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疆域 土木堡的历史事件
土木堡的历史事件
明代正统14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仓促率兵20余万人亲征,因准备不足溃败损失数万,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李贤之《天顺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
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
寇见不行,退围。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正统中迁考功郎中,改文选。
正统14年“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英宗复位,命贤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
自此,李贤“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对明代中期政治的改良颇为有力。
李贤不仅亲历土木其事,而且还以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官员的面貌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他在英宗亲征之前曾与同僚一起劝说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章留驾; 在行军途中,又与一些御史谋划击杀王振,制止亲征,使英宗安全返回北京。
在李贤对土木之变的观察中,这种热忱的历事者的背景所具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5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土木镇里还能见到几处当年明军赖以抵御的城墙遗迹,几米高的土墙在田野上和民房间断断续续地延伸,有的被村民当成了院墙。
这些历史遗迹还保存至今。
能“诉说”那段历史的还有显忠祠,它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祭祀死难将士而建造的,历经几度毁坏和重修,至今还保存着3间大殿和一些碑刻,从正中一间大殿锁着的门往里窥望,可见一块写着显忠祠简介的牌子和一块写着死难大臣官衔和名字的牌子与输水管道、农具等杂物堆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