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雍正 历史上的440
历史上的440
1.历史上的拓跋浚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关于历史上的拓跋浚,他的原型一般指的是拓跋濬。他出生于440年,逝世于465年。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子,父亲是景穆帝拓跋晃,其母亲是恭皇后闾氏,历史上的他还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
据说历史上的拓跋濬在年少的时候就很是聪明敏达,从小就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还常常的跟随在太武帝左右,甚至还被称为是“世嫡皇孙”。在444年的时候,当时年仅只有五岁的拓跋濬就跟随太武帝进行北巡。
在北巡的过程中,正好遇见酋帅押解一名奴隶准备要施以刑罚。见状,拓跋濬上前就对这位酋帅说:“这奴隶今天碰到了我,你应该把他放掉。”于是酋帅就奉命解除了对奴隶的绑缚。后来他的祖父拓跋焘听说了此事,说:“这孩子年龄虽然还小,但俨然把自己当作天子。”并表示对他十分的惊奇。后来拓跋濬在成年之后,风仪异常,每当朝廷遇到大的政事的时候,他都会参议决定。
当然他登上皇位,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当时皇位最初,大臣宗爱弑杀了太武帝,后来是由南安王拓跋余,可惜依然遭到了中常侍宗爱弑杀。于是,殿内的大人则一起拥立拓跋濬为新帝,并最终于十月初三,登上皇位,为文成帝。
2.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皇后分别是
历史上著名的皇后很多,有好的也有坏的,不仅仅局限于四伟,下面五位是公认的著名贤德皇后,如果把其中的萧太后去掉,应该可以称的上四大贤德皇后。
文明太后
太后姓冯,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祖先是北魏拓拔氏,属于鲜卑族人。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任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年十三即嫁与唐太宗,从此两人朝夕相伴24年,直到她36岁病逝。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倍受太宗宠爱,一些朝政之事也要征询她的意见。
萧太后(953~1009)
辽代景宗皇后,辽圣宗的生母。即承天皇太后。名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女。辽景宗即位,册封皇后。乾亨四年(982),辽景宗死,辽圣宗立,萧燕燕奉遗诏摄政,号承天皇太后。
马皇后
马氏生活倡行俭朴,虽贵为皇后,还亲自操持朱元璋的膳食起居。遇有灾荒之年,她率领宫人节衣缩食,她的衣服
破旧了,还舍不得易换。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卒,时年51岁。临终前,她还希望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贤良,臣民得所。
孝庄文皇后(1613~1688)
清代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
勒寨桑之女。
3.历史上有名的将相有哪些
历史上有名的将相有蔺相如,李斯,诸葛亮,白起,吴起,赵奢等等。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4.请问历史上的大帝国都有什么
帝国一般仅指领土非常辽阔,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并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的强大国家。而且帝国称号的使用一般需要国际上普遍的认同。
现在看到一些小说上动不动就什么大宋帝国,大明帝国,大清帝国,他们有何德何能,中国历史上只有唯一的两大帝国。
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稳定的强盛王朝,这个帝国在最深的层面上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
汉武帝“焚匈奴之庭,坑康居之民,屠大宛之城,蹈乌孙之垒,探姑缯之壁,籍荡姐之场,艾朝鲜之旃,拔两越之旗。”形成一个东临大海、西至里海及图尔盖草原以西,北越贝加尔湖与安加拉河,南迄南海及越南南部的强大帝国。初步实现了北方草原游牧区与中原及南方农业区的统一,从而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大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里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日本列岛,由贝加尔湖到中南半岛,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汉帝国代表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古典时代华夏文明的最高峰,其纯粹而高贵的民族基因,其优秀而典雅的文明形态,其睿智而进取的国民素养,其勇武而坚定的国家精神,无不值得今日的我们去追思。大国的荣耀和自信、文明的精纯与正统,都源于这个伟大的帝国。而自汉帝国以后,因外族的入侵、血统的混杂和文明的破坏,这样纯粹而高贵的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
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中叶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帝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与同时期西方的阿拉伯帝国并称东西方两大帝国。至今,国人称汉族为“汉人”,海外国人则无论民族统统以“唐人”自称。
从建国之初,大唐帝国就具备了征对四方的实力,先后征服了东突厥、吐谷浑、西昌、薛延陀、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奚契等东北各部、西南各部等等。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唐帝国的骑兵力量雄厚,军事行动以进攻为主,盛唐的武功之强,打破了中国的兵种弱化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对四周诸国的绝对权威。
唐帝国鼎盛时期,疆域东至大海,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唐朝疆域图。唐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吐蕃、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西方各国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相比,唐代的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向世界敞心扉,最能包容并蓄异域文明。这一切,皆源于大唐帝国的开明开放和自信自强。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
宋朝冗官,弱兵,中国本土长期处于分裂,元气大伤,导致后期蒙元入侵。
元朝,因为其低劣的游牧民族本性,落后的文化,导致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只有短短的数十年。
明朝固步自封,只会不停的造墙,躲在里面。还幼稚的把周边小国列为不征之国。
清朝闭关自守,碌碌无为。
