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盛姓氏的来源 姓氏山的来源

火烧 2023-02-03 18:56:07 1117
姓氏山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1、出自烈(一作列)山氏之后,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

姓氏山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烈(一作列)山氏之后,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

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

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

据《风俗通》载。

2、周代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

周代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

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

3、出自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

世代相传。

4、古代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改为山氏。

据《魏书.官氏志》载。

5、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

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二、得姓始祖

烈山,叔山冉

山氏的姓源久远。

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

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人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氏为山姓得姓始祖。

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与冉姓,有同一个始祖。

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山东省

朝城山氏

“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1300年)状元山琮为始祖。

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

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

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

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

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忄宗祖、褥环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

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

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

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

(黄县即龙口市)

“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

在明朝永乐年间有讳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将军印,用兵如神,晋封侯爵。

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来。

然家谱无存,尚未详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谱)。

临邑县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临邑交界居住书香传家。

(原载黄县家乘朱笔眉批)

苏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坞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县有山家窝铺世居山姓五百余户

于光绪三十年间,山福全同父贸易行走河南省泌阳县境,名山赵岗。

在同仁堂药铺与山道魁相会,又与山庄的山道学常有来往,该庄百余户字纲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

(以上载于嘉祥《山氏族谱》)

山东聊城市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 山东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近万人) 、 山东龙口诸由观镇唐格庄村、山东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500人)

(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叶由河南迁到山东朝城即今山东莘县一带.尊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山琮字秀石,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

行辈字纲为:"作福君长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其中"作"字为第二十世。

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日之山家庄(即今天的郓城县李集乡山庄村),后来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

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唐格庄村,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山东临沂、山东日照、青岛市的胶南市泊里镇有山家村. 商河及广饶等地

河南省

确山、武陟、新野、 洛阳 、武陟、偃师

四川省

邛莱市火井镇山家营村(人口约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广元县苍溪约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阳迁入 字派分为:龙应秀玉 思有毓资 凤中万清 永生华之 至今已经有21代)

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还有分布:四川名山县、天全县、泸定县、眉山市、都江堰市、温江区等地) ,四川南部县伏虎区柳驿乡灯台嘴村,又大约500人(字排是:龙应秀芝,载林朝锺,现华云仁,永正文峰,至今有21代)。

青海省

根据家谱记载,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迁入,现分布在湟中县 、贵德县、西宁市、大通县、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根据户籍人口统计,2007年9月份为止青海省的山姓人口为3900多人,其中湟中县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区的山姓人大多从湟中县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区的。

青海湟中县又有三个山姓分布区,分别为公牙、王关和海地沟。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据朝城山氏家谱记载,后世有很多子嗣迁居东北三省如抚顺、哈尔滨、吉林省等地)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有本书叫做《上海姓氏寻根》,记录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项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约1600余人。

天津

江苏

南京、无锡、盐城

浙江

杭州、温州

云南

昆明、文山

陕西

西安、咸阳、户县、宝鸡

四、郡望堂号

【堂号】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

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

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

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

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

相当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五、历史名人

魏晋

山涛(205—283)

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

为"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

早孤,家贫。

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

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盛姓氏的来源 姓氏山的来源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

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

据<世说新语>载,山涛祖本父曜,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

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

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

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山简(公元253—312年)

字季伦。

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

简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

简初仕为太子舍人,历侍中尚书,领吏部,有建言。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

当时王威不振,四方动乱,天下分崩。

简在镇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大醉而归。

当时有儿歌一首:“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

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今属山西)儿?”年60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