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统一 大秦帝国历史演变
大秦帝国历史演变
一、秦朝的演变历史
秦朝源自战国时代的秦国,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秦始皇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得原本贫弱的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西方的大国,与东方的齐国并雄,秦孝公以后的历代国君,都是“近贤臣远小人”的明君,所以国力一再加强,也在于其他大国争雄的过程中逐步占得优势,后来赵政(秦始皇是嬴姓赵氏,战国男子称氏不称姓)登基,任用了一大批诸如李斯蒙恬蒙毅这样的能臣猛将,统一了华夏大地,建立了大秦帝国;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在李斯的帮助下杀死了长子扶苏,登基称帝,暴虐无道,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以及后来的项羽刘邦起义,推翻暴秦,刘邦建立大汉帝国。
秦朝虽短,但是他奠定了中华今后两千多年的一统局面,秦始皇是功不可没的。
二、大秦帝国的发展过程
周灭亡以后,经过春秋五霸,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时候,七雄并立。
而七雄争斗的结果,是西方的秦国占了上风。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赢政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生。
他在前246年即其13岁时,继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在军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个出破”的正确战略。
经过长期的准备,秦王赢政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 赢政首先灭掉了早已臣服于自己的韩国,将韩国的贵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阳。
韩国是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而且和秦国相连,它的灭亡,为秦国势力东出承谷关提供了条件。 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贯攻破大梁,魏国灭亡,韩赵魏原来是一个国家,就是晋国。
晋国原本是春秋诸候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强国却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接着,赢政计划灭掉六国中地盘最大的楚国。
在御前会议上,年轻的大将李信认为,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20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
要灭亡楚国至少要60万兵力,而且稳扎稳打,才能成功。但是赢政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20万兵力南征楚国。
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20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最后后援不及,大败而退,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七个有名的悍将战死。 秦王政闰训大怒,把李信革职,并最后下定决心,派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选征。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戟。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只让兵士修筑壁垒,闭门不理杨国大将项燕的一再挑战。过了一段时间,面燕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他认为秦国新败,没有实力和胆量马上戟,王翦是在这么驻防保护已被占领的韩国,于是放松了敬惕。
就在项燕松懈之机,王翦突然发起攻势,楚国迅速瓦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俘虏了楚国负 。
项楚得知楚王被俘虏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购大势已去人得拔剑自杀,楚国灭亡。
随着楚国的灭亡,水面的燕国和东西的齐国也相继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灭亡。这样,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三、大秦帝国之纵横是哪个时期的历史
商鞅变法后,秦国迈入崭新的峥嵘岁月。
日趋强大的秦国,使列国陷于极度恐慌之中。战国进入大挑战大机遇时期。
大批英才名士登上战国大舞台,各国关系不断重新洗牌。苏秦离秦入魏游说六国结盟合纵,对秦国构成合围之势,秦国陷入空前危机。
年轻的秦国国君果断任用张仪,再一次君臣携手,成为流传千古又一段政治佳话。于是,张仪频频出手,纵横捭阖,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写下华夏外交史上华彩乐章。
秦惠文君主政时期,对内鼓励耕战,对外突破交困,交攻互用,虽时有险局,但交战布局错落有致。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服义渠。
秦惠文王为历史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
四、秦国的历史阐述秦国的起源,发展,灭亡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
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罚为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 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累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
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赢政亲政的这一年,被强秦连续折腾了一百余年的东方六国以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以成,天下合纵无望,而强秦独步天下随时便有泰山压顶之势。
六国君主面临累卵之危,无论再怎样垂死挣扎也无法改变秦国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了。秦国与各国总摊牌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李斯与韩非的授业恩师,战国晚期的大学者荀子就曾预言这个纷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将在二十年之内统一。
