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毒物进入身体的三个途径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火烧 2022-04-24 10:41:28 1159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1)某些地区特殊自然环境中的高本底含量。(2)由于人为的环境污染而造成有毒有害金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
(1)某些地区特殊自然环境中的高本底含量。
(2)由于人为的环境污染而造成有毒有害金属元素对食品的污染。
(3)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使用或接触的机械、管道、容器、以及新增剂中含有的有毒有害金属元素导致食品的污染。
食品中有害金属污染的毒作用特点:
(1)强蓄积毒性,进入人体后排出缓慢,生物半衰期多较长。
(2)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及人体内达到很高的浓度。
(3)有毒有害金属污染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常以慢性中毒和远期效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为主。有时也发生由于意外事故污染或故意投毒等引起急性中毒。
预防金属毒物污染食品及其对人体危害的一般措施:
(1)消除污染源。
(2)制定各类食品中有毒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并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测工作。
(3)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防止误食误用以及意外或人为污染食品。
(4)根据污染物种类、来源、毒性大小、污染方式、程度和范围、受污染食品的种类和数量等对已污染食品的进行适当处理,在确保食用人群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损失。

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不断增加的城市空气污染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私人汽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开始进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汽车需求的迅猛增长是推动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去年汽车制造商制造并销售了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了37%。此外,去年载客汽车的销售首次突破了100万大关,猛增56%,达到了112.6万辆。
2001年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已经将汽车的进口关税从70-90%降低到44-51%,到2005年将进一步降低到25%。随着汽车价格的下降以及中国人较低的汽车拥有量,中国的汽车市场将会进一步繁荣。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主要城市及近郊的交通拥挤状况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汽车废气排放问题更加严重。中国有2000万辆汽车和1亿辆摩托车,而其中大多数都在城市。在城市环境污染物中,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到了45至60%,而一氧化碳则占到了85%。因此,中国城市居民所吸入的劣质空气主要是由汽车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除非政府愿意牺牲这方面的经济支柱产业,限制上路汽车数量。因此,要控制汽车废气排放问题,利用电子技术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是解决方案之一。
排放标准
2001年底,中国政府宣布对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降低30%的汽车消费税,前提是他们所制造的汽车得满足欧II标准。六个月后,在第三届中国亚洲清洁燃料国际会议上,政府的另一项宣告进一步表明了控制汽车排放的决心。宣告称,北京将从2003年1月开始对在北京销售的机动车辆实行欧II标准,并计划于2005年实施欧III标准。
要控制废气排放所面临的挑战并不仅仅是要设计一个具有清洁燃烧能力的完美发动机,还要利用合适的半导体电子器件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英飞凌为今天的发动机管理平台提供了所需要的微控制器、感测器和功率半导体器件。
用于动力总成系统的半导体器件
为控制废气排放量,可利用半导体感测器来精确测量吸入空气的成份。利用微控制器快速计算出所使用的燃料数量,然后再起动燃料喷射器。由于有正确的空气-燃料比,因此可以达到近乎完美的燃烧状态,从而使废气的排放达到最少。
汽车动力总成应用中需要多个感测器来将"真实"环境与电子部分连线起来。基于半导体的感测器专用于测量速度、位置、温度和压力。对于动力总成应用来说,最大的变化趋势是利用集成了感测器单元和讯号处理部分的有源感测器来代替过去的被动式感测器。由于需要更精确地测量发动机的状态,因此这一趋势发展很快。
在通过感测器测量到发动机的状态以后,微控制器就可以处理这些资料并提供合适的控制讯号来控制致动器的动作。微控制器是利用逻辑技术制造的,而整合度的提高使得可以将功能强大的处理器与外设整合在一起。目前的趋势是将DSP功能整合进来,从而允许实现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讯号处理软体演算法。这样就可用软体实现以前采用硬体实现的功能。
