”虎狼之國”的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而秦國若要東出,緊鄰秦國的韓國將會是秦國第一個殲滅的對象,這從秦國奪取韓國的成皋和滎陽一事上就能想見。
在家國即將傾覆的關鍵時刻,韓惠王不知道是不是突然想起了管局座當年忽悠楚國的事情。他腦門子一拍,恍然大悟,趕緊找韓國的水利專家鄭國商量看怎么能想辦法讓秦國修個大型水利工程,以讓秦國勞民傷財,最好能把秦國拖死。
結果鄭國這家伙還真的被韓惠王洗腦了,一個人啥都沒帶,就帶了一張嘴跑到秦國跟嬴政小哥哥說:「 ”政政,你看你們秦國關中這些鹽鹼地得處理下啊,要不然這大好的地方不長糧食豈不是太浪費了嗎?”
秦始皇(當時還不是始皇帝,暫且這么叫,下同。)一聽鄭國的話就兩眼放光,問:「 ”咦?我也為這問題發愁呢,鄭鄭啊那你有啥好辦法沒?”
鄭國一聽秦始皇有上鉤的趨勢,於是趕緊說:「 ”看我、看我啊!你不知道我可是個科學家,我修渠修的可好了。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在中山西麓瓠口那地方挖一條渠,把涇河的水從渠里引到東邊的洛水。這樣一來關中眾多鹽鹼地就會被灌溉,這地方就會成為秦國的一個大糧倉。”
秦始皇聽鄭國說的有鼻子有眼,就同意這個大工程上馬。於是鄭國就開始帶着秦國一大票子人開始熱火朝天地大干特干。結果正干得起勁,不知道秦始皇從哪里知道了鄭國修渠是為了拖垮秦國的陰謀。
這下秦始皇暴跳如雷,指着鄭國鼻子大罵一通還不解氣,非要殺了鄭國不可。鄭國一看事情敗露,也沒辦法,為了保住小命也為了干成做為一個水利學家畢生夢想的大工程,他就給秦始皇解釋說:「 ”政政哥,你先別生氣。我來修渠雖然也是為了韓國能晚完蛋幾年,但是這渠如果真的修成了,那可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
秦始皇冷靜下來一想也是這個理,於是不再追究鄭國騙他這碼事,反而大力支持鄭國把這條三百里長的渠給修成了。大渠修成後果如鄭國所言,關中大量的鹽鹼地都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也因為這條渠,秦國國力更進一步,反而加速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步伐。後世人們為了紀念鄭國的豐功偉績,干脆直接把這條連通涇洛兩水的大渠命名為「 ”鄭國渠”。
韓惠王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師承管局座的忽悠大計最終反倒成全了秦國,更沒想到自己搬起來的大石頭最後砸到自己腳上是這么疼。
韓國戰忽局為啥會失敗
從韓惠王和鄭國開始謀劃這個忽悠秦國的戰略,再到忽悠失敗反而成全秦國的統一大計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戰忽局之所以會失敗有下面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悠方式選擇不對。之前在購鹿之計中說過,要進行戰略忽悠一定要選擇那些對於敵國弊大於利的方法。但是正如鄭國在事情敗露後對秦始皇所說的一樣,這條鄭國渠一旦修成,對秦國而言將是一本萬利的天大好事。所以秦始皇這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沒在鄭國欺騙他的情況下殺了鄭國。
第二,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整個鄭國渠工程浩大,修建周期長達十年之久,在此期間要想完全保證秘密不泄露是不可能的。所以韓國的忽悠戰略很輕易就被秦國洞悉,這樣以來即使日後鄭國想在工程中耍些小手段也是難上加難。
第三,低估了秦國的實力。從最終鄭國渠修建歷程來看,秦國的國力還是足以支撐這項大工程的。秦國有實力保障自己不會因為修了鄭國渠就讓自己實力大損,這也是韓國的一個重大戰略誤判。
第四,秦始皇本人的胸襟。欺君之罪本是九死無生的事,更何況是像鄭國和韓惠王這種打算拖死秦國、讓秦國萬劫不復的毒計。但秦始皇的胸襟讓他在國家利益和個人榮辱的選擇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利益,這也是韓國進行戰略忽悠的時候沒有想到的事情。
結語:戰忽局是把兩刃劍,用好了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用不好則會為敵人做嫁衣。所以戰略忽悠是一門藝術活,只有藝高人膽大且心細如發的人才能謀劃。但無論如何,自身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秦國一般,任你陰謀陽謀,我強我依然強!
吾史無終,持續奉獻精彩的歷史故事。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