前230年至前221年的十年的时间里,秦国统治集团经过精心的谋划与筹备,力图一次战争只针对一个对手,以每两年为一阶段消灭每一个国家。为此,秦国令全国男子书年进行了总动员,随即秦国的百万虎狼之师对六国发动了灭国之战。
史记中所载:“秦尚黑,秦崇水德。 ”不难想象,如黑云蔽日一般的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天下,北方四国首当其冲。
前230 年秦将内史腾攻韩,韩王安被俘、前228年大将王翦率秦军经数日激战消灭了赵军主力,攻破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突围逃往代郡。前226年秦军大举伐燕,燕王喜与代王嘉(赵公子嘉)联合抗秦,燕代联军迎战秦军于易水之滨,燕军大败溃不成军。
秦军乘势突入燕境直取蓟城,燕王喜仓促弃城率残部远遁辽东。前225年,被秦军四面合围,只剩下一座孤城的魏王豹,妄图坚守大梁,垂死挣扎。
秦军决黄河之水灌城,城中百姓尽成鱼鳖,是年三月城破,魏王豹被杀。 至此,秦国把注意力转向了南方的楚国。
与中原国家不同,楚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南方大国。 楚国地大物博,极盛时期,统治着淮河以南,东过三峡西至吴越的广袤领土。
楚人自西周以来就有着极强的自豪感与独立精神。虽然一百年来,在秦军的凌厉的军事打击之下,没落的楚国丢城失地,屡次迁都避祸,楚国的发源地东楚地区几十座城邑大部没入秦国,楚怀王也入秦被囚,客死他乡,楚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皆以为耻。
以至于屈子发《离骚〉之感,叹《国殇〉之悲,投汨罗江而死。应该说,在秦国十年统一战争中,秦军在楚国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李信率二十万秦军伐楚,初战不利。
前224年秦国发倾国之兵六十万,由大将王翦率领以优势兵力造成压顶之势,对楚国的心脏西楚地区发动致命一击。 楚国集中了全国的兵力迎战秦军,两军决战于淮阳一线,楚军大败,楚王也被俘。
楚国大将项燕立即在都城寿春迎立昌平君为王,继续抗秦。秦军进击淮南,兵围寿春,并发动总攻。
项燕率楚军拼死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经数日激战寿春城破,昌平君身死,项燕在绝望中自杀。 秦军分道渡江进军江南,楚国灭亡。
。
五、大秦帝国的历史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赵氏(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赵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六、大秦帝国历史背景
秦起源于今天水地区,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今天水市),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多位国君在对西戎的战争中战死,长期的征伐使秦人尚武善战,同时为拱卫中原做出了一定贡献。国君为嬴姓、赵氏。秦最初的领地甘肃东南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直到商鞅变法才复兴崛起。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国正式超过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前207年,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先秦时期的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国为嬴姓,国君当为少昊玄孙伯益之后,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说法秦、赵国君皆为嬴姓赵氏。[1]不过造父虽然与秦国国君同族但并非秦国国君直系祖先,而是赵国国君的直系祖先。秦和赵源出于同一嬴姓祖先蜚廉。“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2]季胜的曾孙造父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今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战和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赵军损失四十万左右兵力,秦国威震天下。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阶级矛盾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仅15年,秦朝便走向灭亡。
秦统一形式图
前316年灭巴国、蜀国;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赢政(赵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七、大秦帝国的历史启示
重读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那段历史,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是,那个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样波澜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样一种群体的精神气质?“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
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完成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
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政治奇迹。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说,中国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几千万人民征兵抽税受理诉讼及刑事案件,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姿态。
而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之间的200多年,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火山大喷发时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为活跃。纵横捭阖的时代,西汉人刘向所辑《战国策》33卷中,出场人物多达600余人,诸侯、学者、隐士、纵横家、游士、侠客、兵家、名将,无不形象鲜活生动,饱满浓艳。