一旦微控制器"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微控制器就传送合适的讯号到致动器。通常,致动器需要高电压或者大电流才能动作。因此,需要利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来驱动致动器,如燃料喷射器或火花塞。过去几年里,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优化现有系统的成本和部分整合。这产生了能够整合功率输出级(DMOS或双极)、类比电路和数字逻辑的混合整合技术(BCD)。高整合度功率器件的优势是可以支援诊断,从而可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动力总成是汽车中的关键应用)。同时,这还可使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外部器件数量大大降低。
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的动力总成电子控制单元(ECU)中,电子器件部分主要是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感测器
感测器位于动力总成系统的前端。感测器用来测量物理引数,如水温、空气压力以及发动机曲轴的转动速度。这些资料非常关键,它们为闭环控制系统提供了关键资讯。除了温度感测、压力感测和霍尔感测器以外,微机械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加速和偏向角速度感测器,同时还允许利用标准晶圆制造工艺整合讯号处理电路和数字化电路。
1.温度感测器
根据扩充套件电阻原理,线性和稳定的半导体感测器可低成本地替代镍或铂金属膜感测器,同时还可提供比PTC热电阻技术上更优越的器件。
2.位置和速度感测器
动态差分霍尔IC可以测量曲轴或凸轮轴速度、传动速度和车轮速度。通过使用位于单个晶片上的两个霍尔单元,一个差分放大器和处理电路,可以测量到磁场差。这意味着可以将温度漂移、制造容差和外部电磁环境等破坏性环境影响降到最小。同样的讯号水平,与微控制器的介面要比采用旧式的有感线圈简单得多、便宜得多。
英飞凌新开发的TLE4925C特别适合曲轴应用。其积体电路(基于霍尔效应)提供了频率与转速成正比的数字讯号输出。额外的自校正模组提供最优的精度。利用新的模组型封装所整合的滤波器电容器可以减少干扰。
3.进气管绝对压力/大气绝对压力感测器
在新一代感测器中,复杂的处理电路完全整合在感测器晶片上。随着表面微机械技术得以在标准BiCMOS工艺进行微机械加工,利用其技术制造的感测器称为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利用微机械技术,可以制作出厚度仅有400 m的多晶矽薄膜。这些薄膜构成在晶片上的多个电容器和两个参考电容器。讯号则源于压感区域和参考区域的差别。
由于需要利用模拟的绝对压力感测器来测量进气管绝对压力和大气绝对压力,因此标准BiCMOS技术就特别重要。这是因为需要复杂的电路来提供模拟输出讯号,进行线性化和偏差补偿。一个MAP感测器测量进气管中空气的绝对压力,并为发动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重要的引数(空气体积)。另一方面,一个BAP感测器则测量环境空气压力(是汽车高度的函式),这也是发动机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同样重要的一个引数(空气密度)。有了这两个引数,就可算出空气的质量,并利用算出的空气质量来决定喷入多少燃料以实现最佳的燃烧。英飞凌的BAP感测器KP120适用于柴油和汽油发动机的管理。
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是动力总成系统的大脑。实时执行的高度复杂的演算法用来在各种情况下管理发动机及传送动作。由于系统位于发动机罩下的恶劣环境中,因此除了合适的CPU以外,微控制器的整个系统架构对于系统性能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在动力总成应用中使用的CPU架构有8位、16位和32位。
8位架构主要用于非常低端的汽车产品,但在摩托车ECU中的应用前景看起来很好。英飞凌提供低成本的增强8位C500核心,以及适合在成本敏感的摩托车市场中应用的高效能外设。由于相应的软体和工具集与业界标准的80C51微控制器完全相容,因此可加快软体开发周期。
32位微控制器的市场份额正越来越大。但是,大批量生产的16位产品仍然在目前的汽车中有很大的市场。英飞凌的16位C167系列旨在满足实时嵌入式控制应用的高效能要求。该系列微控制器的架构针对大指令吞吐量和对外部刺激(中断)的快速响应而优化。整合的智慧外设子系统可将所需要的CPU干预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还减少了对通过外部汇流排介面进行通讯的需要。C167系列的成功源于其CPU,以及对于动力总成应用的要求来说非常理想的外设组合。
称为C166v2核心的新一代C166核心采用了单时钟周期执行技术,因此效能提升了一倍。内建的高阶乘法和累加指令(MAC)执行单元极大地提高了DSP效能。
目前功能最强大的微控制器采用了32位CPU。此类CPU中的一些源于微控制器架构。而象英飞凌TriCore这样的CPU则是针对实时环境中的嵌入式控制应用而设计的,因此非常适用于象动力总成这样的应用。
功率半导体器件
在动力总成应用中,需要开关驱动喷射器、氧气感测器加热器、放气阀、冷却风扇以及一些继电器等负载。在单片IC中整合多个开关可以缩小电路板尺寸,从而降低成本。目前可提供2至18通道的多通道开关器件。根据特定的应用,可驱动从50mA直到30A的电流。负载可以是欧姆负载、容性负载或感性负载。
越来越多的数字逻辑可以在功率输出级一起实现。随着BCD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器件中整合许多此前必须由专用ASIC或微控制器完成的新功能。
除了这一控制功能外,目前的开关器件还集成了保护和检测功能,如短路、过载、超温、过压、负载开路、静电放电(ESD)和反向电流保护等。此外,还可通过实现在过载时断路以及限流模式等故障保护模式来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多通道开关器件通常可利用标准通讯介面(SPI)进行控制。诊断资讯通过SPI传输回单片机。英飞凌公司还提供了一种高速点到点通讯介面,可为未来时间关键的应用(如PWM电流调整)提供更大的资料频宽,并降低微控制器和功率开关器件(如超过 8通道的器件)的I/O埠数量。