5.历史上不得善终的将相人杰都有哪些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当时,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不同意。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6.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长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东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才有条件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东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
周厉王时,周朝的统治开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宣王中兴”。
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东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西周的统治很有特点。
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上的井田制都有明显的发展和加强,对以后的封建社会有很大影响。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
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7.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440字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在我幼年时代,我记得只有三个姓鲁的,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鲁班,还有一个便是鲁迅。鲁迅是勤奋的,鲁迅是以笔为剑的,鲁迅又是以文章插入国民党心腹的,我们的鲁迅有一颗真真正正的爱国心。
鲁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也是第一个以文章与反动派、国民党作斗争的人。他以他自己的文章不屈不挠的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于种种敌人抗争着……
鲁迅小的时候,有一次给父亲抓药而忘了时间,到学校时受老师批评,于是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在没有迟到过;他看见别的同学出去玩时,写下了一句话:“君子自重”。正是他的勤奋铸造了他日后的丰功伟业。
鲁迅的种种作品,像一把犀利的剑,直接插入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腹,并受广大人民喜爱。《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说明了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们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地位,只想着怎样升官发财,而正是他们,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在众多作家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人们也许在读鲁迅的小说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仅仅鲁迅的小说,何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光彩?是的,他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的清醒和敏锐。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御用的反动文人们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心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虽然早已不在人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发扬鲁迅精神,在人人心中包含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吧!
8.历史上的四大侫臣
“佞者”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花言巧语”可以迷惑人的心智。使人丧失理智。而惯于玩弄花言巧语的人我们称之为佞臣。历史上的佞臣很多,其中有四位臭名远扬。
第一位:庆夫
庆夫是春秋时期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企图自己当国君。他先后杀死了两个皇帝,后来自缢身亡。成语“庆夫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呵,好一个挑拨离间的高手,居然能把两个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这全仰杖他的巧舌如簧,他离间了国人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使国家大乱。这真是鲁国的悲哀,这也是一个佞臣想要的最高的境界!然而他自己葬送在他自己的花言巧语中。
第二位:赵高
赵高是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他与丞相李斯勾结逼使皇子扶苏自杀,刘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他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后被子婴诛杀。

当初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李斯下诏赐死扶苏、蒙恬,为的是找一个帮手,而阴谋一旦得逞,他又把矛头指向了同一战壕中的李斯。可以说他为朋友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但为了地位他可以把朋友推下火海。他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但为了名声、权利他又可以插朋友两刀。这就是一个佞臣的真实嘴脸。
第三:董卓
董卓初为琼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并州牧。凶残异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死少帝另立献帝,自为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王允、吕布除掉。
董卓这个佞臣,占据洛阳后,他废少帝,立陈留,诛太后,宿龙床,奸佞之相溢于言行。
第四位:秦桧
秦桧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历任御史中丞等职,靖康二年被金军掠至北方,不久遗归。充当内奸,他勾结党羽,专横权势,力主投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等抗金名将,为世人所唾弃。
在这四个人当中我最痛恨秦桧,他不但充当内奸,背叛祖国,而且还捏造了一个(莫须有”指或许有的意思),也就是说岳飞根本无罪。这都是拜赐于秦桧这个佞臣,回顾文首的对联,不能不让人更加痛恨奸贼。
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些奸佞小人毫无仁德之言,终难成正果。但他们能使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其危害之严重,令人发指。但这种人却常有用武之地。不能不引人深思。