原因就在于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大批下层卿士视改换门庭、权力嬗代为寻常事,各国战事外交改革变法之频繁,刺激了志向高远的雄主辈出,士人们有了千载难逢的广阔舞台。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国家本为精神的产物,每个民族在自我身份认同遭遇迷茫与惶惑的时候,追溯过去的伟大与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无论小说《大秦帝国》还是电视剧《大秦帝国》,其意义都超越了小说与电视剧本身。小说与电视剧在重述这段遥远的历史中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使我们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
“很多读者通过《大秦帝国》蓦然发现,我们还有过那样一个辉煌壮丽的时代,还有过那样高尚、朴实、壮勇的祖先。”小说《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这样说。
而在《大秦帝国之纵横》电视剧总导演丁黑看来,秦帝国崛起与形成的年代,就是中华民族充满朝气、热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时代。在今天,重温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少年时代,可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是《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播出后反响热烈,第二部播出令人期待,也是我们关注这部小说、关注这部电视剧的原因。 秦人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注定。
顾颉刚在《秦与西戎》中说,由于长期与戎狄为邻,导致“秦人剽悍,《诗·秦风》多田猎战伐之事”。《汉书·地理下》也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
宗法、封建制淡薄,国君子弟和贵族都无寸土之封,以及野蛮的人殉长期留存,秦国的落后与野蛮,反而让其在大变局中拥有了某些先天优势。长期酷烈的战争,使秦国“较早就发展出了相当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
芝加哥大学社会历史学专家赵鼎新称战国变法运动为“战争驱动型改革”,称各国变法动力为“战争驱动型理性化”,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与摧毁性战争,成为各国“变法”,瓦解世袭贵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层化集权国家的肇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富国强兵,奖励耕战”,出于相邻地区三晋的法家政治思想与具备浓烈军国主义色彩秦国的结合,就显得顺理成章。
《荀子·强国篇》也说,秦地百姓朴实剽悍又驯顺畏官,士大夫官吏终日忙于公事无暇谋私,实在是寻求富强,致力“法治”者的天赐。法家不过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颗星辰。
按照著名历史学家杜正胜的观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时代的兴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学”瓦解的结果。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有资格享受“官学”教育的“国人”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世袭贵族社会的瓦解却使得这种教育结构一并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张相对活跃自由的“私学”,出现了所谓“受教育权与智识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变局中,传统把持各诸侯国政权的世家大族纷纷陵夷,以商鞅、张仪、公孙衍为代表的“布衣将相”在变法和日后的纵横捭阖中大显身手。许倬云曾经对有关战国时代各国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统计,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占到总数的58%。
世家分封制解体后,俸禄制度则与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适应,只有禄而无封土,使得职业官僚文吏逐渐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贵族,成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力。“那时候的人,是带着朝气,凛然站在历史舞台上的。”
丁黑说。而孙皓晖则制造了一个词汇叫“强势生存”,认为这批人“体现了中国前3000年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变法的难度和曲折、法家的牺牲精神、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灵魂”。各国为了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争霸”中抢得先机,无不争相延揽他国客卿。
与世袭贵族政治气息浓厚的六国不同,秦国世袭公族的势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长期的人殉制度也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通过嬗代继承政治权力的方式,从而使得秦国变法遇到的阻。
八、大秦帝国历史背景
电视剧《大秦帝国》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作品注重尊重史实,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剧组力邀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器物、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现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偏蛮小国由几代秦国人奋发图强,历经磨难才实现大国梦,本作就是想拨开历史迷雾,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九、大秦帝国之崛起是那个朝代的
秦昭襄王王当政不久,列国展开一系列兼并战争。
秦国看准时机,先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由此, 战国到了秦齐赵三国并强阶段。
此时秦国国内,穰侯魏冉擅权,宣太后掌政,秦昭襄王王权旁落。此时,局势对秦国十分有利:纵横家苏秦与燕王秘约赴齐间齐,以灭齐为目标“死间”齐国。
面对国内政治困局和国外有利机遇,秦昭王毅然起用范雎,逐魏冉、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同时,与苏秦合谋,举兵攻破齐国。
秦昭王遣将白起,相继在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发动四大战役,歼灭了韩魏齐楚赵百万以上兵力,使秦与列国消长发生了根本转折。自此,秦国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