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人的一生当中需要摄入不同类别的食品,而无论
哪一种食品相对来说都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日常摄入
的食品主要存在以下潜在的污染:生物性污染、化学性
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是指存在于食品当中的
食用后能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
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残留的化学物质、加工过
程中人为新增的化学物质、偶然污染的化学物质等。天然
存在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下文
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当中存在的化学毒素物质。
1 毒蕈毒素
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类。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
中毒的蕈类,在我国有100多种,对人生命有威胁的有
2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1〕。
1.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毒蕈中的毒素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中毒症状与
毒物成分有关,主要的毒素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
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肝肾毒素。由于毒蕈的种
类颇多,一种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
存在于多种蘑菇中,故误食毒蘑菇的症状表现复杂,
常常是某一系统的症状为主,兼有其他症状。一般常
分为胃肠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溶血症状、实质性肝
脏肾脏损害症状、类植物日光皮炎症状等。毒蕈中毒
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蕈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
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
重。一般说来,肠胃型别、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
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
死亡率可高达50%~90%。
1.2 蕈类中毒的预防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
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
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需知
有部分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
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切
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毫无识别毒蕈经验者,
千万不要自采蘑菇。
2 黄曲霉毒素
2.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黄曲霉毒素(A f l a t o x i n ,A F )是由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代谢
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含多环不饱和香豆素的化合物,已
分离出17种,其中4种已完全弄清其特性并从毒物学方
面进行了广泛研究〔2〕。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霉菌毒素,主要损害
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长期摄取黄曲
霉毒素与罹患肝癌有关。近几年的调查表明,在非洲、中
国和东南亚发生的肝癌与某些食物中黄曲霉素含量高有直
接关系。在现今社会里,人类因摄取到黄曲霉毒素而引起
急性中毒的个案罕见。中毒病征可能包括发烧、呕吐及黄
疸病,也可引致急性肝脏受损,情况严重的会致命。
2.2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可存在于多种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出产
