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的位置 太子河的河流历史
太子河的河流历史
百年前太子河水流充足,可以航运。
水产鱼类有重唇、鳌花、细等鱼,都是古代皇家贡品。
古代本溪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陆路只有少数弯弯曲曲的茅草小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太子河逐渐成了水上交通要道,给本溪人民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
据《奉天通志》记载,清初的太子河水运已是“船排争泊,水利颇饶”,具有一定的规模。
清中期后,就更为发展了,而且这时的太子河水运已由最初的用于军事目的、运送士兵、辎重、情报,发展为用于经济需求,把上游山区生产的特产运至下游来进行商品贸易。
水运较之陆行省时省力,故繁盛不衰。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太子河沿岸人民就利用太子河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用水作动力推转石磨制作线香,水上运输成为当时沟通上下游经济的主要通道。
太子河运输的结果,使得水运的码头、物产丰富的本溪湖、碱厂等地区逐渐成为辽东山区工商业密集、人口众多的交通要地,进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本溪城市的雏形。
因此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太子河水上通道,在使本溪地区成为东北历史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的主要地域的同时,加快了本溪城市的形成。
太子河更给人以舟楫运输之利。
往昔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水运就特别发达。
人们凭借太子河,用牛船、槽船、木船,航行其间,运输货物。
1903年中长铁路修成后,水运量逐渐减少。
1941年,辽溪铁路建成,并由于太子河水位下降,更增添了水运的困难。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太子河成为本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关门山水库的修建和太子河干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观音阁水库的竣工完成,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推动本溪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不仅给本溪带来了山川灵秀,更为本溪人民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
正是“吾侪得饮太河水,当报母亲养育恩。”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着“治标治本结合”的原则,“以蓄为主”,自1958年始,到1976年底,先后建成了汤河、葠窝两座大型水库。
库区风光别具情景。
远远望去,汤河水库土石大坝和葠窝水库重力混凝土大坝雄伟壮观,如空谷巨擘,把汹涌的太子河拦腰截断。
葠窝水库从排水廊道泄出的水,在大坝腰际形成水帘,飘然而下,如同白纱缣素,在阳光照射下,美丽壮观。
在大坝腹中,还修建一道观察廊道,人们可以进入坝腹里通行。
站在坝顶,库水明亮如镜,四周叠峰翠谷悉数倒映,晃漾缥缈于碧波之中,显得格外的深沉,刻露清秀。
此情此景,是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