的食品内。首先,最常发现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是花
生,霉变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还会污染花生油和花生
酱等制品;其他食品还有玉米、无花果、果仁及其他
谷物中也较常见。其次,用霉变的玉米喂饲畜禽,黄
曲霉素会在动物组织中蓄积,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带来
危害。第三,近几年来,不仅在粮食和油料作物中发
现了黄曲霉毒素,而且在酒类、酱油、豆酱等部分调
味品、饮料以及食品工业用的酶制剂中也都相继发现
黄曲霉毒素。
2.3 黄曲霉毒素的去除
黄曲霉菌肉眼看来往往是绿色的,而黄曲霉毒素却
无臭、无味、无色。而且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呈稳定状
态,能抵受一般的烹调过程,不易分解。如在霉变的稻
谷、小麦中的黄曲霉毒素对热不敏感,100℃/20h也不
能将其全部破坏,蒸煮、油炸等都不能将黄曲霉毒素去
除,所以黄曲霉毒素一旦出现,便难以消除。因而卫生
学家提倡对付黄曲霉毒素的最佳方法是预防〔3〕。
为了防止产生黄曲霉毒素,首先,最好将桃仁、果
仁、谷物贮藏在密封和干燥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有效控
制措施为防潮。其次,不要吃发霉的食品,尤其是发霉
的桃仁、花生、大米(黄霉米)和玉米。第三,有关试
验表明,酿造原料和辅料都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贮
存不当可产生黄曲霉毒素。发酵原料和辅料要充分晒
干,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严禁遇雨受潮。一般情况在低于
2~3℃、相对溼度不超过20%~40%的情况下保藏粮食
原料和辅料,就完全可以防止黄曲霉和其它霉菌的生
长。在温度高、溼度大的夏季,发酵原料的贮藏更要严
加管理。
目前关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去除的方法大多数停留
在试验室阶段。花生和玉米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多集中在
少数种子内,一般可用手选去除霉、坏或变色发芽的粒
子。也可用机械或电子的方法去除霉变的粒子。对于被黄
曲霉毒素污染的大米,由于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中,因此
用水洗法就可大大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 扁豆、芸豆毒素
扁豆(包括芸豆、四季豆等)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
菜,一年四季都有。但扁豆中含有毒素,若加工制作方
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发生。
3.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生的扁豆、芸豆中含有一种称之为红细胞凝集素
的蛋白,具有凝血作用;另外还含有一种皁素,它多
在豆的外皮里,是一种破坏红细胞的溶血素,并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立秋后的扁豆里含
有这两种毒素最多,人食用后很快会出现中毒现象。
扁豆中毒潜伏期最短为1h,多为15h,一般在2~4h,
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疼、头晕、
心慌胸闷、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症
状,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h内即可恢复健康,预
后良好。
3.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一般认为扁豆中毒与品种、产地、季节和食用部位
等因素密切相关,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毒素含量的高
低,如扁豆越老毒素越多、扁豆的两端和夹丝是毒素比
较集中的地方等。不过,由于扁豆中的毒素物质对热不
稳定,在持续一定时间的高温条件下即被分解破坏,所
以只要烹饪方法得当,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扁豆中毒。
在用扁豆作原料烹饪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
先,扁豆越老毒素越多,尽可能食用新鲜的嫩扁豆。其
次,食用前择净扁豆的两端及夹丝,这些部位所含毒素最
多。第三,烹调扁豆时应使其熟透,以破坏毒素。如果加
热不彻底,口感生硬,豆腥味浓重,则扁豆中的毒素没有
被消除,食之极易中毒。例如扁豆馅饺子、凉拌水焯脆扁
豆和爆炒扁豆等,由于这些烹饪方法或加热时间短,或加
热温度不够,毒素很难被破坏掉,因此很容易引起中毒。
4 鲜黄花菜中的毒素
4.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鲜黄花菜为植物的花,在开花前收割,毒素主要在
其根部。黄花菜为什么一般不宜鲜食呢?这是因为鲜黄
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这种生物碱本来无毒性,但进入
胃肠道后会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能强烈刺激胃肠和吸
收系统。成人如果一次食入0.1~0.2mg的秋水仙碱,即
可引起中毒。一旦中毒,便会出现咽干、烧心、口渴、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便、
血尿或尿闭等现象,如果一次食入20mg的秋水仙碱就
可致人死亡。潜伏期一般0.5~4h。
4.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鲜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易溶于水,且在高温60℃时
可减弱或消失。由此可知,鲜黄花菜不是绝对不可食
用,只要先在沸水里漂烫,然后放到冷水中浸泡,再经
过炒透或煮熟,完全可以安全食用。食用干黄花菜则不
会出现食物中毒。因为在蒸煮晒干过程中,秋水仙碱已
经流失和破坏。
4.3 食用黄花菜的注意事项
干制黄花菜无毒,鲜吃时加水浸泡或者用开水烫,
去汁煮熟,煮透即可。外出用餐,如果不了解黄花菜的处
理方法,最好少吃;食用量在50g以下,不会引起中毒。
一旦中毒,马上补充水分,严重时去医院做相关处理。
5 苦杏仁中的毒素
5.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苦杏仁含苦杏仁苷约3%。苦杏仁甙属氰苷类,大
鼠口服半致死量为0.6g/kg,在苦杏仁苷酶作用下,可
水解生成氢氰酸及苯甲醛等。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
化酶活性,造成细胞内窒息,并首先作用于延髓中枢,
引起兴奋,继而引起延髓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多
因呼吸中枢麻痺而死亡。
苦桃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
仁中毒原理同苦杏仁。大量生食甜杏仁亦可中毒。
潜伏期短者0.5h,长者12h,一般多为1~2h。苦杏
仁中毒时,常见症状有口腔苦涩、流涎、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心悸、脉快、紫绀并瞳孔放大,对光反射
消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痺或
心跳停止而死亡。患者呼吸时可有苦杏仁味。含氰苷植
物中毒国内外均有报道,其中以苦杏仁中毒最多。
5.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向群众讲解苦杏仁、木薯中毒的知识,不吃苦杏
仁、李子仁和桃仁。用杏仁做咸菜时,应反复用水浸
泡,充分加热,使其失去毒性。另外,千万不能生吃
木薯,要煮熟、蒸透后方可食用。
6 马铃薯中的毒素
6.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马铃薯中的有毒成分主要是龙葵素。是一种对人有害的生物碱。马铃薯收获后的贮藏方法与龙葵
素的关系极大。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块茎受光,皮
层表面逐渐变成绿色,这种现象称为绿化。马铃薯
绿化是由于产生了叶绿素之故,在此同时也积累了
龙葵素。在光照条件下,贮藏温度不同其绿化程度
也不同,温度低则绿化受到抑制,所以贮存马铃薯
的温度最高也不能超过10℃,并且要严格避光。马
铃薯中含有的龙葵素,平时含量极微,一旦发芽,芽
眼、芽根龙葵素的含量急剧增高,可高出平时含量的
40~70倍〔4〕。
正常人食入0.2~0.4g即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
为咽喉瘙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
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
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
痺而致死。
6.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龙葵碱不易溶于水,性质较稳定,烹调时不易去
除或破坏。一般以100g鲜马铃薯含20mg龙葵素作为食
用的安全界限,为防止食用马铃薯中毒,在食用时应
注意以下问题:(1)马铃薯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处或经
辐照处理,以防止发芽。(2)发芽多的或皮肉变黑绿
者不能食用。发芽不多者,可剔除芽及芽周围部分,
去皮后水浸30~60min,烹调时加些醋,以破坏残余的
毒素。◇

食品污染的预防措施

防止食品污染,不仅要注意饮食卫生,还要从各个细节着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食品污染的防制措施主要有:(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和国家卫生标准;(3)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食品生产、出厂、出售、出口、进口等卫生质量关;(4)加强农药管理; (5)灾区要特别加强食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各种食品意外污染事故的发生。

毒物进入身体的三个途径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途径,毒作用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矽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其稀料改为二甲苯等。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并需经毒理学评价,其实际危害性较小方可应用。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中毒物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清楚毒物逸散的条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式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区域性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其中最常用的为区域性抽出式通风。 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个体防护 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面板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职业卫生服务

预防措施有:

1、密闭通风排毒;

2、区域性排气罩(密闭罩 开口罩 通风橱);

3、排出气体的净化;

4、个体防护。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toxicant,系指在生产中使用、接触的能使人体器官组织机能或形态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的物质。

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燃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练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坤等。

简述vap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哪些

1、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支援保护性护理
对年龄大、体质差,特别是基础疾病严重并伴有合并症的患者重点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而机械通气时营养不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结合病情,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以改善营养及患者全身情况,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2、加强人工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而有效地溼化气道,对预防和控制VAP十分重要。现在提倡0.4%的盐水连续点滴,因0.4%盐水在呼吸道浓缩后接近生理渗透压,对气道无刺激。加温溼化时,调节水温32~35℃,有效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痰持续时间应<15 s,同时做好气囊管理,每次气囊放气前,须充分吸尽气囊周围分泌物,保持适当的气囊内压(14 mmHg),这时防止误吸与VAP的发生非常重要。还要加强气管切开处的换药。
3、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医务人员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规范有效洗手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最重要、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使感染率下降35%。洗手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其次MV患者进行气道吸引时,要保证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溼化液每24小时更换1次,并放置在床旁的无菌吸痰盘内。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翻身、叩背以及体位的引流,监护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痰液性状的改变,及时发现感染的迹象。
4、加强口腔护理
人工气道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因口咽分泌物不能下咽,存留在口腔内,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可通过气管插管的外壁进入下呼吸道的远端。因此气管插管患者更应重视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求2人协作,1人固定插管,另1人进行擦拭,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刺激患者出现吞咽、恶心、呕吐等症状,减少误吸的机会,对于气管插管12 h以上者,每8小时做1次口腔护理。口腔清洗液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pH值高,选用2%~3%硼酸液,pH值低,采用2%碳酸氢钠,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必要时在口咽部使用非吸收性抗菌药膏涂擦,防止感染发生。
5、加强留置胃管的护理,减少误吸
鼻饲前,先对患者行翻身、拍背、吸痰,除绝对制动者外,抬高床头15°~30°,抽吸胃内容物,如胃内容物>150 ml时应停止或推迟鼻饲,防止出现返流。有报道胃管的保留是发生VAP的高危因素。应尽早拔除胃管或应用螺旋胃管(可随胃肠蠕动进入空肠),如需长期喂食者应行空肠造瘘或胃造瘘。
6、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
在机械辅助通气阶段要做好管道护理,呼吸机外管路每24小时更换1次,在更换管路前须彻底排痰,且在排痰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必要时可用膨肺协助排痰,最大限度减少分泌物泄漏现象。同时要关注管道的消毒及处理,做好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维护,对溼化器雾水罐内所装液体每24小时全部倾倒并更换,护理患者时注意使呼吸机管道的水平面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防止倒流,及时清除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从而降低呼吸机管道外源性感染的风险,对提高救治率起到促进作用。
7、预防肺损伤
加强肺部听诊,增加胸肺部护理的次数以及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插管的频率,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

控制食品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控制食品污染的条件和措施:一、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意识,通过培训,提高食品从业人员控制食品污染的技能。二、建立食品原材料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污染。三、保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防止人为污染现象的发生。四、建立食品加工器皿的定期消毒制度,防止食品的二次污染。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良好,符合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要求

如何控制减少食品有毒金属污染

1、控制原材料的重金属量
2、控制食品新增剂的重金属残留
3、选择没受重金属污染的加工用水
4、工厂远离重金属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